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同后现代主义一样己经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最活跃的社会思潮之一,它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本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中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社会科学研宄的方法论原则,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女性主义伦理学是这场革命在伦理学领域取得的成果,而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我们认为,女性主义共有三个层面政治、理论和实践层面,。从政治层面上说,女性主义是一场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层面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从实践层面上讲,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女性主义尝试地定义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
关怀伦理学既是第二阶段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产物,又是它的主要代表。关怀伦理学的核心是关怀"是由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一种德性。关怀伦理学伴随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而出现于本世纪的70年代,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研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
一、关怀伦理学的主题
(一)作为一种德性的关怀
关怀伦理学家分别对关怀的来源、关怀的构成、关怀在个体身上的发展、关怀的过程以及关怀的对象进行论述。
关怀作为一种德性,来源于人的感觉。休谟认为,人们普遍具有的某种内部的感觉给道德以积极的德性"而关怀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指出,这种积极的德性”要求具有两种而不是一种感觉。第一种是自然关怀。它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所有人都具有无需作出伦理努力的完全自然的关怀。母亲为了孩子的利益而作出的努力通常不被看成是伦理的,而是自然的。在自然关怀的情况下,欲想和1应当”是不能分开的。第二种感觉是伦理关怀。它来源于第一种感觉,根源于对第一种感觉的记忆。如果人们自身想对他人进行关怀,就是一种自然关怀的感觉。当人们没有这种感觉时,就会回想起自己关怀和被关怀的感觉,这种感觉作为一种我应当要求当事人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反应。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是不同的,后者必须作出前者并不需要作出的努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关怀的地位要高于自然关怀,相反,伦理关怀要依赖于自然关怀。
诺丁斯认为,关怀由关怀方和被关怀方构成。关怀是一种关系行为,关怀的本质因素在于关怀方与被关怀方的关系。关怀关系只有构成如下的逻辑才能得以成立:
A.关怀X;
B.X承认W关怀X。
关怀方首先要具有感受性,把他人接受为自己,同他人一道观察和感觉,我成为二元的。这种观察和感觉就是我的,而不仅仅是我暂时的、一部分的借贷"在这里,关怀伦理学家把自我完全地同他人融为一体,化他为我,他就是我。关怀方总能发现自己置于关怀圏的中心。被关怀方也需要表示出一种感受能力。被关怀方代表关怀方的态度,对关怀的知觉构成关怀的基本部分。
关怀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关心、照顾、给予关怀和接受关怀。关心就是首先意识到关怀是必要的,它包括认识到需要的存在以及作出这种需要应当得到满足的评价。照顾包括对所察觉的需要负起某种责任,以及决定如何去满足它。给予关怀直接去满足关怀的需要,包括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接受关怀指的是关怀对象能够对所接受的关怀作出反应。
在关怀伦理学家看来,关怀并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对象也包括事物、环境以及其他东西。关怀不是两分的和个体化的。如果把关怀描述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就会使关怀失去社会和政治功能。
总之,关怀作为一种德性,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也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尽管一些关怀伦理学家对道德来源的回答类似于17世纪的道德感学派和孟子的人性善理论,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从本质上说,他们还是试图从现实的伦理关系来揭示关怀。如吉利根强调,道德问题是人类的关系问题,而关系需要联系。联系要通过声音和语言。声音和道德是一回事儿,它反映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她也正是通过倾听人们谈论道德和自我的不同的声音^来建立关怀伦理学的。
此外,关怀是与以往在伦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不同的情境道德"前者延续的是康德的义务论传统,主张道德由一系列经过合理选择的普遍原则构成,并限于人类自主性的边界之内。这些原则是抽象的、形式上的,它们来源于人的理性。尽管作为目的论的功利主义者不同意康德把道德想象为权利而不是利益,但他们赞成道德是由一系列能够作出道德判断的、可以普遍化的公正原则构成的。
情境道德则坚持必须联系具体情境,基于关怀、情感、感觉以及对他人需要的认识和反应,而不是用原则、推理、判断、证明来解决道德问题的。面对道德困境,人们不能按照等级制来排列原则,或按照逻辑得出结论,而应试图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情境道德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单一的道德行为转向行为者的道德能力。道德是通过一个人的想象力、品格和行为,以及对复杂的、具体的情况作出的反应来完成的。道德感受力是道德成熟的关键,这种感受力也包括了理性。
(二)道德与性别的关系
