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中医大学里西医课程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6 18:26:42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64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行医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影响祖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1教学内容多,学时安排少

  中医学是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医院校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浓缩精炼而成⑺。这些课程在中医类院校安排约55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至48-74学时。按现有的学时上课,教师不得不高度概括、删减大量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中医在学生心目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中医诊断学只讲望诊、脉诊、八纲和脏腑辨证;中药和方剂学只是举例式的讲解40味中药和20首方剂;针灸学只能用4学时了解经络概论;中医内科学只能串讲4个疾病。加之学生无古汉语的基础,中医概念和理论深奥晦涩,内容跨度大、连贯性差,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故他们感觉中医枯燥乏味,整个学习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目标:西医院校的临床本科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要熟悉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初步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等基本理论;并通过对诊法、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2注重现代医学观,轻视中医辨证论

  中西医都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形成迥然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现代医学是在近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以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为认知特点;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而中医学则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形成了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的认知特点;在辨证思维、演绎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这两种体系认识生命的思维方式不同,诊治疾病的手段也迥然各异。

  中医学课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经过两年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较全面地掌握了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因而学习中医学时,常受到现代医学理论的影响,习惯性地将中医的“心”、“肝”等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心”、“肝”等器官对号入座,对“心藏神、肝主疏泄”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认同;习惯于用现代医学的组织结构、细菌、病毒等知识来分析中医的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为玄学。在现代医学脾为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为消化器官,与人体的口、涎、思考、四肢肌肉等形体志液的功能密切相关,感到茫然。中医的整体研究、以外知内的思维方式无法确立,从而感到中医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甚至在学生的调査中,认为中医学为伪科学的观点比例达10%。再加上学时紧张、内容跨度大,走进中医就很难,能用中医辨证论的模式去认识、防治疾病就更难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只能是一种理想。消除排斥心理和对脏腑名称对号入座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变看法和思想,相信中医,走进中医,用中医的理论防、诊、治疾病,是中医学教学的一大难题。

  3校园内营造祖国医学的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积淀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显示出中医证治体系的巨大活力和兼容性,以简、便、验、廉为其显著特点。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炼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医乃仁术”的高尚医德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对医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了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4教学中未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中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承教学:①实践优势。学生通过跟师,直接参与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既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专业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书本的死知识变成自己理性的真知;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直观优势。许多刚接触中医的人,认为中医很抽象深奥,难以入门;当跟师临床以后,中医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实实在在,生动具体。只有通过对无数病人脉象的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浮脉如鱼游水面,滑脉如珠走盘”等脉象的生动描述。通过师带徒的临床学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缩短了学习期限。从辨证到诊断,从方剂到药效,前后贯通,浑然一体,易学易懂,生动活泼,是久经考验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中医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讲授、啃书本、背概念,不去研读中医四大经典或著名医案。老师在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补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进展。而且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只有走马观花似的对中药、中医诊断、针灸等简单的、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也无中医临床见习和实习,造成中医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很难实现中西医临床的结合。

  5教师注重临床工作忽视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特色和重点。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从事临床与教学的双重工作,故教师的精力、时间有限,加之资历不同、所学各异,有时难免落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教“难”和学“难”的恶性循环㈨。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无法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怎样摆脱困境,传承祖国医学,继续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是目前医学教育的一大难题。首先,国家政策扶植与教学单位重视相结合。其次,教学单位拟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培育中医临床思维方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承载祖国文化的桥梁;教师应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以提高执教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实践性,进而承担起传承祖国医学的使命。只有全民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中医文化的价值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会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医教学才能走出困境,实现中医药的繁荣昌盛。

  作者:牛彩琴、刘浩/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南充 637007;张团笑/川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