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只有语法学是十九世纪纪末从西方传入的。所以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一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才有一些语言学者企图摆脱印欧语的束缚,探索汉语自身的语法规律。尽管他们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仍然难以消除长期以来印欧语语法观念给汉语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把印欧语所有而为汉语所无的东西强加给汉语。
关键词:汉语; 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随着本世纪初白话文在文化教育界的普及而迅速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不仅很快成为通行语文形式,也自然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继早期最有影响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之后,二十年代初以《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为代表的一批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论著相继问世。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研究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向。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
三十年代末期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可以说就是出于不满足于根据意义标准区分语法范畴的做法而兴起的。这次讨论初步得出了区分词类应以句法功能为标准的认识,并触及了词类和句法的关系问题。四十年代中期出版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两部著作,虽然都还基本上是从意义角度说明词类,却明确地坚持了"词有定类"的原则,并引进了"词品说"试图解决词类在句法中的不同功能问题。这两部著作前所未有地挖掘了丰富的汉语事实,在词类范畴的具体分析中揭示出许多新鲜的语法特点,为以后关于词类功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五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者集中讨论了区分词类的标准问题和词类与句法的关系问题。在这次讨论中,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各种主张都得以充分阐述,最终还是看重"结构关系"的主张逐渐成为主流认识,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表明其后产生深远影响的"分布说"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共识基础。
朱德熙是"分布说"的明确主张者和身体力行者。早在1956年的《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 中他就出色地例示了分布原则在区分词类(乃至次类)方面的巨大潜力,在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他更明确地提出:"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但是根据语法功能分出的类,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可见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过我们划分词类的时候,却只能根据功能,不能根据意义。" 我们能够根据形态划分词类,是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 应该说,这种学说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者在语法理论认识上有了更为清醒的理解,使汉语语法研究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已经有意识地把汉语研究置于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内来认识,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从结构角度为语法单位进行分析式的划类,而是努力用一种综合式的观点对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作出深入的解释,以期进一步丰富对汉语事实的了解。跨语言的研究表明,名词和动词这两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的语法范畴,其实质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处在空间关系中的事物和处在时间关系中的事件这二者在语言中的表现,语法系统中各主要词类的种种句法表现都与这种基本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的表达动机有关。汉语语法学者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得出了基于原型的词类范畴观,揭示出了一系列关乎词类系统的语法事实。
对于我们来说,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从更多、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语法现象。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外国学生或外族学生,这跟面对汉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同。外国学生或外族学生对汉语原先是一无所知,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就怎么说,而且本能地要按老师讲的语法规则去类推。可是一类推就出错。就拿处所宾语来说,不少语法论著都把“吃食堂”、“吃馆子”里的“食堂”、“馆子”分析为处所宾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在谈到这类“述宾结构”(或说“动宾结构”)时,常常会这样说:
(1)吃食堂=在食堂吃饭
(2)吃馆子=在馆子里吃饭
老师的话不能说不对,但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往往是老师所没有预料到的。既然说“吃食堂就是“在食堂吃饭”,“吃馆子”就是“在馆子里吃饭”,那也就是说,“在食堂吃饭”、“在馆子里吃饭”可以分别说成“吃食堂”、“吃馆子”。
类似上面所谈的问题举不胜举。一个人学习一种外语,常常会说出、写出不合语法的病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母语语法规则的负迁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由于受母语语法的影响而出错;二是目的语(即所学的语言)语法规则的负迁移。前一种原因造成的病句一般容易纠正,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这类语病就会逐步得到克服;难纠正的是后一种原因造成的病句。因为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后才能有效地纠正外国学生这方面的语病。无疑,对外汉语教学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起着挑战作用,同时也起了促进作用。
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者有意识地把一般语言学理论同汉语实际研究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利于揭示汉语语法事实的方法,在语法结构的形式研究、句法语义特征的分析、语法现象的功能解释、语法认知基础的探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加强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J],1998第1期。
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徐通锵.语言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M],1998
作者简介:段婷(1984-)女,云南保山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