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和》通过涣卦九二爻云:“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夫时至而能既焉,散走其时,唯恐失之。故当其时而弗能用也,至于其失之也。唯欲为人用,动可得也哉!”(第 2-3 行)《周易·涣卦》九二爻辞云:“涣奔其机,悔亡。”王弼注云:“机,承物者也,谓初也。二俱无应,与初相得,而初得散道,离散而奔,得其所安,故‘悔亡’也。”《缪和》亦云:“贲,几也;时也。”(第 2 行)“圣人知福之难得而贲也,是以有矣。”(第 4 行)可见,王弼是吸取了《缪和》等先儒的相关思想资源的。由于先秦儒家奉行的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的原则,故在时势艰难的情况下,君子往往采取的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的生活方针,奉行“遇不遇,天也”(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第 11 简)的天人观,把“时”看得非常重要:“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穷达以时》第 1-2 简)但是,人的主观努力,对于先秦儒家来讲,从来就没有丝毫的懈怠过,人与天的步伐永远是相协调的,终日乾乾,无一息之停。《艮彖》就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毫无疑问是对先秦原始儒家思想的继承。《孟子·万章下》云:“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因为孔子是“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的“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对此,笔者已在拙着《彖传的性情思想研究》中进行了阐述,这里已经没有赘述的必要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帛书《易传》有一篇题为《二三子》的文字,以“龙之德”形容“圣之时者”的风采,其行文上天入地,有天地人上下“一本”的色彩: 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龙形迁遐,宾于帝,神圣之德也。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 □□ 方。穷 1行 乎深渊则鱼鲛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随)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避) 乡 ( 向 ),鸟守(兽)弗干。曰: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又)能蛇变,有(又)能鱼变。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 □□□□□ 2行 □□□□□□焉,有弗能察也。知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其义,至巧不能赢其文,□□ [不]能察 □ 也。 □□ 焉,化 虫,神贵之容也,天下之贵物也。曰:龙大矣。龙之刚德也,曰 □□□□□ 3行 易□□□,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也,而名之曰君子。 ” [12] “能阳”是一种时势下的状态;“能阴”是另一种时势下的状态。阳,则能“高尚齐乎星辰日月”;阴,则能“下纶穷深渊之渊”。但不论高、下,“风雨避向,鸟兽弗干”,“既能云变,又能蛇变,又能鱼变,飞鸟 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缪和》第 2-3 行“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无则以让”之文学性、 艺术 性、夸张性的描述。 由《周易·涣卦》之九二爻推出“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的思想在《缪和》中是开篇第一个问答中的内容;而在《二三子》中,畅言“龙之德,”也是开门见山,一下笔就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笔者以为,在先秦儒家看来,整个《周易》的卦爻体系都是不同时势下不断向前推进,给人们制造的各种吉凶悔吝的人生机遇、厄运或境界,在这些无止无尽的、不同的人生境况下,人们就因时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人生选择,当然在情感上自然就会激发起迭荡起伏的波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整个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体系,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彼此摩荡的心理、性灵、情绪不断推进的历史。所以,在儒家看来,全部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时”的产物,卦爻之消息盈虚、因革损益的走势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非人力能够左右的。因此,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云:“遇不遇,天也。”(第 11 简)这里的“天”,就是天道流行而下贯到人身上的一种外在的力量,是之谓“命”。 这种“命”,或“时”的外在规定,虽然极为重要,但它并不是“穷”与“达”的全部原因。它只能一部分原因,而且是外在的原因。它真正强调的是人的德性修养和人格境界的提升,并且最后又将这种“命”与“时”化解为我的“性”与“情”。帛书《二三子》讲的是“龙之德”,其主题是龙的“神圣之德”。上文我们已经说了,贯穿《缪和》始终的,只有一个“德”字,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穷达以时》云:“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第1简)“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芝兰生于幽谷,非以无人嗅而不芳。