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旨在结合中、西医学优势,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本文从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西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65-02
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相互渗透、交融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兴交叉医学。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通过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科学思维、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应用,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了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标[1]。
一、中医学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1.中医的特点:中医学“医哲交融”,以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主线,以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为具体研究方法,以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个体体质、疾病的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为研究内容,形成了“哲学思想-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为一体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上讲求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心身合一、形神相合等宏观医学观念,强调功能联系,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和辨证施治[2]。诊治上重定性和人体变化的相对值如阴阳、五行、气血、脉象、经络等抽象和无形指标,偏主观感性认识,属经验医学范畴。
2.中医面临的困境和优势:中医以动态平衡观为理论主线,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宏观、思辨,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微观认识不足,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3]。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在我国的主流医学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啃老守旧、创新不足”、“经验医学主观性强,缺乏标准规范”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也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顺应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势,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潮流。中医学摄生保健、防病养生的独特理论和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求,适应当今世界人口谱变化的需求。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对机体整体性调节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情志病等诸多病症上也不断展现。
二、西医学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1.西医的特点:西方医学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微生物、药理等为基础理论,以还原论为核心,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方法学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测定、技术使用和定量分析,属实验医学范畴。
2.西医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西医注重理化指标的检测,客观具体,因量化而直观。西医诊断对病名的定义和专指性较为严格,有利于临床医疗、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开展[4]。西医研究考虑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统计学意义等诸多因素,具有客观、标准、规范、严谨等特点,其诊治方法具有操作性强、可比性明确、标准化程度高、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优点,特别是在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癌症、某些急危重症等的诊治上优势明显。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组DNA、细胞克隆、干细胞移植等生物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西医学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西医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重驱邪,而轻扶正,虽也有提高免疫力、补液支持营养等治疗手段,但在诊治疾病时长于对抗疗法(抗菌、抗病毒等)、替代疗法(激素替代等),而短于对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病人往往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机体本身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诊治上重程序性、规范化,对人性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与个体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较为忽视,重治病而轻调养摄生防病延年。吸收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无疑将对西医的发展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重在优势互补、强强结合
中、西医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而相互间的长短之处又互具弥补性,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继而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学者们尝试和探讨了诸多将两种医学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制定证的客观化标准时将现代医学生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中药分析化学成分提纯西用、西药药性分析赋予中药特性,中西医诊疗方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阶段、主次、先后等单独或联合使用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必将创立更为丰富多彩的结合途径与方法[5]。
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半个世纪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身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幸拥有中西医两套较为完整的医疗体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将促使我们对两者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中医可以借鉴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成就,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而西医也可以从我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和人文关怀。如普利高津所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学携手共进、优势结合,也必将为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新局面,为全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王文健,陈凯先,等.关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837-83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9-65.
[3]廖锐,李德辉,等.中西医结合的探讨与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481-1483.
[4]宋远斌,孟卫东,等,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15-17.
[5]尹常健.中西医结合――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J].天津中医药,2010,27(3):177-179.
作者简介:彭静(1975-),女,副高,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秘书,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全科医学”教学管理工作。本文来自《中华医学》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