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教师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忽视了教师的心理特点、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发展,既不利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又不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在教育变革时代,只有学校通过管理创新,确定新的教师观和管理观,以人的发展为本,践行教师管理的人文关怀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教师是实施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校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无疑是寻求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对策之一。因此,教师管理必然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曾告诉我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学校,也才会有一流的教育。因此,只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管理的水平,才能不断培养出大量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力军。
一、传统经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物质刺激,轻精神激励。
有的管理者认为只要教师的工资得到了保障,奖金、福利等适时到位,教师就能安心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部分校长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工作上,而是忙着外出“拉赞助”、“搞创收”,造成本末倒置的奇怪现象。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经济手段对教师进行管理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与此同时,对教师情感、发展、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关注不够。wwW.133229.cOM对教师的激励停留在物质层面,成为制约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发挥的瓶颈。
2.重骨干教师,轻群体激励。
骨干教师是对经过鉴定的拔尖教师的一种特殊称呼,是表明某一教师职业素质、综合能力与工作成就明显高于一般教师的标志。实际上,建立骨干教师制度是为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鼓励有才华的教师冒尖。然而,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不可能仅仅是几位骨干教师的劳动结果,而要依靠绝大多数教师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事实上,要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激励效应,科学地把握教师群体激励的基本原则十分关键。所谓的“名师战略”、“名师计划”、“名师工程”往往突出个人,却忽视群体,不利于贯彻激励教师群体原则,充分发挥拔尖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只有全体教师人人争先,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才会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3.重人才引进,轻人才培养。
有些学校的领导尽管很重视人才,想方设法地引进人才,但不注重培养人才,对于一些教师追求进步、要求发展的行为,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其不管不问,意识不到教师的这种行为将产生的积极意义。还有的不仅不主动地为教师提供机会、促进发展,反而阻碍教师的发展。如以进修会耽搁教学进度为由拒绝批准教师自愿外出学习,以学校经费紧张为借口剥夺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等等,从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4.重制度管理,轻人文关怀。
一些管理者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控制而不是服务。在管理方法上,过多强调对教师采用行政方法、规章方法等行为控制的“硬”管理,而忽视教师的主体性,缺乏对教师应有的人性关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采用操作性很强的管理措施,对教师的任务进行刻板的定量分解,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的打分制度。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坐班制度、集体办公制度,上班、下班签到制度、请假制度等。这种严格的行政性的管理,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限制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易导致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厌教心理。
二、人文关怀教师管理的特征
如何使教师管理适应教育变革时代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既具有崇高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又具有教学的热情和信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师管理理念具有如下特征。
1.教师管理的人本化。
“人本化管理”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可促进教师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学校的发展优势和独到特色,增强学校的整体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持续不断发展。所谓“人本化管理”是指以围绕人的工作需求和生活习性和人的发展规律展开管理,以实现合理、有效地发挥人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它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有效融合,达到和谐发展。教师管理人本化要求学校在管理教师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根据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对他们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即在“理解、尊重、宽容、信任”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利益,合理满足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性和主体性。
2.教师管理的民主化。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保障教师拥有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与最终评判权,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突出并加强教师群体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民主理财制度、购物制度、重大问题教代会审议通过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是校长实施民主管理,教职工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的根本保证。
3.教师管理制度化的科学化。
科学管理以制度化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谨规范、程序性强,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活力。规章制度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提供参照的标准和依据,使教师感到自己的担子和责任,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在落实中修改,在修改中完善,才能使全体教师思想统一,大家认可,并且自觉执行。
4.教师管理的情感化。
情感是连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重要纽带。管理者要把“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情感”当作一种理想的管理境界去追求。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在感情上有了一种亲近感、认同感,双方才能产生理解和信任,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尤其在学校发展遇到困难,面临新的挑战的时候,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就会在充满亲密感的和谐气氛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善用情感激励,长于体察人心。这就要求管理者洞察教师的情感变化,关注教师晋级加薪、工资调整、职称评定、评选先进、工作分配、课务安排等切身利益。要及时调节、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使教师保持情绪稳定,尊重教师的人格,关心教师的学习,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等,在民主、宽容、心理相通中合作进步。
5.教师管理心理化。
心理化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管理心理学原理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意识地激励人的内在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管理。实施心理管理,可形成相互理解的心理状态和亲密合作的组织气氛,使教师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自主选择行为对象与方式,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好工作,增强学校管理效能。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其人格魅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心理和个性特点,适时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需要,充分信任和主动服务教师,给教师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学会与教师心理置换,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教师彼此尊重、体谅、支持,促进彼此感情相融。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就能促进教师自由全面发展,保证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3]谌启标,余文森等编著.新课程与学校管理创新.福建教育出版社.
[4]吴志宏,冯大鸣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