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路径4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9:03 归属于教师论文 本文已影响12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第一篇: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摘要:基于社会信息化背景,从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关系入手,分析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并以教师素质发展为基础,从注重知识获得、坚持能力为导向、动态更新信息素养标准、相关政策引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以提高我国中职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逐步融合,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中职教师处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第一线,如何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并在合理运用的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了决定教育信息化发展效果的关键。从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得知,目前我国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职教育教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全方位提升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一、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背景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重视,先后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及中职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需求的分析,在发展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同时,应探究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信息技术能否推动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中职教师能否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会与信息潮流发生冲突。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其本质呈现出“模糊———清楚———再模糊———更清楚”的螺旋式发展趋势,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状态密切相关,不可能摆脱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推广的直接动力。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多媒体、手机等媒介大规模开展以“慕课”为主的课程,并依靠其课程丰富、形式灵活,为学生开展多种课程创造便利,形成了一个让世界各地教师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资源的云教育[1]。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的条件下,新型教育模式不断出现,并且打破了原有的教育认知,实现了超时空学习和跨时空互动,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

  信息素养作为构成当今中职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成为了考核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的发展和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和学习生涯。信息素养已融入教师的专业素质之中。并且,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复杂和开放的,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在专业素养方面,教师除了有必备的专业知识素养,并在自己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维度之外,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教师职业素养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标准

  我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信息技术的浪潮当中,在制定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标准时,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去其糟柏,取其精华,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师素养标准,用以提升我国中职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一)标准研制

  《教师信息及通讯科技能力标准》(简称《ICT-CFT》),2008年由UNESCO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推出。其中指出,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能察觉有关政策对教师专业所带来的转变,并具备扎实的学科课程标准和评估策略,在工作过程中可使用办公室软件、管理软件应用程式和网络资源[2],并且把它融入到课程中。《教师信息及通讯科技能力标准》中将教师信息素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促使中职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模块化、具体化。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优化课堂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要求。《标准》强调教师应理解信息时代的要求,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方式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标准》要求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对专业的发展作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有效参与信息技术下的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二)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政策特点

  我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重视各种行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育行业中,从传统的电化教育普及到现如今的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教师信息素养成为了新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政策中教师信息素养与国家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制定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我国颁布的有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政策种类进行分析得知,政策类型可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较为宏观,主要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其中谈及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表述简练、综合性强;第二类以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为主,在进行阐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并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关注发展、时代性强;第三类政策以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信息素养,综合考虑、专业性强;第四类为单一的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政策,有针对性、操作性强。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依据时代的要求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强调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深度的融合,并将信息技术纳入教师考核系统,极大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研究

  (一)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自从我国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以来,中职教师将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持有乐观和认同的态度。但在信息技术的展示当中只局限于知识的运用,对于知识的创造和新型课堂的开发较少。并且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教学工作的完成,并将信息技术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虽然中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同度较高,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较差,很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3]。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开始于职前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但目前的中职教师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传统的教师培养一般遵循“专业学习+教学法+教育实习”,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多数在学习期间利用信息技术公共类课程学习,并在任职期间不断摸索学习[4]。这种模式割裂了本应构成教师整体能力的教育类知识和信息技术,使得教师所学的知识与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补,降低了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相关问题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出中职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相关问题。一是中职教师自主制作和设计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差,体现于中职教师在熟练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够初步对教学资料进行整合,但对于教学资源的自建和设计存在一定缺失;二是中职教师对于信息化教育的认同度较高,但创新意识较差,并且缺乏灵活使用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不能够根据学生与学科特点自主运用;三是中职教师积极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但涉及的范围较小。中职教师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资源查找辅助教学,但只局限于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之间,缺少与校外教师间的交流。因此,中职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较为频繁,但范围需要延伸;四是中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不强,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缺乏系统的考评措施,导致了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

  四、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难度较大,需要对中职教师素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广泛参考先进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下对影响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一)注重知识获得

  根据中职教师的培养需求,中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以及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通过知识、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发展,形成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5]。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中职教师的知识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参与,中职教师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学科知识,更便捷借鉴先进经验,直接提升中职教师的授课深度和广度。并且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规划与建设信息技术和课程设计中更具有开放性,提升中职教师对各方面知识的提取、选择、整合和迁移能力[6]。

