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科内在的发展逻辑。英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需要将课程思政纳入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修正和调整,以优化人才培养。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协同和迭代评价体系入手,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立德树人意识,在强化专业课内部协同的同时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增加思政向度到评价方案中。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协同
课程思政是借助众多专业课程来实施育人的教育新理念。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深挖各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思政育人融合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该理念强调除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之外,高校所有课程应围绕、观照和服务于学生的品格塑造。课程思政要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以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策应,在育人道路上同向同行,形成同频共振。从国际和国内发展需求来看,中国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全球治理需要中国的主动参与,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等新理念的提出和推广都需要外语教育提高政治站位、扩大格局,以培育书写“全新的世界史”的外语人才来重新定位中国外语教育使命。[1]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英语专业课程急需主动对接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以中央的顶层设计为原则,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为抓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存在三个80%现象:学生所学80%的课程是专业课,学生80%的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8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这为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改革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空间。
一、文献综述
英语专业的知识体系就是以语言、文学、文化等交融交叉建构起来的,具有内在的学科交叉性;同时英语专业的外在知识体系则是架构在哲学、历史、心理、教育、艺术等人文学科和生物、化学、计算机、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中,[2]与思政相融是应有之义。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英语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结合具体某一门英语专业课,如对英语精读,基础英语、英美文学、英语阅读等课程的探索;[4]分享本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经验。[5]这些探讨都认同育人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和强调让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这些研究结论拓宽了课程思政的应用场景,为后续探索提供了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参考。已有研究不但有理论构建,也有不少学者和教师投入到具体课程的实践中,但不少实践研究有定位不高、低增值和重复等问题,部分研究有将英语课程思政标签化倾向。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堂上随意增加几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教育素材,它需要将英语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理念进行基因重组,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维提升、价值引领相结合。因此需要抓好关键要素,让思政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让思政之盐融于专业课程之汤,实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符合学科的根本属性,是英语专业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无法只靠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引导和大会小会的号召来实现,它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英语专业教师和其他教师都具有思政教育意识、开展协同教学、实施包含思政维度在内的教学和课程评价。故而,需要注重教师的理念转变、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在前期就要有评价意识,注重讲、学、评的三者融合,以避免孤立化和碎片化。
(一)课程思政的教师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最关键环节,教师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只有教师成为主动实施者,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在英语专业的顺利进行。英语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英语知识、带领学生锻炼表达技能、阐释民族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同时还要做锤炼学生思想品格及道德素养的引路人。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的“大先生”。[6]首先,教师要深入学习政策产生的背景、价值、意义和实施建议等,具体而言,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弄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而从思想层面领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仅需要重视,专业课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战略储备。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还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关注国际国内社会时事政治,学会恰当地将时事热点问题、热点事件融入课程的相应章节,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身政治素养。只有自己能够学会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形成大局观,才可能以较高的站位引导学生立于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智慧。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师主动参与,但也离不开组织支持。学校和学院需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法规知识体系等专题,帮助英语专业教师巩固、深化甚至迭代与大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分析的把控能力,强化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之间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差异的能力。英语专业的教师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并能正确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接受世界多元文化异同、具备文明互鉴意识和能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充分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顺利推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能力的向度和框架有必要进行相应的适度修正。除了广泛得到认可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四要素外[7],还需将课程思政纳入其中,它与另外四个要素是同向而行,在某种意义上起到统摄其余四要素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时,就要将课程思政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这才能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思政要跳出课时主义小视域,将单元、课程、课程群和专业等大概念纳入考量范围。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外语课程思政不仅只关注“点”,更能由“点”及“面”,从树木到森林。单元是连接着课堂和课程的基础单位,课程和课程群又是专业的核心。单元、课程和课程群同时都是课堂教学的大集合,集合按照什么逻辑来组织直接决定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程度。在规划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时,既要重视自下而上的身边经验小概念和小案例,也要根据专业要求、课程群特色、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回应思政大概念,以实现深厚且凝实的课程育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既要关照单元思政元素,如树立崇高理想、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和敬老养老等传统美德元素,还要辨明单元在整册书思政育人中的出场顺序和地位性等关系,理清本册书和课程中其他教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关系,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英语阅读和高级英语等课程的跨度长达两年,这就需要考虑课程内部学期间的连贯和统一,以避免简单重复和杂乱无序,否则会降低育人效果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除了分布在不同学期的同一门课程需要协同外,还需打通专业课程间的隔阂。