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肥胖症与运动减肥的探讨
1肥胖概述
1.1肥胖的概念
肥胖就是指当人体进食适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常生理需要量且达到一定值时,演变为肥胖症,它是一种常见古老的代谢症群,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认为由于体重调节中枢调节机能的下降而导致内分泌紊乱,饮食异常,能量代谢异常,形成肥胖。正常情况下,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占20%~25%称为肥胖症[1]。具体说,男性体质量若超过其体重的25%,上与背部皮下脂肪超过45mm,女性体重若超过其体重的30%,即为肥胖[2]。
1.2肥胖的分类
临床上将肥胖其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肥胖;另一类是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食物摄取过多引起的生理机制紊乱,从而导致脂肪蓄积;后者主要由于病理原因而造成,常继发于与物质代谢有关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疾病。单纯性肥胖控制饮食与结合运动可受到明显的减肥效果,继发性肥胖通过运动调节改善体内新陈代谢紊乱,提高整整体机能水平,也能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但是只有当病理因素去除以后才能达到真正有效控制体重的目标,也就是说减肥效果必须建立在行之有效的病因治疗的基础上[3]。
1.3肥胖的判断标准
肥胖的测量方法有许多种,如:标准体重法、体重指数法、生物电阻抗法等,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和结果有所不同。国际上通用体重指数来衡量肥胖,体重指数=体重(kg)/高身(cm),体重指数≥24为超重,体重指数≥28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腔部肥胖标准。而一般常用的我国人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之一如下:体重(公斤)二身高(厘米)-105如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为肥胖;超过标准体重50%以上者为重要肥胖。
1.4肥胖的成因
肥胖的成因十分复杂,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个领域进行了长期广泛科学研究,并提出各种假说。医学界认为,肥胖是一种多见于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由于营养过剩造成体内脂肪过多,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疾病。肥胖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大量储存。但是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有多种学说支持,主要有“中枢调定点”理论,嗜食学说、运动不足学说等,各种学说虽然都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支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学说能较完善地解释肥胖的成因,但是可以确定肥胖与诸多因素有关。
1.4.1遗传因素
在分析肥胖形成的研究过程中,肥胖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学者通过对大量肥胖群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发现,肥胖具有家族性。父母一方肥胖子女肥胖机率约25%~50%,父母双新均为肥胖者那么孩子肥胖的机率为70%;双亲都偏瘦或正常者肥胖机率低于10%。由于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饮食习惯和家庭的饮食结构都存在一致性,因此,由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遗传造成的还是生物遗传因素造成的曾经有争论。另有资料报道,有人于1974对同卵双生子和201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样本调查,经研究同卵双生儿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的一致性为异卵双生儿的2倍以上。这也表明肥胖症的发生有明显遗传性。当然也必须承认生活方式在肥胖的发生当中必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从遗传学角度讲,防止儿童肥胖症的发生对减少出现肥胖症家族具有积极作用[4]。
1.4.2营养因素
肥胖者往往吃得多,喝得多,睡得多,身体活动少,并特别喜欢吃高糖,高脂肪食物,这些食物具有的热量大,从而易引起营养过剩,能量摄入过多,而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忽视了运动,致使消耗的能量减少,摄入的热量不断增多,从而使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造成体内体脂肪过度堆积而使人发胖[5]。
1.4.3运动因素
专家在肥胖病因分类中提到,不运动是引起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查报告统计,在成人的儿童中,不锻炼有肥胖或超重现象较多,而那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则较少发生肥胖或体重较轻。由于不运动造成能量蓄积而形成肥胖,体重增加,活动能力下降[6]。