  (二)坚持能力为导向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职教师的培养,中职教师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但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应以能力为导向进行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7]。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本身就是一个示范引领的一个过程,在培训的过程中中职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授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运用的相关机制,并通过培训使得中职教师直接获得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能力及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最终提高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三)动态更新信息素养标准

  在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过程当中,制定相关信息素养标准以供教师进行参考对照,是培养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评价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合,新型教学模式的数量不断增加[8]。为了保证中职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生的匹配度,应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把握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对应学生信息素养与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动态更新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标准。

  (四)相关政策引领

  宏观调控,政策起指导作用。政策对于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类政策的推行,是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9]。加强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引领,制定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纲领性文件,在大力提升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同时,建立政策和国家机构的检测和评价体系,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引领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平衡发展。

  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中职教师掌握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中职教师必备的条件。信息时代,每个中职教师都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选择符合新时代中职生特点的教育教学形式,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共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2]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10.

  [3]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陈杰苗.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教育信息化政策演变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3):9-12.

  [5]陈丽等.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65-68.

  [6]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作者:朱猛 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过程

  摘要:“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职业学校,也就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师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教学常规检查、青年教师联盟平台、教师教学培训、教师教学比赛四个维度,具体阐述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四维一体;中职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保障,而教师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校现有教师210人,按教龄划分:新手期(3年内)教师,大部分为非师范类学校毕业,他们学历层次高、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勇于尝试,但缺乏教育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少基本的教学技能;成长期(3~10年)教师,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也逐渐体现出来;成熟期(10年以上)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但是其中不乏已经完成职称评审的教师对教学探索停滞不前,且信息化能力较弱。根据笔者对全校教师开展的问卷星调研,发现形成以上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缺乏系统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体系。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务处从事多年教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四维一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并积极探索实践,已有一定的成效。

  一、“四维一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实施过程

  “四维一体”即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常规检查、青年教师联盟平台、教师教学培训、教师教学比赛四个维度,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体系。“四维一体”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见图1.

  (一)教学常规检查规范日常教学

  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考核等,是教师教学的常规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就教学常规检查出台《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规定》。教学常规检查是为了监督及考核教师日常教学,对规范教师教学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在具体实施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有如下具体措施。1.教研组每月例查笔者所在学校有四大系,各系室有多个教研组。以30人教研组为例,每个月的检查方式为上半月检查15人,下半月检查15人,可以随机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教案的撰写、作业的批改、听课的记录、记分册登记情况。由各系教学主任和教研室负责人检查诊断,并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提出反馈建议。2.教务处每月抽查除了教研组常规检查外,教务处由计算机软件程序随机抽取教师名单,抽查内容也为教案的撰写、作业的批改、听课的记录、记分册登记情况。由专业学科带头人及部分高级职称教师检查诊断,并给任课教师提出反馈建议。检查反馈总结报告由教务处在内网进行公示。教务处抽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查促教,以查促改,以查促建,发挥指挥棒作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促进教师教风和教学能力的改进。3.督导组跟踪听课学校为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深化教学督导在稳定学校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培养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部门实际,制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方案》。学校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要求,选出14位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资深教师组成督导组。督导的主要任务:通过落实“听、评、议、查”四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帮扶指导,从而尽快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具体做法下如。第一,评价并反馈。通过课堂教学听课,每位督导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公平、公正评价,认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各督导员把评价表上交本专业督导员,由其汇总综合评定并予以反馈,这样能更精准地从教学方法策略尤其是教学内容上给予评价,同时要求被听课教师结合督导组反馈写教学反思,并上交给本专业督导员。第二,教案检查。依据课堂听课内容,督导员查阅被督导教师所授课的教案,并在评价表上做好记录。汇总后,督导员把综合评定表和教师教学反思统一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汇总并在内网公示。