英语专业课程众多,一般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特别是只开设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如英国国家概况、英语诗歌选读、英语戏剧选读和英语语言学概论等。平时专业课程教师因为课型和研究方向差异等原因存在交流不足等问题。虽然课程都是基于同一份培养方案而设,教师一般只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大纲备课和教学,较少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同。英语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恰好抓住课程思政引入的契机,重新审视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以培养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来打通课程间的隔阂,将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协同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专业课程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科属性和逻辑关联,其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也有差异,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内容和特点,萃取积极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和国际担当等相关内容,挖掘各自思政资源,找准抓手和营造情境,然后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以及大学生的四年成长周期进行系统性整合规划。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不但可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和避免育人的标签化和说教化,还能通过加强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课程育人影响力的叠加和放大,促进对学生的德育熏陶和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犹如银线将散落四年的专业课程珍珠串联起来,充分挖掘课程育人潜力。不过要想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还需要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起来。正如习总书记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英语专业课程要主动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真正让每门专业课成为育人总工程中的一段渠和责任田,要这些课程的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这样才能实现协同效应。坚决不能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成为两张皮而无法融合在一起,也不能各跑各的方向,无法形成育人合力。设计实施方案时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等,还要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共同研讨,同谋共化来推进专业课对接思政课的留白等。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它既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领航和指引作用,还能盘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丰富情境,增强两类课程的色彩和活力。让思政和专业培养两条线贯穿课程和课程群,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思政大动脉,既能发挥各自的育人特色,又可相互融通形成育人有机课程体,共奏育人交响曲。
(三)课程思政的评价
课程育人规划设想并不直接等于实然的育人结果,再者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推行课程思政从前期开始就要有评价意识,并要贯穿始终,否则会出现热热闹闹一场、轰轰烈烈一阵的课改闹剧,费时费力而又低效,还会抑制教师热情和耽误学生发展。必须要认识到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反馈对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重要性。除检测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情况外,还要检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在评价目标中体现出来。从评价内容来看,教师需要改变只评估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理念,需要把思政内容也要纳入命题范围内。课程思政评价应做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评价方式尽可能多样化。在每门专业课中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坚持过程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思政成长档案,全方面多层次搜集学习者发展数据,将短期观察和长期考量相结合,将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评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认定相结合,将定量数据和定性考察相结合。专业课老师还要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堂评价框架中增加思政维度,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课上表现、英文作文和小组合作表现等进行思政评价。专业课教师之间、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要加强评价交流和沟通,以便以更细颗粒度来描绘学生思政发展趋势,以全面和客观的信息来评价学生的思政发展。恰当的评价可以帮助总结课程思政开展的经验和教训,还能够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实现暂时离场,以客观的视角评判和审视育人效果,从而会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优化。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中应包含完善的反馈机制。教师、学院和学校要构建一体化的思政反馈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做出科学客观理性的分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反馈结果检验反馈的有效性,并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的课程思政评价信息流程。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培育师生的意识,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管理部门逆向监督课程思政的执行实貌,全过程检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程度和实际效果,压制流于形式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生存空间。
三、结语
课程思政改革固然需要融入语言教学各环节、各活动、语言能力发展和思辨能力提升中,以避免陷入标签化和两张皮的泥潭。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更要跳出课堂小视域,打通经络,实现专业课程间的协同以及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的协同,全程都要树立评价意识和开展适切的评价活动,从而能实现以品格塑造统领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然而,课程思政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是全体英语专业教师,所以要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立德树人意识,增强英语教师的全局统筹意识以及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合作意识。从教师、课程和评价三方面入手确保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常俊跃,于如航.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7,(4):78-81.
[2]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61-69.
[3]陈法春.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20,(6):12-16.
[4]崔永光,韩春侠.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研究———以专业核心课程“英语精读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9,(2):19-24.
[5]侯晋荣.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以菏泽学院英语专业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20,(6):69-72.
[6].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80.
[7]孙有中.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19,(1):2-7.
[8].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作者:李征娅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