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传”和“承”是分离的,只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有简短的“传承”词条,即“传授和继承”,可见文化传承的概念是现代人的创造,它包括了传承人的传授和接受人的继承。赵世林教授给出了一个文化传承较为广义的理解,即“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世界文明。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皮影这种起源并传承于民间的文化艺术,也难以抵挡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面临着失传或消失的境地。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传承它们,避免这种艺术的消失和文化的断层是我们当代人的深深责任和伟大使命。
一、华县皮影的概述
皮影又叫灯影,在灯下以兽皮刻制的影人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之一。《中国影戏》中说,皮影是从陕西发展,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的。有关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华县皮影“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2]
华县皮影当前已取得了巨大地成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一,华县皮影已经形成了产业发展氛围,汪天喜大师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二,华县皮影的名片在全国已经打响,使得其他地方说起华县就想到皮影,说到皮影就想起华县;第三,皮影传承工作初见成效,目前有已经有14个45岁以下的青年人从事皮影戏的表演,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也有多个皮影的著名学徒;第四,产皮影的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规模,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华县皮影虽然表面看起来充满着升级和活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地成就,但是仔细看来也存在着严重的传承问题。
二、华县皮影传承面临的问题
1.皮影艺人年龄较大,有的艺人思想保守,不愿传授技艺
当前华县的皮影雕刻艺人大多数是50—60岁,演唱的艺人有的将近70-80岁,年轻较少,一旦这些老艺人离世将直接造成这种艺术的后继无人。虽然汪天喜等大师乐于并无偿向学员教授雕刻技艺,但这只是他们个人的精神品质的体现。对于皮影的表演技艺很多艺人却表现出保守的态势,不愿教授学徒。有的艺人坚持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使得皮影传承成为家族内部事务,阻碍了皮影这种民俗文化的外部扩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艺人自身思想的保守,不愿接受现实社会的开放程度,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另一方面是老艺人自身精力的有限,皮影艺术只能面传心授的特点更使传承变得困难,而老艺人担心个人地位的丧失使得这一不良局面进一步加剧。
2.皮影学徒兴趣不浓,拜师学艺急功近利,缺乏学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社会调查中,皮影大师反映,当前大多数皮影学徒学艺兴趣不强烈,对于学艺纯粹是为了以这种艺术来赚钱。很多学徒学到皮影的雕刻或者其中任何一个技艺的1/3就不再学习,使得这种艺术的传承失去完整性,这也是一些皮影艺人不愿教授徒弟的原因。造成学徒的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和人们心里的急躁,难以静下心来从事艺术学习和创作。我们并不是反对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心态,只是真正艺术大师的形成是需要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但又不完全的世俗化。
3.政府官员重视不够,政策措施连续性不够,皮影传承缺乏有力保障
华县皮影的发展可以说政府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调查我们发现,政府在皮影的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制定了很多文件,比如《关于授予潘京乐汪天喜等人华县皮影传承人称号的决定》、《关于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给予生活补助的决定》等等,但是文件的传达和落实还有很大差距。政策的真正落实很多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与此同时,个别政府官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皮影传承的重要性,一届政府一个政策,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使得皮影传承工作无所适从。
4.皮影市场萎缩衰落,观演人员老少为主,皮影传承缺乏发展动力
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赢得了人们的时代需求,不再会有人撵场子、端凳子去看那些过时的皮影戏。皮影戏腔调为碗碗腔,虽悦耳动听,但旋律毕竟单调;剧目台词多以古文言文对白,有些晦涩难懂,不迎合现代人话语;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其主说唱基本由一人承担,言语枯燥,不具备现代人物性格多样性;搭台表演受场地、天气影响,场面小,加之唱、挑就那几位专业人士,别人不能担当代替,难以普及推广。这一系列因素造成当前皮影市场萎缩,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更造成观演人员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没有市场,自然使得从事皮影演艺的人员减少,失去发展的动力。
三、华县皮影传承的新出路
面对上述皮影传承的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寻求新的出路,才能真正确保皮影这种民俗文化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渐消亡。至少可以从政府角度、外部市场角度和皮影自身发展角度来探寻皮影传承新的出路。
1.加大政府对皮影传承的支持力度,为皮影传承创造条件
一是华县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号召,努力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尊重皮影艺人、发展皮影文化、推进皮影产业的良好氛围和外部文化环境,使全县人民都能意识到皮影传承的重要性,调动广大人民对于皮影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华县政府部门应制定关于华县皮影传承的专项政策法规,例如皮影传承人的认定政策、皮影传承人的奖励政策、皮影传承的监督政策、皮影艺人的优待政策等,为皮影传承的各项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促进皮影传承工作的科学化和稳定性。政府要切实履行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妥善践行政府职能,把皮影的传承工作真正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之中。
三是华县政府部门应增加皮影传承发展的资金支持。在支持资金增加之后,合理利用资金开拓皮影市场,提高皮影传承人和老艺人的生活待遇,尤其是要大力支持青年学徒,改变学徒和艺人的心态进而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老艺人专心传授和青年学徒认真学艺创造条件。
2.加强皮影自身的品牌塑造和市场宣传,为皮影传承提供强大动力
皮影传承自身的动力促进机制是实现皮影传承的根本途径。只有皮影具有吸引力和外在的良好市场才能真正使它具有发展之源。而这一源泉的形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促进皮影由古代走向现代、有国内走向国外,实现皮影的艺术形式和产品市场的转换。皮影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而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皮影渐渐失去往日的火热。因此,必须结合现代的艺术形式,可以将其编制成动画等形式,结合现代唱腔,增加皮影表演的音韵组合,更加能适应年轻人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必须扩大皮影的国际市场,增加皮影的国际影响力,使皮影为外国人所喜爱和接受,进而形成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促进皮影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产品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皮影的跨越式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皮影传承既要讲“传”又要讲“承”,“对于皮影艺术这一濒危的、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博物馆式’方式保护,把民族的‘记忆’留住”[3],又要在“承”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否则传承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皮影自身品牌的形成必将使更多的人热衷于从事皮影艺术的创作和传承。
第三,促进皮影的产学研相结合,提升皮影的品位,获得皮影传承和发展的智力支持。当前皮影的传承和发展仍然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参考,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研究。华县皮影可以与广大高校实行联合,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在生产、学习和研究的相互配合中把握皮影的相关规律,得到皮影生产的更为先进的工艺进而谋求产品价格的降低和市场的扩大。
3.实现皮影的资源型向资金型转化,确立皮影以效益促传承的战略定位
华县皮影作为本县的重要文化资源,是该县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但如果不将这种文化资源用来促进社会发展而只是作为古董一样保护起来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实现华县皮影由资源型向资金型转化,需要作出相关尝试。
第一,实行生产性保护,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出皮影传承“等靠要”的老路。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指“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
第二,实行市场化经营,加强皮影传承、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企业的宗旨就是盈利,实现皮影与企业联合后可以实现自身效益的提升,借助企业良好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解决皮影传承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皮影生产合作社虽然对皮影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自己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利于皮影规模的扩大和传承的完成。
四、结语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艺术形式越少,就意味着精神世界越枯竭”,如果任艺术形态自生自灭,那么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会向经济发达的国家趋同,当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文化了,就意味着一个民族消失了,拯救皮影这一宝贵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到政府带动,传承人帮扶,民众参与,市场化导向,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配合,我们的华县皮影一定会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沙垚.华县皮影.“江湖人”记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09.
[3]赵坤华,齐继战.千年古皮影时代新亮点[N].中国质量报,2009-10-2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