  (二)教师培训强力助推教师成长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更新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培训就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按照培训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培训主要有三大类,即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学理论的培训和人文素养的培训。1.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按照教研大组分类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各教研组在学期初认真制订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学习兄弟学校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学生竞赛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这对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十分有意义。2.教学理论的培训学校有80%以上的教师是非师范毕业生,因此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说过:“教师即研究者”。笔者认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就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情、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必不可少。因此,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也十分重要。3.人文素养的培训人文精神是立身之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入手。再者,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为了提高教师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全校性教师人文素养培训。总之,学校既有全员的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分专业方向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兼顾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所需。所有培训开展组织有序,管理得当,笔者突破以往常态培训模式进行了系列培训的尝试,通过多年的实践,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以后的培训将在此实践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改进。(三)教学比赛促进教研能力提升教学比赛是中职院校教师竞赛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1.层层打磨——教研组团队打磨教研组作为学院最基础的教师组织,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起直接的作用。每个教研组分为两个团队:参赛团队和辅导团队,参赛团队主要由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辅导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老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语言和教态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青年教师普遍理论知识丰富,但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弱。因此,发挥教研组的“以老带新”“传帮带”精神,带动青年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规范教姿教态,从各方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2.个性指导——专家一对一辅导教研组打磨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对接教学竞赛,让参赛教师取得更好的成绩,学院邀请各赛项领域的专家到校开展指导。专家从竞赛精神、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赛技巧等方面开展一对一辅导,助力青年教师成长。3.内外互通——校内外学习交流教学竞赛不仅是一场个人的比赛,更是一次良好的交流活动。“引进来”即借助学院开展活动,邀请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的教师齐聚一堂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同课异构”“同堂授课”等活动,根据不同专业教师的不同视角进行教学打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走出去”即让参赛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到其他学校去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交流,换个授课对象,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

  二、小结

  笔者仅以多年的教务管理经验做一个分享,对于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仍要继续。直面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学能力提升手段单一、教研能力薄弱等实际问题,通过抓教学常规、建青年联盟、树培训体系、战教学比赛,以培养青年教师为抓手、树立传帮带的优良作风,构建“四维一体”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实施教学管理,消除了青年教师“教不了”的认识偏见,矫正了老教师“研不了”的思维定势,突破了教师教学能力“提不了”的发展瓶颈,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作者:郭鹏

  第三篇:中职教师情绪劳动及表达策略

  摘要:近年来,教师作为情绪劳动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在教育研究中却少有探讨中职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结果显示中职教师情绪劳动的表达策略有三个方面:微笑示人、假装情绪展现;自然流露、真实情绪展现;忍耐压抑、负向情绪调节。中职教师之所以有如此的情绪劳动表达策略,主要是因为教师受职业道德规范,且教师的情绪劳动具有情境性,因此教师能因人因境有策略地表达情绪。最后提出结合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中职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教师;情绪劳动;正向情绪;负向情绪;情绪管理

  一、问题提出

  教师作为情绪劳动者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霍克希尔德(A.R.Hochschild)首次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并将情绪劳动界定为个人在工作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创造出一种合乎组织要求的工作气氛,从而达成工作目标[1]。这里的情绪劳动,特指个体在工作需要中所进行的,而不是在私人生活领域所作的情绪管理。继霍克希尔德之后,莫里斯(Morris)与费尔德曼(Feldman)从人际互动的角度出发,认为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决定于社会情境,他们将情绪劳动界定为在人际互动中,个体表达组织所期望的情绪时所需付出的心力、计划及控制[2]。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教师情绪劳动界定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与人互动时,表达组织及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情绪过程中所付出的心力、计划及控制。国内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纵观现有的研究,研究者较多关注高校教师[3]、中小学教师[4]和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劳动[5],鲜有学者对中职教师的情绪劳动进行实证研究。在长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由于经受了中考的挫折,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比较难管理,部分家长也没有办法管好自己的子女,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这样一群学生时伴随着大量的情绪劳动。故本研究选择中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探求中职教师在工作中有着怎样的情绪劳动,以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劳动,当不同情绪出现的时候,他们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为中职教师良好情绪的表达和优化情绪管理提供一些实践上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2所职业中学的10位教师。其中教龄2—5年的教师4人(三女一男),15—24年的教师3人(两女一男),25年以上的教师3人(两女一男)。选择研究对象的缘由:一是在教龄的选择上,中职院校教师的年龄差异较大,且都偏“高龄”,选择3个年龄阶段基于调研学校教师的教龄分布特点,3个教龄段基本上能反映中职院校教师教龄的分布情况;二是在性别的选择上,中职院校女教师偏多,本研究选择了7位女教师和3位男教师,基于中职院校男女教师性别极不均衡,研究对象的选择尽量兼顾了性别的平衡。