无 茖蓳 ,逾宝山,石不为开,非以其善负己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第 11-14 简)由此可见,真正能够促使《缪和》“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的动力是他心中的“德”;真正能够使《二三子》中的龙,因时而动,“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的真正原因,也是“龙”本身的道德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和鼓荡于心中的志向随时在改变人之所以为人的性情存有方式(因为时势变了,故“龙”不得不变)。它们的迁移轨迹是,由道德境界的高下,产生了心志情趣的高低,心志的驱使,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性情方式。因此,帛书《易传·要》篇云:“无德则不能知易。”此之谓也。进一步来讲,《二三子》中的“龙”,或“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或“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风雨辟(避)乡(向),鸟守(兽)弗干”,具有强大的道义精神,所向披靡,能云变、蛇变、鱼变,“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应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唯意志论观点,而且天马行空,是超人式的英雄主义:“ 知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其义,至巧不能赢其文 ”,这与孔子之天生人成、孟子之充塞宇宙、至大至刚的自由人格是有内在联系的,深得通行本《易传》“贞下起元”之要义,因为通行本《易传·彖传》之“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所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贯通天人的人学理想。在这样的情形下,“命”不仅不是宰制人的至上规定,而且是磨砺人格,打造性情、提升境界的工具。 《缪和》在性情思想上的另一个突出点,是在对蒙卦卦辞思想的提拔中,依据先秦儒家人学,提出了基于卦爻体系的“成人”学说:“夫内之不咎,外之不逆,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若此者,成人也。”(第 23-24 行)关于“成人”的理论,《论语》中曾经有过多方面的探讨: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天乐。”(《泰伯》)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一个从现实之鸟兽草木到慎终追远,再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迈进。《宪问》的表述,一是在知、不欲、勇、艺的基础之上“文之以礼乐”就“可以为成人”。这是一种高远的“成人”的标准。当今之世,只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行了,其中,第一句讲的是在顺境中要“思义”,第二句讲的是在逆境中要挺身而出。“要”,按杨遇夫先生的解释,为“约”的借字,“约”,为穷困之意。(参见氏着《积微居小学述林》)实际上这正是《系辞传》中“三陈九德”中层层展开的“德性”境界。不同的是,孔子的表述理论性较强,而《周易》之六十四卦之卦爻体系所展现出来的更加直观、细密、具体罢了。 由于《缪和》中关于“成人”的思想是基于卦爻辞对先儒的思想进一步的整合,因此,富于特色。依托于《易经》的卦爻体系,主张成人之路在“日夜不休,终身不倦,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第 26-27 行)是《缪和》“成人”思想的第一层意思,明确地贯彻了《论语》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努力学习的理念。从《易经》的思想体系来讲,就是“君子终日乾乾”,也就是《缪和》所云:“‘恒其德,贞,妇人吉’。 □男德不刚,□□又(有)祸。”“日夜不休,终身不倦,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学习的内容是《书》、《春秋》、《诗》等经典传承的“仁义之道”(第 26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实,“物未梦頫而先知之者,圣人之志也,三代所以治其国也”(第18行),这是心中有德,而且充满智慧的结果。否则,“无实而承之,无血(恤)而卦之,不亦不知乎?且夫求无又(有)者,此凶之所产也,善乎胃(谓)无所利也”(第45-46行)。心中无实,情中无诚,无恤而卦,此大凶之象也。 《缪和》之“日夜不休,终身不倦”的学习内容,还在于可以上达于天的德性,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闻其始而知其冬(终),见其本而知其(末)”(第 25行)。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商“汤之德及禽兽鱼鳖矣。故共皮敝以进者又余国”(第57-58行)“吴王夫差攻,当夏,太子辰归冰八管。君问左右冰□□□□□□□□注冰江中上流,与士饮其下流。江水未加清,而士人大说。斯垒为三队,而出系荆人,大败之,袭其郢,居其君室,徙其祭器。察之,则从八管之冰始也”(第61-62行)。这就是“闻其始而知其终”的真正含义。以心中之德感人,以性情之诚动天,通过主观的努力,下学而上达,“其思虑举错也,内得于心,外度于义。外内和同,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第22行),就把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上下“一本”,融铸于一身,“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周易·乾·文言》),“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缪和》第 23行)就是通行本《易传》“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的另一种表述,都是“男德”之“刚”的表现,也正是“成人”之所以为“成人”者。 《缪和》在性情思想上的第三大贡献在于:“明焉不以□,圣也不自尊,□□世□。谦之初六,谦之明夷也,圣人不敢又(有)立(位)也,以有知为无知也,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动焉无取也,以使其下,所以治人请(情),枝群臣之伪也。”