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展重视教育的发展并相应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来说,当前提出的教育目标是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全部测定标准,而是促进学生朝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和美术教学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力,促进学生培养美的意识,促进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术教学;小学
作为听觉艺术、时间艺术的音乐与作为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的美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在表达情感方面却是相通的,两种艺术之间是没有距离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到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结合的重要性,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使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的最大驱动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引领学生进行其他内容的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学习或者写字方面的专注度是不够的,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美术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在小学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自我探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之后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投入音乐学习和美术学习中。久而久之,学生能够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专注度,通过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进行更好的学习,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培养学生感受世界的能力
小学阶段作为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起学生感受世界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进而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等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的充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美妙的乐章和动人的绘画世界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同时两者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听到音乐时脑海中浮现出美术的影子,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跳跃的音符。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世界的真善美与各种情感。
(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起来,小学阶段不仅仅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各种好习惯的培养关键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科学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学生朝着综合发展的方向迈进。虽然两种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通过多方面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不同的、好的习惯,以便成为更好的自己。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加严谨的态度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同时对于学习又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和生活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与美术的不同魅力,在其影响之下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之下,小学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开始走向整合发展,相应地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综合考虑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出有效建议。
(一)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其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更不用提两者的整合发展。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地占用学生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不但不会起到正面作用,甚至还会激起学生的厌学心理。相应地,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室和器材来供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很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学习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很多的家长也没有认识到两种教育的重要性,平时给学生报很多学习辅导班,却很少有家长会给学生报兴趣班。以上的情况给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整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但不能通过整合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反而还会阻碍正常的教学开展。
(二)教学整合仅停留在形式
当前有很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将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发展,但是实际上仅是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两种教育的核心价值。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仅仅是以“复述”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也只是“照葫芦画瓢”,并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来进行授课的,其教学侧重点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到音乐和美术的内在核心,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两种学习,进而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需要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看待小学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整合发展,并根据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音美整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年纪比较小,行动力较差,但是思维却是灵活的,他们的身上有着巨大的潜力,能够创造不一样的未来。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很多学生可能听到音乐会不自觉地哼唱或者扭动身子,也会用彩笔歪歪扭扭地画着各种各种的“画作”。对此,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爱好和习惯来将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融合发展,以此激发学生的最大潜力和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以音乐进行导入教学,通过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音乐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以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能够更加放松,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音乐的加入不仅让学生感受的音乐的律动,同时有可能与美术绘画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两者有机结合。当学生培养起对于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之后能够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学习习惯,进而能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音美整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
小学阶段,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不管是小学美术教学还是音乐教学,其教学目的都是培养起学生感受情感的能力,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利用音美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种共情能力。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将两者教学方式进行穿插进行,让学生不仅仅能够在视觉上感受到美,同时也可以在视觉中聆听到美,两者的结合能够使得学生得到双重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不仅局限于某一类音乐和美术作品,而是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在不同作品中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感受音乐和美术的魅力,不仅仅从内容上进行感受感知,更重要的是敞开心扉进行体验,在体会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学生静下心来体会,音乐和美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升华自己的情感。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主导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片段,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能够感受到表演者和音乐融合的魅力。之后教师可以再利用相关绘画作品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拓展,让学生主动去探寻敦煌的独特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将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们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相应地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音美整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内心想法是天马行空的,他们有着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潜力,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的不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方式,可以选择以音乐和美术两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这种艺术便能够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力,通过音乐的激发并以美术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够帮助学生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且意义重大的作品。音乐的旋律是跳动的,就像是学生的思维一样,这种旋律是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聆听音乐,通过想象来构建出不同的形状、物品等,之后可以将脑海里的物体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到纸上。因为每个人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来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以音乐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作品。对于创作来说,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作进行一定的点评和鼓励,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以便能够有信心、有勇气去创造更多不一样的作品。这对于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要求学生提高观察力和感受力,能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起一定的感受力。
四、结语
在进行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整合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循一定的艺术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其个性表达,通过全面考虑之后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整改。虽然当前在音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应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改变传统观念意识,促进教学的调整,促进学生走向全面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廖靖琳.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180.
[2]梁千.浅谈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戏剧之家,2019(5):213.
[3]马莹,崔影.谈谈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6):71.
[4]吴琨.艺术鉴赏怎么上——论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下音乐课与美术课的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191.
作者:宋利群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