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常规的抗菌一般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结果:治疗后经过3个月的观察,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B超;抗生素
细菌性肝脓肿属于肝脏的重度感染性疾病,多由血行感染、胆道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所引起。该类型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和全身代谢性疾病,造成严重后果,为此需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1]。对目前细菌性肝脓肿治疗,首先采取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于大的肝脓施行经腹腔切开引流术或B超定位下穿刺置管引流术[2]。文章为此具体探讨了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2~88岁,平均(58.9±8.4)岁。急性起病者35例,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畏寒、腹胀;明显右上腹痛者仅20例,其他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咳嗽及胸闷等。血培养18例,17例为阴性,1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根据入院顺序,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确诊后在一般治疗和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在发热初起即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主要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采用Sequia512,2.5~5.0 MHz变频探头并配以穿刺引导装置,准备16 F套管针进行穿刺,患者根据脓肿部位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超声显示脓肿性质,确定穿刺点及进针深度。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用16 F套管针穿人肝脓肿内,拔除针芯,置入导丝,以导丝为支架置人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抽吸脓液,然后用甲硝唑液体或无菌生理盐水对脓腔进行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基本清亮为止,洗后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
1.3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脓肿愈合或出院时脓肿最大直径<3 mm;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出院时脓肿最大直径在3~5 cm;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脓肿未缩小或增大,或患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经过3个月的观察,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14
10
6
80.0%
治疗组
30
25
5
0
100%
χ2值
3.895
P值
<0.05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并通过胆道与肠道相通,因此肝脏受细菌感染的机会和途径较多,形成肝脓肿。病原菌可以通过胆道感染、门静脉系统血行感染或肝邻近组织感染而入侵肝脏形成肝脓肿,而胆道逆行感染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方便、快捷、安全,且便于冲洗,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而且可反复多次操作,临床适应证广,对脓肿直径>5 cm,且脓肿液化成熟,位于右叶或年老体弱及中毒症状患者可作为首选。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经过3个月的观察,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腔内注射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王德生.细菌性肝脓肿诊治体会[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3(5):264.
[2] 侍立志.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0(7):413.
[3] 杨敬春.超声引导下肝脓肿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4(9):732.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