  (二)研究过程

  研究主要通过与10位教师的两次访谈、观察10位教师的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对10位教师进行为期4个月的跟踪研究,收集他们情绪劳动的心理历程及自我调节策略。每次进行访谈和观察后都及时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又通过追问、观察进行材料补充及完善。

  (三)资料的编码处理

  通过三级编码,将访谈资料进行分层并编号,每位受访者的资料分别给予三个编码,以01-01-①为例,从左向右,数字“01”表示受访者一,中间的“01”表示该篇文本的第一段,“①”表示出自该篇文本的第一处。由此,“02-01-②”表示该内容出自第二位受访人员的第一段第二处。

  三、研究结果

  关于教师情绪劳动的表达,研究者多从正向情绪的表达与负向情绪的调节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本研究也从这两个维度,探求中职教师情绪劳动的表达和调节。

  (一)中职教师正向情绪的浅层展现:微笑

  正向情绪的表达可以分为浅层展现与深层展现两种。浅层展现是指通过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来达到情绪伪装的目的,而非改变内在的情绪感受。正向情绪的浅层展现在中职教师的情绪劳动中表现为以微笑示人,是教师较多使用的一种情绪劳动表达策略。在学校中你要和学生、领导、同事、家长打交道,作为教师,常常需要将不好的情绪收起来,你需要面带微笑。(09-03-③)学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说上课时一定要面带微笑,一定要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但其实教师多少也是属于服务行业,我们教师已经心照不宣。所以我们基本都是自己能忍就忍,不管上课前怎样,自己走进课堂的那一秒,就要清楚自己教师的身份。(06-07-③)中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基本的情绪劳动表达策略为微笑,这主要是教师基于社交规则、受教师职业素养要求和教师形象的公众期望所影响而持有的一种情绪劳动策略。大家就是秉持尊重的原则,见面问问好,其他不会有太深的接触,不会说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对方。(02-08-②)上课时如果有学生没有跟上思路,心里觉得生气也不应该表现出来,在课堂上不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的情绪,能忍还是要尽量忍住。还有就是不管是在哪里产生不好的情绪都不能带到工作中,身为教师就要有职业素养。特别是如果在家里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最好不要带到工作岗位上。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就是自己的失职。(02-07-①)通过教师访谈,可以知道中职教师积极情绪浅层表达的策略是微笑,这也在平日的观察中得到了验证。许多教师会因家中烦心事,或因班上学生违反班规校纪而情绪低落,但走进教室或与同事打招呼时都是面带微笑的。这一方面印证了教师说的微笑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育作为服务行业,教师是情绪劳动者。

  (二)中职教师正向情绪的深层展现:愉悦、开心、惊喜、骄傲

  正向情绪的深层展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劳动策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绪表达。中职教师正向情绪的深层展现具体体现为愉悦、开心、惊喜、骄傲等,这是教师访谈中提到较多的词汇,也是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表现,具体的情境如下。第一,师生积极互动,教学效果好。课堂是教师情绪劳动的主阵地,对于教师来说,能让其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课上得好”,即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良好,学生主动应答教师,教师感受到教学的成就感而由衷地开心。上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居然提前完成布置的预习任务。不仅踊跃回答问题,还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时自己会感到心情很愉悦和欣喜。(07-08-②)有时课堂效果很好,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心情很愉快。(04-08-②)有时候学生特别配合会让自己开心到合不拢嘴。(07-08-⑥)第二,师生获奖,骄傲而开心。除了教师感觉到“课上得好”外,能让教师体验到深层的职业幸福感的当属学生取得进步。当学生在运动会、文艺活动中获奖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会感到非常骄傲。而教师本人获得教学技能奖、优秀班主任奖时,也表现得非常开心。体育节时我们班在跳绳和拔河比赛上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让我觉得很骄傲。(07-08-④)通常都是我们学部的学生包揽第一名,作为部长我感到很骄傲。(02-08-③)去年获得优秀班主任,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很开心。(10-05-②)第三,职业成就,身份认同。除了以上两种情境,教师表现出表里如一的、比较持久的深层正向情绪,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教师职业和教师身份的认同。我还是蛮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虽然有时候很累,但是开心的时候总是多于烦恼的时候。(01-03-①)我是厨师专业出生的教师,能成为教师我还是觉得挺幸运的。总体来说,我是喜欢当教师的。(05-04-④)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蛮有成就感的,像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记得你会让你很欣慰。(09-10-①)

