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孩子自己去做是奥尔夫教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面向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尝试转换课堂角色,通过学习借鉴奥尔夫教育思想,根据音乐学科的艺术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与情感共鸣,优化音乐课堂设计,做好课堂主持,积极鼓励师生之间的协作参与,让音乐课的全部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时代;音乐课堂;角色转换;奥尔夫教育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音乐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的过程。那么作为面向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如何贯彻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师通过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可以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理性分析现状,借鉴先进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音乐教学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在热闹的课改背后,许多学校还是让音乐学科成为薄弱学科,音乐成为“小三门”的境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很多音乐教师因不受重视或是职业倦怠感而失去了教学研究的动力,在教学中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歌唱轻聆听,重技能轻感受,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特点,让一部分学生由于先天素质的差异,不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乐趣,从而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的教学与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使课堂教学脱离了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初衷,也与现代美育教育要达成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该先要从自身做起,担负起美育教育的重任,通过学习新理念,寻求现代先进教学模式,努力改变现状,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奥尔夫的教学法正是改变目前音乐教师教学困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它的理念与我们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学习,领悟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并将其渗透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很快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强调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1]准确地说,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思想和态度。它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框框条条”,它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它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让孩子自己去做”是奥尔夫教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奥尔夫认为,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心里想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怎么做,做得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不去做,那才是教学的失败。奥尔夫的这些思想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努力尝试转换课堂角色,发挥音乐教师独有的艺术特长,不要固守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做一个浑浑噩噩运用现成教案的“搬运工”,或是教条呆板的“教书匠”,而要把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精心设置课程,做好课堂主持,鼓励协作参与,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二、转换教师角色,精心设置课堂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的教学,音乐课的教学结构,应当追求艺术的设计。教师完成一堂成功的音乐课的教学设计,犹如一个企业完成一个成功的策划案、作曲家创作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既要有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设计环节,又要不失其艺术性。然而,由于音乐教师对传统模式的固守,忽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与情感共鸣,在教学设计上往往缺乏精心独特的思考和尝试,教学手段单一,甚至生搬硬套他人的教案,使得音乐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跃和欢乐的气氛,并且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观摩奥尔夫及奥地利教师的教学课例,我们发现,他们的课都是有着充分的课前准备和精心设计,并且上课地点可以根据音乐需要选择,除了宽大的教室,还有室外的操场、草地,教师甚至可能爬到树上去吹笛子,让学生在树下用打击乐器为教师伴奏。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我们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必须能够善于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念,优化音乐教学设计,做一位教学的精心设计者。例如二年级的歌曲《小海螺》的教学,一般的教学设计可以是以发声练习引入,节奏难点切入,歌曲范唱导入,这样较符合音乐教学常规。若是打破常规,以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为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也许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课前,教师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丰富多彩,挂上各种各样的贝壳、螺号等海生物标本、挂图,再把教室座位编排成半圆形;接着让学生听《小海螺》音乐进教室,同时映入眼帘的是多媒体课件播放的美丽海滨风光,孩子们会惊喜而快乐地跟着音乐节奏律动进教室。此时,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好像来到了什么地方?在这样美的环境里大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回答:来到了海边,想去捡贝壳、拾海螺、游泳、大声唱歌……这一节课,学生在这样充满“海的味道”的环境里学习歌曲《小海螺》,学得愉快而轻松,如同自己到了海边一样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表现欲望就强烈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管是朗诵歌词、拍击节奏还是律动表演方面,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因此,同样的一节课,好的教学设计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组织方式,做好课堂主持
音乐是一门情绪的艺术,它是不具有语义性和具象性的。每个人聆听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条的“教书匠”角色,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以学生聆听音乐的感受为前提,变传授知识者为教育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做一个“主持人”式的新型音乐教师。例如在教学《花蛤蟆》这首歌曲前,学生律动进教室之后,教师可以像主持人一样热情地跟学生打招呼:欢迎大家来到欢乐的音乐课堂!今天,教师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嘉宾,大家一定很好奇吧?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就知道他是谁了——“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穿一件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学生兴致盎然,一下就进入师生互动的状态。接着聆听歌曲,学生迫不及待地就开始模仿大蛤蟆和小蛤蟆的声音、动作,教师适时总结出它们不同的情绪和节奏,让大家一起感受和模仿。紧接着在聆听二声部演唱时,让学生讨论对二声部音乐的理解,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吵杂”的方式表现?学生会因此展开联想,有的说是大蛤蟆叫小蛤蟆回家吃饭了,小蛤蟆们听到妈妈的呼唤在回应,有的说是荷塘音乐会要开始了,大蛤蟆和小蛤蟆们开始歌唱了……最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感受和联想,让他们用歌声感受美丽的夏夜大蛤蟆呼唤小蛤蟆的情绪,体会小蛤蟆争相回应大蛤蟆并感觉和它们的声音交错产生的合唱效果。
四、转变听课模式,鼓励协作参与
音乐教师不仅仅只是一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还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孩子们良好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学生的听课模式,避免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奥尔夫的教学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2]他认为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所有形体动作都要富有音乐性,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有个性、有变化的。因此,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只要“动”起来,教学中存在的不管是节奏问题、音准问题还是多声部的轮唱、合唱问题,都可以找到恰当的方式表现,都会被轻松解决。例如教学湘艺版二年级合唱歌曲《两只老虎》时,教师可以游戏的方式表现二声部轮唱。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轮唱,在听觉上,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歌唱时会受干扰,或由于第二声部的介入乱了“阵脚”,或不能完成第二声部的介入和展开。此时,教师可以把它设计成轮唱游戏来完成。首先教师选一位乐感比较好的孩子和自己一起游戏示范,轮流扮演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如扮演“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在前面“走”,教师扮演“一只没有耳朵”的“老虎”晚两小节在后面“追”,但是要求脚步节奏要一致,前面的“老虎”要多走两小节,而且要同时结束。不需要多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轮唱”。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只老虎,让那个示范的学生当领队,扮演“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在前面“走”,教师带着另外一组学生扮演“一只没有耳朵”的“老虎”晚两小节在后面“追”,同样要求节奏要一致,前面的“老虎”要多走两小节,而且要同时结束。第一声部的学生听着音乐,生怕被踩到“尾巴”,又怕乱了脚步,跟着音乐节奏不会乱走一步,后面的学生在教师这只“大”老虎的带领下,很好地完成了第二声部的介入,节奏稳定地完成了两声部轮唱的体验。最后这个轮唱游戏还可以采用变换队形方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的边走边轮唱练习。这个游戏不仅解决了轮唱中的节奏和音准问题,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了四个声部的音响效果。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感受教师与他们的亲密融洽的合作关系,拉近了距离,是他们的“亲密伙伴”,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7-23.
[2]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34-62.
[3]秦德祥,杜磊.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69-70.
作者:郑小华 单位:田县罗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