1.4.4不良习惯
偏食是种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加重肥胖,偏食或食谱过窄,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促进脂肪分解和提高人体代谢率的食物摄入不足,常常会导致与脂肪分解有关的若干营养缺乏(主要是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的缺乏,造成脂肪化解为热量而消化掉的生化过程受到限制致使体内脂肪堆积而发胖,长期嗜酒也是肥胖的“催化剂”。
1.5肥胖的危害
肥胖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体形难看,“行动体力”越来越下降,而且由于人保持过多的脂肪需大量的血液来供应,加重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胸腹部大量脂肪堆积会导致膈膜上升,因而妨碍呼吸。心脏好像被脂肪层包住一样,这也妨碍心肌的收缩。心肌脂肪沉着而出现心功能退行性变化,严重者可发生心衰。
从肥胖逐渐发展到肥胖症,许多致命的合并症也就在酝酿当中,从隐性到明显,从轻到重,逐步发展。许多中、轻度肥胖症无明显自觉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并潜伏着糖尿糖、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的危险,以及应激机能低下,不能抵抗各种感染等的全并症,肥胖症还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7]。肥胖病患者血浆胰素水平高于正常,常常由此诱发低血糖,增加饥饿感,导致摄食量进一步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运动减肥的处方
2.1运动减肥的作用
肥胖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营养摄入过剩,热量利用不足,脂肪合成增多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但更多的肥胖患者是由于身体新陈代谢出了毛病,脂肪的蓄积形成恶性循环。康复体育运动可以对身体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由于许多人体内脂肪堆积并不是摄入热量过多,而是新陈代谢机能紊乱和失调,过运动可以改善机体新陈代谢紊乱的状况,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能水平,从根本堵塞产生脂肪堆积的渠道,疏通身体利用和清除多余脂肪的通道,增加脂肪的分解利用,减少脂肪的合成和蓄积[8]。
(2)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浆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脂肪动员和氧化过程的酶活性增强,从而促进脂肪分解氧化供能。血中的脂肪酸则靠体内蓄积的脂肪细胞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来补充,运动时游离脂肪酸消耗增加,不断促使脂肪细胞分解释放脂肪,从而使脂肪细胞变瘦,体内脂肪含量减少。如此,便能减少脂肪组织的存积,达到减肥的目的,并消除各种质性器官的脂肪沉着[9]。
(3)研究表明,进行有氧运动并结合膳食疗法,能有效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的浓度,增加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研究显示肥胖者提中每减轻1kg,低密度之蛋白含量下降1%;减重10kg,TG含量下降30%,Tc下降10%,LDL-C下降15%,HDL-C升高8%,同时血甘油三酯的水平也降低。
(4)运动能提高肌肉对血糖的利用率,防止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从而避免费和减少脂肪在内脏器官的沉积。肌肉运动时,血液供应增多,肌细胞对血液中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以及也随之而增加,而肌细胞对血液中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呈正些,胰岛受体敏感性降低是肥胖症新陈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
(5)肥胖者由于身体负荷过重导致心脏负担重加重,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运动时心慌气喘,运动能力极度低下。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可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增强心功能[10]。
(6)肌肉运动可刺激呼吸肌肉收缩,使呼吸深度增加,从而加大肺泡通气量改善通气功能,增加机体氧供,消除肥胖者相对呼吸功能不全,纠正缺氧状况。
2.2运动种类与方法
肥胖症的康复体育运动种类选择必须强调有氧运动。在有氧运动范围内进行身体的全面锻炼,通常包括全身性的有氧耐力运动,低强度的肌肉力量练习,舒缓柔和的柔韧性练习等。
(1)中、低、强度有氧耐力运动。
此类运动为有氧供能,是运动减肥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一般指步行、跑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等大肌群参加的长时间运动。慢速长跑是消耗热量最多、减肥见效最快的项目。以长跑为例,可具体制定为速度100~130m/min,持续时间0.5~1h,距离为5~7km,每日1次。也可以80~100m/min的速度,一日内分数次完成数百至千米的步行。其他周期性有氧耐力运动可参考制定,功率自行车运动可采取300~600kg·m、每分钟50°~270°转的强度,持续20min~1h的练习,每日1~2次[11]。