为什么以往的西方伦理学理论忽视、不愿意讨论,甚至贬低关怀?其根本原因在于关怀一直同妇女、同社会权力分配相联系,一直是以性别、阶层、阶级、种族以及人种来分配的。被剥削阶级,包括妇女都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边缘就意味着有中心或者核心存在,处于权力中心的人们由于不愿意引发谁来关怀谁”的争论而放弃了对关怀的关注。
关怀伦理学是以女性主义视角建立起来的理论,或者说是从性别入手进行道德研宄,这就意味着它势必要与性别发生关系,回答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伦理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一,大体有三种观点。
1.陷入性别。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把关怀同妇女联系在一起。它借鉴弗洛伊德的理论,把关怀同女性认同、心理结构、社会历史以及人们的社会地位相联系,从妇女的声音中发现了关怀的声音。如诺丁斯明确指出,妇女通常比男人更多地负责关怀年幼的孩子、病人和老人。她们希望保持一个愉快的环境,照顾他人的需要,并试图协调冲突。在传统的妇女角色中,有大量的自主、爱、选择和交流的技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妇女比男人更倾向于关怀,这是由于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它是深层心理结构发展的
结果。一个女孩能够认同关怀自己的人,并在保持这种认同过程中维系这种关系。然而,男孩必须从不在身边的人,即从父亲那里寻求认同,以便使自己从亲密的关怀关系中解脱出来。这种陷入性别的观点受到了批评,因为它把妇女与关怀联系起来本身便暗示着男人可以不关怀。
2.逃避性别。这种观点试图从对道德的女性主义探讨中、从对女性在传统伦理学中丢失了的声音’'中寻找和建立关怀伦理学,但由于意识到把女性与关怀相联系的危险,对性别的态度似手捧一个热火盆,既想用它取暖,又嫌太烫想把它扔掉。这种观点同第一种观点有着本质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试图逃避性别,但这更加深了坚持这种看法的关怀伦理学家理论内部的冲突,使他们以一种矛盾和嗳昧的面目出现,导致他人更多的不解或误解,也带来激烈的争论。
(三)关怀与社会实践关怀伦理学不只是一种理论探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关怀视角探讨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诺丁斯认为,从关怀伦理学来看,道德教育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在道德教育中树立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并不是通过数学推理的链条教导学生遵循原则,而是通过同被关怀方建立关系来表明如何关怀。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关怀者,是一个并非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做母亲、教师不是承担一种角色"而是进入一种特殊的关怀关系,以一种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到同被关怀者的关系之中去。教师不是在讲”道德,而是在行"道德。对话是道德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部分,对话是建立和保持对他人关怀关系的基础。
教师要公开地与学生讨论信仰、性、凶杀、爱情、恐怖、希望和仇恨等问题,并借此来培养学生的伦理思想。学校应是讨论各种价值观和信仰的场所。道德教育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实践。道德教育不是要训练学生的道德推理,而是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参与的事业。学校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的不是工作技能,而是关怀的能力。诺丁斯强调,实践的目的是积累经验,因为关怀的态度和观念是由经验形成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为关怀的道德生活作出准备,就必须在关怀的给予中为他们提供获得技能和培养态度的机会。道德教育的第四个部分是认可,指的是对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当人们认可某人时,就为他指明一个更好的自我,并鼓励他向这个自我发展。
2.以母性思考探索走向和平的道路。母性思考是关怀伦理学探讨的一个方向,一些关怀伦理学家以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来研宄人类道德关系的关怀模式,并以此来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尽管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萨拉。拉迪克看到:男人的战争,妇女的和平湧士的残杀,孩子的出生"以及要依赖妇女来改变世界的观点无论在修辞和理论上都与两个事实不符:男人并不是如此好战的,妇女也的确不是生来就爱好和平的。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母性思考与战争是冲突的。例如,如今的战争发动者(也包括女性的好战分子"并不把抽象的战争和具体的战争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战争就是赢,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扩张势力范围;而对母性思考者来说,战争伤害了她们数年来保护、教养和培育的孩子,战争就是母亲实践产品的破坏和死亡,战争以保护和忠诚为借口,在国家的祭坛上牺牲了曾经被保护的儿童。战争的发动者则以抽象”的名义牺牲人类的个体,破坏母亲关怀的对象。母性的思考则是与抽象相反的东西,它关系到对独一无二的人类个体的关怀和保护。拉迪克由此论述了通过母性思考走向和平的问题。
3.把关怀作为变革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一种理想来追求。这种观点强调,只有把关怀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来追求,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实施时,才能改变社会不公正的现状。只有把关怀理解为一种政治观念时,才能在西方社会的文化中改变关怀以及从事关怀活动的人们的地位。一个公正、多元和民主的社会需要以关怀来支撑。
三、围绕着关怀伦理学的思考
关怀伦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带来伦理学方法论上的革命,而这一理论的命运同它对道德与性别关系的处理、同女性主义本身的命运息息相关。
