摘要: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遗留产物,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公共建设中来,能够在保证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和形象的基础上,深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文章重点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说明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城市公共建筑;民族特色
城市公共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媒介,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并激发人们的探究热情,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加快文化传播,进而为我国城市文化环境的构建作出贡献。
1传统文化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主要指一个民族的思想、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与之相关的艺术历史的积累。民族色彩的倾向性十分显著,所有传统文化都与历史演变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传统文化符号实际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但是其精神文化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主要体现于人们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选择,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符号指的是人们对生活与艺术融合的思想观点,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度展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此外,也在诸多现代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远古时代,人们即将图像符号应用于多个领域,彼时,人们将图像符号融入到某种思想或观念的表达之中。传统文化中图像符号发展中,很多传统图像和符号均体现了独特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2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中,积累和流传了很多传统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符号是体现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文字和图画等内容,长期积淀后依然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符号均具有十分显著的象征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感染力。例如,我国传统建筑中十分常见的人字形屋顶,即蕴含着神鸟展翅的深刻寓意。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逐渐丧失了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发展中,很多建筑均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城市建筑风格相同,外部形态也十分相似。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符号,能充分展现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其更好地彰显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而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在追求建筑节能的基础上所要实现的又一重要目标。总体来说,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合,能更加全面地彰显城市特色,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以此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建设更具魅力的现代城市。
3城市公共建筑中传统文化的设计
3.1传统文化符号在公共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为全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设计师需要准确地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将其与现代生活高度融合,设计师在排列重组建筑外形、空间、结构、比例和节奏等因素的前提下,能以更多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调查显示,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后的公共建筑更能够获取人们的认同感,高度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设计师在表达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选择对建筑的多个元素进行编码。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需要以具备传统文化符号的公共建筑作为展示和传递的载体。如上海世博会中国的设计中,其独具特色的结构造型,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中国馆以“东方之冠”为外形形式,由4根较粗的高柱支撑起斗状主体建筑,基于上大下小的原理,由56根横梁相互叠加构成的建筑之冠,代表了我国的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国家,历经各艰难的历史时期,56个民族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同时,中国馆中也融入了古代的建筑营造方式和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从而生动展现出建筑的传统美、现代美、力度美和艺术美,深入融入传统文化符号,成为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典型代表。
3.2传统文化符号在公共建筑色彩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建筑色彩符号建构了消费者的视觉符号认知体系,为此,设计师在设计公共建筑色彩符号方案的过程中,可融入中国传统的色彩符号,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受。红色是自古以来,国人十分喜爱的颜色,代表着热烈、吉祥、温暖,且这种象征也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对于中国人而言,红色是代表吉祥和幸运的颜色,深受国人的喜爱与追捧。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主体为大红色,该项设计也是中国红的重要体现。中国馆使用的大红色与故宫的砖红色有着相似的内涵,能够深刻展现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基本原则。建筑师利用建筑多个部分的不同配色方案,为人们传递了十分丰富的视觉信息。人们在接受色彩符号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全面展现建筑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人们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公共建筑符号色彩的视觉魅力。
3.3空间概念拓展
空间概念扩展是对传统空间表现形式展开创新和优化,以新的形式展现空间特征,并借助抽象化处理,转变传统空间,拓展表现形式,既保留传统空间部分特征,又能更好地展现现代发展实况,强化城市公共建筑效果,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如新客站建筑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空间概念拓展的优势和特征,建筑内部以山谷的表现形式开展规划,按照功能效用对建筑空间进行分隔和划分,在维持空间独立性的同时,增加空间联系感,凸显本土独有的文化风俗。经过多年研究之后,对于传统聚落空间实行了详细策划,促使这一车站的空间设计被渗透了空间概念。此后,建筑师则借助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创建了这种类型的空间理论,提炼出具体特征。3.4空间创造空间创造的目的是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激发空间整体感官印象。在城市公共建筑设计中,需对传统空间特征加以吸收和借鉴,从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和考量,凸显其功能效果,同时这样的设计方式,也可让人进一步感受与之相同的传统建筑空间效果,既满足现代发展要求,也能实现对传统的感知和想象。如德国议会大厦的玻璃穹顶设计(如图1),材料选择上以现代的钢和玻璃材料为主,结构形式上选择了传统建筑穹顶结构,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让人们在欣赏中,既能够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体会现代材料带来的艺术视觉感受,感受古代建筑呈现的大气、端庄之感。再者,传统穹顶设计营造的是一个封闭空间,而采用玻璃材料支撑的穹顶,属于半开放空间,拓展视野的同时,以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古今发展差异,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再比如香山宾馆的设计(如图2),采取北京四合院的规模形式,在玻璃罩的屋顶下,形成了室内空间的复合,营造出一种与传统建筑中中间空间相似的人工空间。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是由贝叶斯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借助景观设计的内向型,构建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庭院空间。
3.3特色挖掘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可进一步了解传统建筑空间的特色,感受其独特性魅力,并对表现形式和技法加以掌握,之后将传统元素应用到城市公共建筑设计中,以彰显设计独特性、个性化,加强实用和美观效果。设计师在开展城市公共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可丰富设计形式,不断尝试创新和优化,在不影响城市公共建筑性能发挥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进行直观体现,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城市进步发展。如2000年世博会上,日本馆的设计就是传统文化元素深入研究和应用结果(如图3),设计者以纸为媒介,开展日本馆搭建,体现其轻盈、规整的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同时,使其对现代技术发展有新的认知。结语城市公共建筑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需要做好空间界面、尺度、形状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注重传统元素的提炼和升华,参照建筑性能要求,合理规划设计内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现代城市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天宝,赵忠艳.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场所建设中的应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5,No.126(06):135-143.
[2]罗磊.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2017.
[3]陈艳.开封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作者:苗艳丽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