(2)低强度的肌肉力量练习。
这种形式的运动是通过锻炼身体某一部分的肌肉,消耗局部脂肪,增加肌肉蛋白含量,增强肌肉功能,消耗脂肪从而矫治肥胖。主要是进行四肢大肌群、躯干及腹肌的局部运动。常用的形式有仰卧起坐、直上下打腿式运动、双直腿上抬式运动,俯卧位的腰脊肌及臀肌运动,双直腿后上抬等。此外,还有以这些动作为编排的各种减肥操,如:减少肩部及胸部脂肪的哑铃操,各种形体锻炼的韵律操、健美操、健美舞、武术等。医疗体操的运动量与参加运作的肌群大小,运动用力程度、运动节奏的快慢、运动的体位等因素有关。
(3)传统健身养生法。
主要有养生所功、太极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功等。
(4)在减肥的有氧运动中水中运动,由于其冲击力小、负重小,于路上运动相比能量消耗多,而且由于水的浮力以及水中水平位的运动可减少肥胖过大的体重对下肢的损害。因此,选择运动方式时,建议多采用水中运动。
2.3运动强度
研究证明,大强度运动消耗的能源物质主要为糖。当运动强度达到本人体力的最大限度时(比如:最快的跑动速度、最快的动作、最大的力量等),身体的供氧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就得启用供能效率更高的无氧代谢系统ATP-CP供能和糖的无氧酵解供能,如果是大强度运动,主要靠ATP-CP供能和糖的无氧酵解供能,脂肪供能的比例很少,只有中等以下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才主要靠脂肪的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可见持续时间较长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才最有利于脂肪酸分解供能,所以减肥运动强度一定要控制在中、低运动强度。运动中冬天以出微汗,感觉没有明显的喘息为度。比如可以一边运动一边与人经常交谈不觉喘气,可以独自轻声哼歌等。当然这主要指身体其他器官没有显显疾病的肥胖运动者。对于身体运动强度的评定指标是最大摄氧量和心率。减肥运动强度的确定还应以肥胖程度的减轻所应消耗的能量为依据。
2.4运动时间与频率
每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应持续30min以以上,其中到适宜心率的时间必须在30~40min以上,持续40min以上效果会更好,此即最适运动持续时间。在计算运动持续时间时,还有两点必须注意:(1)运动持续时间的增长必须循序渐进。(2)在进行间歇性运动时,运动持续时间的计算应扣除间次休息时间。减肥运动应每日有规律地进行。减肥运动的最低有效频率每周3~4次[12]。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病人日益增多,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日益严重,减肥也成为时下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众多减肥方案,该文着重介绍运动减肥这种无毒副作用,简便易行的减肥方法,科学化、量化、个体化的运动减肥处方是防治肥胖症的最佳、最简便易行和经济可行的方法。
作者:王兰
第2篇:小儿肥胖症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和治疗对照性分析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得到的很大的改善,但同时小儿肥胖症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小儿肥胖症主要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照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以上者[1]。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超重30%~49%则为中度肥胖,超重50%及以上则为重度肥胖。肥胖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诸多不良影响,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是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发病因素。该次研究旨在探讨儿肥胖症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对照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5年3月该院共收治小儿肥胖症患儿62例,62例患儿均符合小儿肥胖症诊断标准。62例小儿肥胖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6±2.1)岁。另外选取体检正常的儿童作参照,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9.2±2.5)岁。两组儿童无感染、严重器质性疾病和肿瘤疾病。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两组儿童进行检测前3d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儿童保持正常的活动,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感干扰的药物应停止服用。两组儿童的血糖检测用己糖激酶法进行测定,患者检查当天应该在空腹12h的状态下进行。以1.75g/kg的量给予患者葡萄糖,葡萄糖总量应≤75g,用250mL的纯净水溶解后在五分钟之内口服。分别测量受测者服糖前和服糖后0.5h、1h、2h在受测者前臂采静脉血测血糖值。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和葡萄糖耐量异常。