(一)关怀伦理学的方法论革命
这一革命在本体论上主要表现为在关系中强调自我的认同和自主性。以往的西方伦理学家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分离、人的个体化来认同自我,说明人的自主性。在他们看来,认同的本质含义在于发现一个事物或人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人们的自我认同在于发现我是谁"这一发现要通过看到自我与他人的差异来完成。这种发现的过程是个体化"和与他人分离的过程,而且自我需要用一种自主性来标明这一过程,自我越与他人分离,就越具有自主性,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性。因此,自我是一个分离的、个人的、二元的、权利等级制中的自我。然而,关怀伦理学则试图通过联系、关怀和关系来认同自我。在关怀伦理学家看来,自我是一个联系的自我,一个人不是越与他人分离就越有自我,而是越与他人联系就越有自我。关怀伦理学实际上不是要竖起一个纵向的、等级制的阶梯,而是要织出一张横向的、平面的关系网络,自我处于网络的中心,并向四周发散,网络的范围越大,自我就越有价值。
在以往的伦理学中,自主性是自我与他人分离的标志,而在主张关系和联系的关怀伦理学中,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和联系中的自主性,它犹如德国女性主义神学家温德尔所解释的自主性:我的释义学的出发点是如今女性咨询实践中逐步显露出来的自主观念,它对男人也能够具有意义。这种观念指的并非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自主,而是各种联系的内在关联之中的自主"。
关怀伦理学在方法论上的革命也表现在认识论方面。首先,关怀伦理学注重具体情境,而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在西方传统伦理学中,无论是义务论还是目的论都求助于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要求道德行为者让自己的道德体验服从于一个抽象的原则,诸如义务论代表康德的绝对命令"或者目的论代表功利主义的功利原则。然而,关怀伦理学并不求助于抽象普遍的原则,而只是关注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能够建立和维系关怀关系。在完成一个道德行为时,人们不必问其他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去做,只保证自己做到对身边人的关怀即可。
其次,关怀伦理学注重体验和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和证明。传统伦理学把理性与抽象性、普遍性联系在一起,把体验、情感和感觉与具体性和特殊性相联系,并使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如果理性是客观的,体验和情感就是主观的;如果理性使我们更接近事实,体验和情感就只能反映我们的价值观如果理性是要发展的东西,体验和情感便是要克服的东西;理性由男性来代表,情感则由女性来说明。关怀伦理学家则着重强调体验和情感,但他们并不把理性和情感对立起来,而是用关系模糊二者的边缘。同时,关怀伦理学家也主张知识和判断是有用的。
道德判断比起情感主义所定义的赞成与否的表达来说包括了更多的意义,判断者既表达了自己按照关怀来行为的信念,也呼吁听者考虑自己所做的事情。再次,关怀伦理学注重关怀的行动"而不是道德认识。传统伦理学侧重于道德哲学,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道德认识和推论上,因而使伦理学有一个数学的外表"并一直被几何学上的逻辑必然性所支配,一直集中于建立原则和对原则进行逻辑演绎。而关怀伦理学并不把道德看成一系列的原则,而是把它看成一种行为,一种关怀的行为"强调道德实践。此外,关怀伦理学也以重视道德行为者的关怀能力见长,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关怀能力。无疑,关怀伦理学的这种方法论革命可以为我们的道德思考和实践带来许多启示。
(二)关怀伦理学的命运
关怀伦理学的命运与这一理论对道德与性别关系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我们尝试着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关怀伦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关怀伦理学拥有一个过去,即强调女性关怀的道德倾向,女性的关怀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就历史必然性而言,女性的关怀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突现出来的,是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道德角色而形成的伦理规范,这里面既有社会给她们提出的伦理要求,也有她们自己对这些要求的认同和内化。吉利根所发现的女性关怀"勺道德判断,反映了社会和历史在女性身上打下的道德印迹。就历史局限性而言,女性关怀的道德判断是她们在长期被压迫的历史地位中形成的,是她们从属的、不确定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以社会性别观照关怀伦理学的现在,人们也会发现关怀与女性的结合是一种历史现象,关怀伦理学家实际上把女性主义伦理学的批判和建构任务两步并为一步走。几乎在每一位关怀伦理学家的理论中,人们都会发现两种冲突着的声音,一种是为了突出理论的女性主义意义,确定女性在道德领域的合法地位而强调的女性关怀;另一种是发现把女性和关怀捆绑在一起的问题和危险,而避免给人留下自己把道德性别化的印象。用社会性别来观照关怀伦理学,这种冲突实际上代表着关怀伦理学中实然”与应然的冲突,关怀伦理学描述男女道德发展的差异,女性关怀”的道德倾向代表着一种描述经验事实的实然"但它并不等同于价值上的应然"关怀伦理学所强调的基本理论是由两性的历史和现状决定的,体现了两性各自现有的道德价值。然而,当关怀伦理学让两性认识到自身的这种道德存在之后,便意味着对现有存在的否定,提出应然的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意味着以理想要求来否定现有的规定,从而超越现有的规定。
然而,这种过渡是批判性和超越性的过渡,它的首要环节就是应当否定和超越现有理论——关怀"生别化,从而超越女性关怀”的历史局限性,使关怀超越性别朝着两性共同的伦理方向发展。关怀伦理学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完成从实然”向应然的过渡。关怀伦理学对它得以产生的两性道德差异、女性关怀"的道德倾向、女性体验以及女性主义的超越本身便是这一理论的女性主义意义之所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