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策划可行性分析(做好新闻的现场报道的策略分析是)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02:55:39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42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如今,很多记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想让自己的报道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太难。的确,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报道多样化的出现,观众对新闻的认知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喜欢单纯的消息,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播报,他们需要的是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新闻就在眼前的视觉冲击。当下,随着各大媒体间编辑制作、技术包装水平和信息渠道优势的逐渐缩小,想发“独家报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竞争的方向开始有了变化。新闻事件发生,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利用自身的新闻敏感去判断新闻价值,一旦事件的新闻价值被确定,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争就打响了。倘若此时记者能做出精彩的现场报道,往往会在发布时间和视觉效果上占得先机。如何能完成精彩的现场报道呢?
  1 细致的新闻信息采集
  在现场,记者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肢体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现场呈现出来的新闻信息往往很多,但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就需要记者仔细的甄别了。正真考验记者功力的并不是表面信息的采集,而是你能否挖掘出隐藏在表面信息背后的真相。例如在著名的“山西繁峙矿难”发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和许多同行一起在事发现场进行采访。事故报告、善后赔偿,一切看似按部就班,但刘畅从深夜矿场周围出现的黑色客货车中嗅出异味,在遇难者家属恐惧的眼神中看出端倪,他没有选择同别人一样的采访途径,而是在另一条隐蔽的路线上开始了不懈的追击,终于挖掘出矿主极力隐藏的真相,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最终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 多样化的现场报道形式
  有的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语言和形式都过于单一,几乎是为了出镜而出镜,通常是在新闻的开篇做导语式现场报道:各位观众,我现在在……现场,……事件正在发生,然后就从镜头中消失,完全起不到现场捕捉“新闻点”的作用,观众看着枯燥乏味。其实,现场报道可以有许多形式,比如对新闻细节的介绍、对事件核心人物伴随式的访谈、对新闻现场突发状况的解说、对事件本质的综合评述等等。只用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些报道形式,让它们为报道内容服务,才能制作出鲜活生动的新闻。例如在2011年《辽宁新闻》播发的一篇报道《平凡力量——山村最美女教师》中,记者凌晨4点扛着机器和女教师一起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课。这个早上,他们一共拐过28道弯,穿过5条小河,翻越3座陡坡……在该片中,记者有一段气喘嘘嘘的现场报道:“像我这样的大小伙子,走这段路已经吃不消了,很难想象44岁的吴老师会是什么感受,更何况不是每天都风和日丽,夏天,她要面对倾盆大雨,冬天,她要面对大雪封山,但为了山里的孩子,她从没缺过一天课,这一坚守就是整整7年。”记者生动的体验式现场,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3 善于挖掘新闻现场的细节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即是报道者也是目击者,如何选取新闻点至关重要。如果面面俱到,观众会觉得这样的报道拖沓、冗长,看起来索然无味,没有新意,如果新闻点选取过少,又容易表意不清。这就要求记者在交代新闻要素的基础上,能从众多表象中挖掘出最生动、最具价值的细节,由点到面,为观众展现出一条清晰的了解新闻事件的途径,让观众透过细节真切地感受和触摸到新闻事件,产生心灵的共鸣。例如辽宁卫视《第一时间》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特别报道中,播发了现场报道《一封来自汶川的家书》,这篇报道源于记者在采访灾区重建工作时发现的一个细节,一位母亲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封写给儿子的家书,地震后,儿子来辽宁读书,母亲日夜思念着远行的孩子,于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含着泪给孩子写了一封信。记者从这一细节中读到了母爱,也挖掘出那些参与重建的群众,他们坚强的面孔背后,隐藏的一颗颗柔软的心。于是,记者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帮助这位母亲将家书封好,并亲自将这封信带回辽宁,交到孩子的手里。细节的成功捕捉,造就了一篇优秀的现场报道,也俘获了观众的心。
  4 出镜记者职业的高要求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是新闻和观众的纽带,当他们手持话筒工作时,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脑中快速挑选有效信息,整理思路。当镜头对准记者时,必须出口成章,语言既要自然、严谨又要精彩,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平日里注重语言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多听多问多看多思考。但现场报道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像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很多人都喜欢她的现场报道,风格真实、亲切,语言流畅,信息量大。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张泉灵采用最多的就是现场报道,无论是在援救一线还是在正在抢修的公路上,张泉灵总能用她敏锐的视角捕捉到最鲜活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思考并注入真情实感,再用她独特的语言风格传递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现场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可和喜欢。记者就是观众的眼睛,观众通过收看记者的报道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而创造出最好的收视效果。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主题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都不难寻觅现场报道的影子,例如在08年的抗击冰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中,“现场报道”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在现场手持话筒并掌握话语权的我们来说,现场报道没有规律可循,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下去。而未来,新闻媒体间的深度竞争将日趋白热化,现场报道必需要不断的创新,观众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新闻作品,一次现场报道就相当于一次小的直播,记者需要充分的调动现场的时间和空间,架构报道结构,掌握报道进程,提升报道能力,谁能更胜一筹谁就能在众多竞争者中掌握先机,俘获观众的注意力,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参考文献
  [1]周元.现场报道中时空要素的运用[J].新闻界,2009(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