1.3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以WHO1999年的标准为依据。空腹血糖子啊6.1~7.0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耐糖量异常时餐后血糖≥7.8mmol/L,<11.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8mmol/L或者餐后2h血糖≥11.1mmol/L。
1.4统计方法
据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χ2和t用来检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P<0.05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检测后,对照组儿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分别为(4.5±1.1)mmol/L和(7.2±1.2)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分别为(5.8±1.4)mmol/L和(8.6±1.9)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肥胖症对儿童有严重危害,该病症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小儿。小儿肥胖症的发病因素有多种,把包括环境、遗传、饮食、运动情况等因素。儿童食物摄入量与机体热量消耗之间失衡后会导致体内脂肪大量蓄积,出现营养失衡[2]。小儿肥胖症患儿多因摄入甜食和油腻食物过多,加上活动量少,会导致皮下脂肪变厚,出现肥胖症状。小儿肥胖症患儿不仅会对患儿生理产生影响,另外对患儿心理也会产生影响,患儿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性格会孤僻。这对患儿身心发展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3]。
小儿肥胖症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的关系。有肥胖症的儿童机体胰岛素受体会减少,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几率会显著升高。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当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后会导致胰岛素效能降低,胰岛素分泌功能代偿性会增加,这会显著增加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4]。该次研究中,比较小儿肥胖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受损例数、葡萄糖耐量异常例数以及糖尿病例数。结果显示,观察者组儿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葡萄糖耐量异常例数以及糖尿病例数也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不适宜采用药物治疗,可指导儿童合理饮食,多进行户外运动。肥胖儿童身体各方面处于发育阶段,任何不当合过激的治疗方法会影响儿童健康成长。运用饮食疗法治疗时,需要患儿家长密切配合,家长需掌握一些饮食方面的资料,引导孩子不偏食,不给予孩子高脂肪和高糖食物[5]。家长需把肥胖的危害告知患儿,让患儿认识到肥胖的危害。这对提高患儿饮食自觉性有良好的帮助作用。小儿糖尿病的治疗与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小儿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患者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及脂肪代谢紊乱会造成空腹或者餐后高血糖与尿糖[6]。小儿糖尿病起病较急且病情较重,患儿会出现多饮和多尿以及多食等症状。小儿糖尿病的发生与小儿肥胖症有一定的关系,两种病症的治疗均需在患儿饮食上加以控制。两种病症的患儿在饮食上都需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食物,可进行适当的户外锻炼。
综上所述,小儿肥胖症与糖尿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小儿肥胖是导致小儿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肥胖症患儿应控制其饮食,多运动,帮助其恢复到正常体重水平。
作者:杨慧琴
第3篇:儿童肥胖症的防治也要有方法
儿童肥胖症是指身体的脂肪(主要是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异常增加的状态,通常以体重来计算,即(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100%,若超过20%为肥胖症。肥胖往往隐伏着巨大的威胁,它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病的病理基础,又是脑、肾上腺等肿瘤和某些内分泌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什么样的肥胖需要详细检查与治疗,怎样判定单纯性肥胖和症状性肥胖,怎样防治肥胖症等,已经成为广大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一般来讲,儿童肥胖有两个年龄高峰。一是2岁以前的婴儿期,二是4~10岁。婴儿期的肥胖,虽多为良性的,不能称为肥胖症,但也需合理喂养,控制其体重。从幼儿期直到小学低年级肥胖的,最易形成肥胖症,应及早诊断,进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指导,采取积极的减肥措施。
那么,哪些是必须进行检查和治疗的肥胖症呢?
