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曼昆宏观经济学讲解视频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30 08:21:44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16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日益引起重视。它已成为经教育部审定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和理解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丰富、经济思想流派众多。实践教学中发现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感知和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将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套用来理解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以至经常出现误解和偏差。如何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生动结合,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将其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这就需要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直至考核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

  一、教学目标再思考

  现代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两大部分,普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熟知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能够运用工具认识理解经济问题,尤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因此,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国内高校,作为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一直以来在课序安排上都在低年级开设且较为注重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改新形势下专业基础课授课学时不断缩减,有限学时内学生对宏观经济部分学习只能局限于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而低年级的学生从高中应试教育进入大学阶段,对社会缺乏感性认识,另外来自于文科的学生数理知识基础薄弱,对模型的推导和应用理解不够,通过课程学习要达到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不切实际,甚至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培养学生“经济素养”的目标。若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后序有较多经济类课程帮助学生深化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认知,可以多维度理解问题,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非经济学专业仅此一门课程且理论知识多、课时少、实践少的教学模式下要达到能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目标较为困难。因此,针对经济学大类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可以考虑定位为培养学生清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再疏理

  现代宏观经济学以凯恩斯的《通论》发表标志其研究开始,自此领域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尤其聚焦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该部分取得的进展理所当然地成为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以代表需求侧管理的IS-LM模型最为典型,通过此模型,可以推导出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意义。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在西方成熟的市场体系之上,西方国家未经历过产品短缺,产能过剩是西方国家长期面临的问题。应对产能过剩可通过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减少产能;另一种是扩大需求。而西方国家很难实现通过政策调整减少产能,因此需求管理成为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重心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一方面当前在我国影响总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愈来愈大,以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为代表的制度因素对需求的制约更为凸显,使刺激总需求的短期政策效应下降。从长期来看,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不仅仅是需求,更为主要的支撑因素是有效供给对于需求的回应与引导。代表需求的“三驾马车”并不能够继续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的放缓甚至停滞由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应通过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及提升效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供给角度“调结构”,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减少政府干预,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重构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此背景下,当前的教材沿用需求侧管理的内容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不符。现阶段我国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力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宏观经济学教学需围绕如何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优化构建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

  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派众多、理论观点差异较大是最明显的特点。不同学派从不同视角对同一问题解释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正反映出现实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过程中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和充分性,以便培养学生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如关于消费的决定,凯恩斯的观点是消费者的绝对收入决定了消费的状况,实际消费支出取决于实际收入。此处的实际收入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而杜森贝里则认为人们的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此处的相对一方面指相对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还相对于本人历史最高收入水平。两种学说各有严格的假设前提,進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授课需本着客观的态度围绕某一主题介绍不同流派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健全学生的知识架构,不能偏废。

  三、教学方法再探索

  从教学实践中可知,学生已充分认识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且对课程学习投入较大的热情。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教学中授课教师系统疏理宏观部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深厚的理论知识保证了“教”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但由于学生对经济运行缺乏基本认知,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授课过程中极易出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课堂,无法保证“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宏观经济学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经济学的魅力在于它能提供别具一格的分析框架,而且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是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张维迎教授曾讲:“一旦进入这块新奇的思想园地,你就会发现世界同从前相比已大不相同。”因此,现代宏观经济学采用开放研讨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检索资料、沙龙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评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教学实践中,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理论模型、基本概念和原理需进行疏理同时加以细致讲授,以便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随后,将学习内容以项目形式呈现,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设计若干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教学直至完成任务。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教师给出不同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布置学生搜集相关内容同时先行归纳两种政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使用情况,最后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验证当前中国政策的有效性,让学生知道不少政策工具不仅影响总需求,而且也可能影响总供给。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充分就业和失业部分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引导或组织参观人才市场招聘会,通过真实体验感受劳动力市场状况,这样理论上理解就业相关概念,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让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具有微观基础。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特点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专业设计、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就业与社会需求的非均衡性,并提出相关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从书本知识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学生研究取得成果,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成果应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再设计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教学过程也是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但传统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硬性、封闭、固化等特点,如宏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单纯的施教与受教行为,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

www.zgjcc.com

围绕宏观经济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需要重构课堂中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弹性化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如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部分,关于我国GDP的构成和增长,引导学生思考工资收入、投资水平、政府收入和进出口水平占GDP的比重,考虑时间序列变化,再探索四部门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而联系当前我国转型升级阶段,政府如何实现GDP稳定增长提出对策建议。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知识和技能在师生间的流通,同时可以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和独立批判精神的形成。

  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一直以凯恩斯的需求创造供给为主要内容,关注通货膨胀和就业失业问题,强调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代表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但现实的经济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的、非均衡的经济,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学习需要全面理解其假设前提、逻辑结构和分析方法直至研究结论,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增加中国元素后要思考哪些可以直接借鉴、哪些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哪些在未来可得以实现、还有哪些是需要摒弃。如菲尔普斯曲线,是在对1861~1957年英国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相互关系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经验结论。教学教程中要强调劳动的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是这一结论成立的假设前提,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来自于货币工资的变化,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出现了交替变化。该曲线的成立还有赖于机制完善运行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由于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并不代表未来任何时期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如果公式化的套用该曲线分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关系,极容易推导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有违科学研究的初衷。

  五、教学团队再组建

  一般院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由若干教师单独承担授课任务,虽形成教学团队但除教学计划统一制定外,授课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经济学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长,如有的教师偏好理论研究,有的教师喜欢计量模型运用,有的教师执着于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追踪,因而对教学内容的见解必然存在差异。而作为初学者的低年级大学生,往往不具备批判精神,只能全盘接受教授的内容,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可组建宏观经济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项目化处理,不以行政班级而以教学内容安排授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中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近年来,笔者所在的省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经济学专业,组建了宏观经济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完成了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数据调查、结构分析、计量模型设计等的指导工作,以IS-LM模型为核心,我们将现代宏观经济学分为概述部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前沿等八个专题,在后续的学习中设计了《当代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安排教师从事各个专题的教学。通过专题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宏观经济学脉络,各专题之间承前启后的关系其实是假设逐渐放松的过程,研究的深入本质上表现为变量的增加。教师通过专题讲座,可以致力于某一领域问题的研究,专精思索提升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专题循环讲座进一步拓宽教师研究视域,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六、考核体系再革新

  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业的最终评价,一直是大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最重要的条件,学生对学业考试总是倾注较多心血。宏观经济学的考核从传统来看并没有注重过程性要素,较多的侧重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加之为提高课程考核通过率,通常考试前划定考核范围,这种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不利于经济学专业素养的形成,闭卷式的考试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无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多种考核方式配合使用才能全方面、多层次的考查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和理论的學习,通过考核更重要的体现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提升,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设定的用经济学原理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核方式必须进行动态调整。如学科考核成绩中加入平时表现部分包括出勤、作业、小组合作等,与此同时为检查学生对理论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授课过程中加入对课程论文和社会调研报告的评价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期末考试则可以采取闭卷也可采用开放式考试形式,以便作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笔者所任课班级宏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如平时的出勤和作业占20%,社会调研和课程论文占20%,期末成绩占60%;二是平时考核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检测,以演讲、汇报等形式,组织学生将围绕专题撰写的课程论文进行交流。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希宁等.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近二十年来的转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2]张吉国等.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4.2.

  [3]薛绯.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0.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