  (三)中职教师负向情绪的浅层表达:假装的生气

  负向情绪的浅层表达是指教师仅改变外部的情绪,内心的真实情绪却不发生改变。中职教师负向情绪的浅层表达主要通过伪装的生气来实现。中职学生课堂氛围都相当“活跃”,有时候收都收不住。面对实在难以把控的情况,基本上要把声音提高或者是板起脸来才能起到一些震慑作用。(02-09-④)普遍情况就是上课时学生讲话、吃东西,这时就会用手敲黑板、用课本拍拍讲台来提醒学生,但其实不会真的生气。(10-08-①)中职教师负向情绪浅层表达发生的情境是学生举动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时,教师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情绪劳动表达策略,其目的在于恢复教学秩序,达到提醒学生、管理课堂的效果。

  (四)中职教师负向情绪的深层表达:忍

  负向情绪的深层表达需要耗费教师极大的心力,隐藏内在不悦的情绪而表现得若无其事。当教师感受到负向情绪时,往往通过“忍”来伪装内在情绪的感受,从而符合教师的形象,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面对负向情绪时所采取的情绪劳动调节策略。无论发生多严重的事情都不能直接向学生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03-09-②)因为自己是老师,你不可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争辩,只能自己控制情绪。(05-09-⑤)他们犯错你不能太过严厉地批评,还是要拿出耐心,不管有什么情绪都不能对他们发泄出来。(08-10-⑨)在感受到负向情绪时,教师较多采取“忍”的调节策略而不是直接宣泄情绪,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教师职业素养要求。教师普遍认为,不管自己有什么负向情绪,都不能在学生面前直接表现出来,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这是身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无论发生多严重的事情都不能直接向学生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03-09-②)还是考虑到职业素养,无论如何都会忍着,不会直接爆发。(09-10-④)第二,中职学生的特殊性。通过访谈可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表达负向的情绪,这主要是基于中职学生的特性考虑的。这些学生大多是没能考上普通高中才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且部分学生要么来自单亲家庭,要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较为欠缺,如果教师情绪爆发,只会让情况更糟糕,所以许多教师感受到负向情绪时会选择伪装内心的情绪。我们班的学生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这类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自卑,对这些学生,不管有什么情绪都不能发泄出来。(08-10-⑨)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中职教师是情绪劳动者,情绪表达具有情境性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中职教师情绪劳动的表达策略有正向情绪浅层表达、正向情绪深层表达和负向情绪浅层表达、负向情绪深层表达,因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的对象互动时需要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符合教师形象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惯常采用正向情绪浅层表达的策略,以微笑示人。当课堂中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效果好、学生获奖或教师本人获得荣誉时,教师会由衷地表达喜悦之情,展现正向的深层情绪。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秩序失序,教师也会采取假装生气的策略来表达浅层的负向情绪,其目的是控制好课堂,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负向情绪深层表达的情境是当遇到行为失范的学生、不讲理的家长、武断的领导时,教师一般采取情绪克制的策略来隐藏真实的情绪感受,以证明其符合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工作中,常常因人、因事、因地转换不同的情绪,属于情绪劳动者。而在现实中,学校并没有对教师情绪劳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受认知主义传统的影响,学校较多关注教师的技能和行为层面,对教师情绪健康的关注较少。研究者已证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创造力和问题解决。因此,当学校在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的时候,也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当学校为教师准备一场又一场技能培训的时候,也应该为教师准备一些关于正确认知、处理情绪的讲座。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职教师情绪劳动表达有策略