最好能对每一个肥胖儿都进行血压、尿糖、血清脂质、谷丙转氨酶等检查,有条件的还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但这一般较难做到,因此可把下列情况作为检查对象:(1)从体重生长曲线看、存在肥胖发展倾向者;(2)家族史中有动脉硬化危险因子者,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糖尿病等,尤其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3)肥胖度超过50%者。
如果患儿白天睡眠时间多,怀疑肥胖性肺换气不足综合征时,应检查心肺功能;若怀疑症状性肥胖,必须进行相应的专门检查;如考虑有内分泌疾患或颅内肿瘤等时,可进行血皮质醇、尿17-羟类固醇和甲状腺等功能的测定及头颅等部位的X线摄片、造影、CT、染色体检查等。
凡属上述范畴的肥胖,必须进行积极治疗。通过治疗大多数其异常可获得改善,但治疗需要患儿和家长的密切合作。
那么,如何区别孩子是单纯性肥胖,还是症状性肥胖?首先应该肯定,单纯性肥胖占全部肥胖儿童的绝大部分,其中又大都是良性肥胖。其特点是患儿多有食欲佳、食量大,又特别喜食油腻甘甜食品,且往往不爱活动,热量摄取长期超过消耗。此外,还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此种肥胖儿一般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体态匀称,手(足)背厚,手指长而尖,口、眼、鼻相对显小,除肥胖外,身高和骨骼年龄发育正常,或超过同龄儿,性发育一般较早,智力正常。症状性肥胖则不同,其身高和骨骼常落后于同龄儿,且具有原发性的特殊表现。一般说来,如果身高比正常同龄儿童低两个标准差,或者肥胖伴有智能低下,生殖器、性发育异常以及多毛、高血压、痤疮等,多是患有症状性肥胖症。
防治肥胖症,首先应注意饮食,控制热量摄取,尤应改变喜食油腻甘甜食品的习惯,对食量过大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质。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应注意牛奶的调配不宜过浓。其次是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防止“越胖越懒,越懒又越胖”的恶性循环。另外,对已发胖的小儿要改变其害羞、孤独心理,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树立信心,与医生、家长密切合作,自觉控制饮食,避免体重增长过快。
单纯性肥胖一般通过上述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通常不需用药,而症状性肥胖则必须尽早查明原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作者:肖慧算
第4篇:儿童睾丸微石症与肥胖症相关性分析
睾丸微石症(testicularmicrolithiasis,TM)是睾丸钙化的一种罕见类型,病因不明,超声检查可发现睾丸实质内多发性微小钙化灶,与成人睾丸原发性肿瘤、男性不育症等疾病高度相关[1]。儿童期睾丸微石症更为罕见,多在其他疾病行阴囊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高频超声技术在儿童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儿童期睾丸微石症的发现明显增加。有文献报道睾丸微石症的发生可能与肥胖相关[2],但发生机制不明。现对近两年我科肥胖伴睾丸微石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睾丸微石症与肥胖症的相关性,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生长发育门诊正常体检男童59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0.82±2.26)岁;在我科收治儿童肥胖症共38例,其中睾丸微石症9例,年龄9~14岁,平均(11.24±1.74)岁,非睾丸微石症儿童29例,年龄7~14岁,平均(10.78±2.30)岁。肥胖评估标准参照中国0~18岁儿童肥胖、超重筛查BMI界值点标准[3],平素身体健康(无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疾病引发的继发性肥胖)。睾丸微石症经阴囊超声诊断。
该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所有参与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人体指标测量测量身高、体重、腰围。体重读数精确至0.1kg,身高读数精确至0.1cm。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腰臀围测量读数精确至0.1cm。
1.2.2实验室检查59例门诊体检儿童行阴囊彩超。38例肥胖儿童入院后常规行病例采集、体检、肝肾功能、血脂全套、口服糖耐量试验、阴囊彩超,部分智力落后儿童行颅脑MRI、染色体核型分析。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方法,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8例肥胖症儿童中,睾丸微石症9例,高脂血症11例,脂肪肝9例;9例睾丸微石症肥胖儿童中高脂血脂4例(4/9),29例非睾丸微石症肥胖儿童中高脂血症5例(5/29)。
2.259例正常儿童中,睾丸微石症检出2例,均无睾丸疼痛、增大等临床症状,其中1例有隐睾病史。
2.3两组共11例睾丸微石症儿童中,伴其它睾丸异常合并症的6例,其中隐睾3例、睾丸鞘膜积液2例、睾丸发育不良1例。睾丸微石症的超声表现:睾丸实质内见稀疏、散在或密集的强光点分布,直径1~2mm,后方无声影。
2.4肥胖儿童与正常体检儿童的BMI、TM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TM发病率与肥胖相关。肥胖儿童中,睾丸微石症组BMI、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非睾丸微石症组高,差异有显著性(Fisher精确概率结果P<0.05)。
3讨论
睾丸微石症是以睾丸内多发钙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Priebe等于1970年首次报道。TM是睾丸钙化的一种罕见类型,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超声检查可发现睾丸实质内多发性微小钙化灶,睾丸大小无明显改变,双侧睾丸受累多于单侧,与成人睾丸原发性肿瘤、男性不育症等疾病高度相关。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睾丸微石症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在睾丸微石症患者中,睾丸生殖细胞瘤尤其是精原细胞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睾丸微石症者[4]。
睾丸微石症病因尚不清楚,多项研究中发现,TM患者常合并精索静脉曲张、隐睾、睾丸发育不良等。睾丸微石症合并肥胖较少报道。超重/肥胖对男童阴茎、睾丸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但未统计睾丸微石症的发生情况[5]。本研究中发现,肥胖儿童睾丸微石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儿童。TM病理诊断标准为:发育异常或退化的曲细精管内呈板层状的嗜伊红球体,由坏死、脱落的生精管上皮细胞及钙盐、胶原纤维成分呈板层状凝固形成,单个直径50~350μm[6]。动物模型中发现,高脂饮食喂养的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出现异常变化:睾丸生精小管管壁变薄,细胞可见脱落现象,生精细胞可见成团脱落于管腔中,且成熟精子数量明显减少[7]。本研究发现,睾丸微石症肥胖组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非睾丸微石症肥胖组高,提示高脂血脂可能与睾丸微石症的发生相关。
