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为基础,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factor receptor 2,HER-2)三种免疫组化因子同时表达为阴性的乳腺癌,该类乳腺癌占乳腺癌发病人数的10%~20%[1],具有组织学分化低、预后差、转移快、侵袭性强等特点,因此,TNBC的早期诊断,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因其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费用低廉等优点而成为目前乳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本院接收手术治疗的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通过对比分析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的超声和病理学特征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本院接收手术治疗的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33~75岁,平均(48.2±5.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收双侧乳腺及腋窝超声检查,无其他原发癌及转移灶。所有患者术后标本均经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的表达情况,并根据以上三种受体表达情况将135例患者分为TNBC组36例和NTNBC组99例。
1.2 诊断及检测方法
1.2.1 超声诊断 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7~12 MHz。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尽量使双侧乳房和腋窝完全暴露。从乳腺外上象限开始对4个象限、乳晕区及腋窝分别进行放射状扫查,扫查到病灶后进行多个切面病灶观察,二维超声下检查出乳腺肿块后,首先对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毛刺情况、后方回声衰减情况、细胞内钙化情况及肿块内部血流情况进行观察。所有病例均进行腋窝多切面扫查,观察有无腋窝淋巴结肿大,并记录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low imaging,CDFI),按Adler[3]介绍的方法将患者血流情况分为4级。
1.2.2 免疫组化检测 所有患者术后标本均用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免疫组化的具体操作步骤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最后由不知道影像学结论的病理医生分析各患者乳房组织切片中ER、PR、HER-2的表达水平。
1.3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
免疫组化结果根据术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判断,以整张切片中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为判断依据。整张切片中<10%的肿瘤细胞核被染色判定为ER、PR的阴性;被染为棕黄色细胞数<30%为HER-2阴性,被染为棕黄色细胞数>51%为HER-2阳性;被染为棕黄色细胞数31%~50%者需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查HER-2基因有无扩增,有该基因扩增者为HER-2阳性,无改基因扩增者为HER-2阴性。三种免疫因子ER、PR和HER-2均表达为阴性者判断为三阴乳腺癌,其中任何一个受体为阳性者即判为非三阴乳腺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的比较
经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本研究纳入的135例乳腺癌病例中,TNBC患者36例(占26.67%),NTNBC患者99例(占73.33%);TNBC组和NTNBC组分别有21例(占58.33%)和40例(占40.40%)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中浸润性导管癌和非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为33例(占91.67%)和3例(占8.33%),NTNBC组中浸润性导管癌和非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为92例(占92.93%)和7例(占7.07%),两组间病理类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超声特征的比较
本组135例患者超声均可显示病灶,TNBC组患者中肿块伴有边缘毛刺者、肿块内部有微钙化者、血流分级Ⅱ~Ⅲ级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2.22%、30.56%、52.78%,均明显低于NTNBC组(48.48%、43.43%、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肿块直径>2 cm者比例及肿块后方无回声衰减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传统的病理学指标虽然仍是诊断乳腺癌、判断其预后以及选择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但已无法充分满足临床的需求。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4]。不同类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其病理形态学,而乳腺癌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又是其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因此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有不同的超声表现。边缘毛刺征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经典指标,微钙化是由于肿瘤细胞营养不良导致部分坏死、局部缺血引起的,而肿块内部丰富血流是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特征。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预后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有研究认为TNBC为高侵袭性的肿瘤,但在病理学上更易表现为良性征象[5],超声通过检测内部回声及内部血流情况,并结合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综合考虑,发挥了诊断TNBC的独特优势。但由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之间存在类似的超声表现,良恶性病变的特征也存在重叠[6],因此,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应综合分析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结合不同患者的自身情况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降低临床诊断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切实提高乳腺癌患者,尤其是TNBC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Rakha EA,El-Sayed ME,Green AR,et stic marker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Cancer,2007,109(1):25-32.
[2] 梅红艳.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基础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148.
.U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4] 李英华,杨丽春,丁云川.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7):452-454.
[5] 张爱红,张建刚,王红,等.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超声、MRI影像学对比分析[J].新疆医学,2012,42(8):75-7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