  教师情绪劳动的表达策略,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增加职业幸福感,提高工作绩效。通过研究结果可知,中职教师情绪劳动的表达策略有三个方面:微笑示人,假装情绪展现;自然流露,真实情绪展现;忍耐压抑,负向情绪调节。教师之所以采取这三种情绪劳动表达策略,均因为教师认为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中职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要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等互动交流,其间伴随着大量的情绪劳动,但无论如何,教师在教学中爆发情绪、直接宣泄情绪的事件很少发生。或许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具有关心、陪伴、爱护学生的职业群像,与鼓励情绪表达的西方文化不同,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直接宣泄负向情绪,可能会造成教师更高的情绪负荷。如相关研究指出,个体在工作的人际互动中表达怒气后,就个人内在历程而言,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来处理自己不减反增的愤怒感;就人际历程而言,他不仅要为接下来的人际后果感到忧心忡忡,有时更要为自己一时冲动所造成的社会关系破裂进行修补。因此,教师在面对情绪事件时,遵循“专业至上”的逻辑,并没有直接爆发负向情绪,忍让或许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灰色”策略,但也是教师情绪智慧的体现。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与宣扬情绪表达的“常识”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在向他人展现负向情绪时,情感表达的舒适度较差[6]。

  (三)中职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上文指出,教师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而表达与当时情境相符的情绪,情绪表达具有策略性。但过多地使用伪装和忍让的情绪调节策略,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更多的情绪劳动负荷,并可能引起他们的情绪衰竭或倦怠[7]。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帮助教师具备情绪劳动素养,理解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处理自我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的焦虑,同时能帮助教师学会如何辨识他人的情绪,从而利用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情绪问题,使师生都拥有健康的情绪。中职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学校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来实现。一方面,在职前培训的课程中,应增加教师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在访谈中,当研究人员问教师是如何理解情绪时,许多教师都从消极情绪来谈而忽略了积极情绪,把情绪界定为一个贬义词,这说明教师对情绪的认知较为片面。职前培训可以从情绪的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情绪的相关理论和情绪的功能等角度帮助教师对情绪形成良好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职培训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实践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如通过教师工作坊、教研活动等形式,开展关于教师情绪管理的案例研讨会,通过教师分享真实的情绪事件,一则帮助教师疏解情绪,二则通过分享、讨论的形式,形成教师关于情绪调节的集体智慧,帮助教师形成终身受益的情绪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弘飚.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47-56,168-169.

  [2]李海燕.真实的自己还是假装的情绪表达?——教师情绪工作的心理历程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11):103-109.

  [3]陈晓宁.高校青年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23-26.

  [4]吴宇驹,刘毅.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2-108.

  [5]周厚余.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61-66,88.

  [6]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更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55.

  [7]田学红.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管理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67-70.

  作者:马蕾迪 钟媛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云南省文山市开化街道中心小学

  第四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问题;实践策略

  当前,“双师型”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就要构建一支组织结构合理、应用素质优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认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是学生学习理论和技术的导师,又是学生心灵的导师。“双师型”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和相应技能资格证书外,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同时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既能够教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能力,还要善于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不准确

  由于国家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没有统一的要求标准,因此不同的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规模和要求各不相同,对“双师型”教师结构的理解也会存在偏差。有的中职学校仅仅因为某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其他资格证,就片面地认为这名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还有一些学校把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些都是由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认定不准确造成的,无疑降低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导致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减少。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偏少,师生比例失调,来源单一,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占教师总数比例明显较低。现有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中真正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寥寥无几,缺少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青年专业教师占比较大,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很多学校“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职称结构也不均衡,缺乏连续性,出现“断层”现象,导致“传帮带”作用不能顺利发挥,专业改革后劲不足。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制度、政策、环境和利益等诸多因素,教师去行业企业工作或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传授经验的机会不多。有些行业企业经常把去调研学习挂职的教师架空闲置,不安排他们去做核心、重要的工作,这使得去行业企业学习的教师无法获得真正需要的实践经验,对生产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产教结合不密切。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必要措施。新形势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如下。

  (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对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应给予正确定位,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在充分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学校对教师能力的实际需求后,科学地制订校企合作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稳定推行,保障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推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教师上岗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和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加强联系,积极合作,将教师培训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科学、行之有效的专业教师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设定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职责、时间,签订书面协议并严格执行,同时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企业根据被培训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树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依托校办企业,提高教师素质

  校办企业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新老师必须到校办企业实践实习一年,考试合格后方能登上讲台给学生授课。对于已上岗的教师,要求每年暑假寒假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践,确保及时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并确保其“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秋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教育观察,2018(6).

  [2]陈召净,王琦,李娜.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

  [3]张建荣.双师型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及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8).

  [4]周亮.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

  [5]沈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6(9).

  作者:张钦传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教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