儿童睾丸微石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睾丸肿瘤、男性不育有明显相关性[8],对肥胖特别是伴高脂血症的儿童进行阴囊超声筛查,以及时发现TM,并定期随访、复查,以及早发现睾丸肿瘤、如成年合并不育可采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睾丸微石症伴肥胖儿童控制体重、降脂治疗能否改善睾丸微石症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作者:祝婕等
第5篇:温针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单纯性肥胖症是临床常见病,它不仅影响人的体形和美观,而且还会引起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积极防治肥胖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中医药疗法在此方面已日渐显示出优势。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78例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78例,所有患者中医均诊断为脾虚湿阻型,临床症状为形体肥胖,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嗜睡懒言,小便正常或尿少浮肿,纳差,腹满,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腻,脉滑或脉沉迟。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危重病者。②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针灸禁忌证者。④BMI<24.0者。男45例,女33例,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32.54±4.26)岁;病程0.7~13年,平均病程(4.12±1.46)年;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取大椎、中脘、气海、带脉、水分、中极、天枢、水道、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选用直径0.28~0.32mm、长40~75mm毫针据患者肥胖程度不同针刺20~50mm,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选3~4对穴位予以温针灸,即剪取2cm长艾段或艾炷插入毫针针柄点燃,每次每穴2~3壮,其他穴位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40min,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及辨证同观察组,疏密波,40min,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60天后观察比较疗效。
1.3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重下降>80%,体重指数接近26~27。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重下降30%~70%,体重指数下降≥4。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体重下降25%~30%,2≥体重指数下降<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体重未下降或下降<25%,体重指数下降<2。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体重下降比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肥胖已于1997年WHO宣布为一种疾病,单纯性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致使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但影响人的体态和活动,还会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因此近年来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已受到普遍重视,已成为全球首位的健康问题。
中医古籍对肥胖症的表述不多,单纯性肥胖症以脾虚湿阻型多见,《石室秘录》中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血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单纯性肥胖症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理主要为多痰和少气两方面[1],所谓“肥人多痰”是其邪实的一面,湿聚痰生,致使痰脂滞留周身皮肤之间、腹膜之中、脏腑之内,膏脂郁积必使气机壅滞,则肥胖诸症丛生。温针灸减肥以脾胃经的穴位为主,同时结合辨证选穴。刺激腹部腧穴,能调理脏腑,振奋中阳,除湿化痰,减肥降脂。背为阳,取大椎穴可振奋阳气,腹为阴,以神阙穴为中心,其周边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均为调理脏腑气化功能的主要穴位[2],因此温针灸减肥的关键是针刺和灸法并用,是借艾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艾绒点燃后所产生的热量可顺针身直达病所,其作用持久,能直接激发经气,温通气机,调整气血,还可改善局部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等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性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耗积存的脂肪,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温针灸标本兼治,在促进能量代谢,可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功能,提高血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腺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增加[3],而产生脂肪分解的效应,从而达到降脂作用,使紊乱的物质、水、盐、能量的代谢恢复平衡,从而取得显著的疗效。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温针灸治疗后,其临床疗效与体重指标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温针灸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单纯性肥胖者的体重,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减肥作用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高瑞华
第6篇:关于初中生肥胖症及健康状况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初中生身心素质呈下降趋势,其中超重和肥胖的初中生的比重,身体素质的若干指标低于美国、日本同龄的学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学生肥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所谓“民以食为天”,衣食无忧的年代,人们更加追求的是营养。多数城镇居民尤其对子女的营养问题特别关注,而现在的初中生过分懒惰,缺少必要的运动,由此引起机体能量供需失衡,饮食中能量摄入多于机体能量消耗,以致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贮存于体内导致肥胖症的产生。
一、分析与讨论
1、肥胖的鉴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来自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部分地区的研究数据显示,BMI≥23kg/m2时就会出现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最近,WHO对亚太地区肥胖的重新定义中提出BMI≥25kg/m2为肥胖,其中25.0~29.9kg/m2为I度肥胖;BMI≥30kg/m2为II度肥胖。
2、健康状况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小时候胖不算胖”。然而,大量的科学研究显示了相反的结论。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的研究,体重指数(BMI值)超过24,发生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达60%;体重指数超过28,发生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达90%。肥胖学生的增长比例增大,成为未成年人肥胖的强大后备军,对整个国民素质构成潜在的威胁。肥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导致初中生肥胖和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
1、生活习惯及饮食营养的影响。
(1)生活习惯。事实上,造成肥胖主要原因的脂肪,很容易在晚上累积于身体内,原因就在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在我们睡眠期间,卡路里的消耗量会降到最低,没有被消耗掉的卡路里,就容易堆积成为脂肪。这样的生活模式,卡路里就容易原封不动地在睡眠当中累积成脂肪。睡前吃东西不但会发胖,还会影响睡眠,同时生活也会变的愈来愈不规律。
(2)饮食营养。肥胖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饮食角度讲,进食能量过多、消耗过少,“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摄入的不论是脂肪、糖类,还是蛋白质,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吸收,最终产生多余的能量都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使人逐渐发胖起来,这也是大多数肥胖者发胖的主要原因。
2、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审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形体美的判断标准是苗条匀称,苗条才是美的。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要想受到社会的赞许,找到自我价值,就只有被同化到这种观念中去,就需要减肥。至于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胖她们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超重和肥胖更不清楚,丰满体型很多时候被误认为是肥胖。由于对超重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减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严重损害健康。
(2)家庭因素。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独生子女迅速增加。然而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加上有些父母对儿女的溺爱,过多营养的补充和缺乏运动,必将导致超重和肥胖儿童增多。现已证明,儿童肥胖尤其是青春期的肥胖者,80%将会延续为成人肥胖。
(3)教育因素。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值都较高,他们的实现期望的方式就是加强对儿女的营养补充。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因摄入过多的营养及缺乏运动,因而使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呈现能量正平衡状态,于是多余的热量便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校园这一隐性环境也成为青少年走向超重和肥胖的催化剂,胖嘟嘟的青少年学生随处可见。
三、初中生肥胖与健康状况的应对之策
1、开展健康饮食教育,改善饮食习惯
中学时期对个人来说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一生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营养丰富又平衡的膳食能够促进其良好的生长发育。为了改变学生的营养状况,应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通过课堂宣传和其他宣传形式,使学生清楚了解有关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
2、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运动
运动是减肥的一种好方法。肥胖者增加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达到增加体内脂肪的“支出”,使体型恢复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使身体的各器官得到锻炼,增强体魄。因此说,增加运动是非常适宜减肥的好方法。运动可以刺激脂肪的消耗,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脂肪代谢。运动可以降低血脂,减少脂肪在心脏、肝脏、血管中的沉积,减少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从而提高心肌工作能力,增强了肥胖者的心血管系统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力量,增加胸廓活动范围及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使气体交换加快,也有利于“燃烧”多余的脂肪。
肥胖不仅影响人的体型美,而且与某些疾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肥胖是损害健康的先兆。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改善,肥胖发生率急剧增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发育期的初中生要有合理的营养加上适当的运动锻炼,对此我们必须制定出科学的减肥手段和减肥计划,运用营养、运动、健康“三位一体”思想,让儿童青少年能健康成长。
作者:宣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