(第 33-34行) [13]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我们知道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定的道家成份。这里的引述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道家思想。但是,治人之“情”、“伪”的思想,是原始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自古有之,这是先秦儒家“礼学”的本质: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记·礼运》) 自卑而尊人,表面上看是为了保位、安身,但是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来讲,这只是第一步,它的真正目的是承天之道,不滥用其锋,引而不发,在整个社会倡导一种好的民风,以“治人请(情),枝群臣之伪”。孙希旦解曰:“礼所以治人情,修仁义。尚辞让,去争夺。故人必有礼,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无礼而不危者。”[14] 《礼记集解》又引应镛云:“礼之大原出于天,故推其所自出而本之。效法之谓地,故因其成法而效之。列于鬼神,充塞乾坤,昭布森列而不可遗。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人道交际,周流上下而无不通。法于天地鬼神者,所以承天之道;达于天下国家者,所以治人之情。” [15]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其中有了更为高深的提拔。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礼记·礼运》)
这里所说的殷道之《坤乾》,就是指殷代的《归藏》,[16] 其书以坤领乾,以柔为尊。饶宗颐先生云:“《归藏》卦名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有少数差别,足见殷人‘阴阳之书’之坤乾,基本上已用六十四卦,因人损益之,改首坤为首乾。” [17]所以,根据《周易》的成书过程,我们发现,《缪和》“以有知为无知也,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的思想,以及第36行之“聪明睿知守以愚,[博]闻强识守[以浅,尊禄]贵官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非舜,其孰能当之”等从谦卦延伸出来的思想,早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潜伏着, [18]很难说一定是吸收了黄老哲学才形成的东西。 [19] 上引《缪和》第 33-34行的内容可以抽绎出以下几条:第一,“以有知为无知,以有能为无能,以有见为无见”的前提,是“君人者”自己必须“惩忿窒欲”,多方面的克制自己, “奢侈广大,游乐之乡不敢渝其身焉”;第二,《缪和》云:“‘用涉大川,吉’者,夫明夷离下而川(坤)上。川(坤)者,顺也。君子之所以折其身者,明察所以□□。是以能既到天下之人而又(有)之。且夫川(坤)者,下之为也。故曰:‘用涉大川,吉。’子曰:能下人若此,其吉也,不亦宜乎?舜取天下也,当此卦也。”(第34-36行)折其身、下之为的目的是为了“明察”人情,进而治理人情,这就与早期的道家思想有了根本的区别。第三,内刚而外柔是其最大的特点。不论是自卑以尊人的“礼”,还是阴阳相推、柔刚相济的《易》,充塞于先秦儒家心中的,始终是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道义精神。“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才是整个《易传》的根本。《缪和》以历史故事解释《周易》的卦象,领冠各个故事的主线,无不是“德”。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天地间一切吉凶祸福的走势。“男人不刚则凶”的思想,正是儒者之所以为儒者的根本。
[①] 本文所引《要》篇释文,基本上全部采用廖名春先生的《帛书〈要〉释文》(见朱伯崑主编:《国际易学 研究 》第一辑,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版)因为,此前由陈松长、廖名春共同署名的释文发表于1993年8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前者明显吸收了后者的得失,而更加完善,故引用之。但个别地方还是 参考 了《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释文中的 内容 而有所调整。
[②] 此谓《周易》涵括了经天纬地之数。《左传·昭公二年》载:“ 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实际上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③] “三陈九德”的根本主题就是“讳而避咎”,困中取胜,以兑应乾,一阳来复。
[④] 张载着:《横渠易说》,见氏着《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8月版,第229页。
[⑤] “修德”一词,在先秦 文献 中据不完全统计:《左传》中凡7见,《周礼》、《周易》、《礼记》各1见。
[⑥] 廖名春云:“从《要》篇‘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一语来看,其材料来源肯定早于战国末年。因为先秦秦汉时,五行的排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火木金土,一种是以土居五行之中。……。”见氏着:《帛书〈要〉简说》
[⑦] 见陈松长、廖名春着:《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435页。
[⑧] 见陈松长、廖名春着:《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435页。
[⑨] 章太炎着:《易论》,见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94页。
[⑩] 廖名春着:《帛书〈要〉简说》,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07页。
[11] 廖名春着:《帛书〈要〉简说》,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08页。
[12] 引自廖名春着:《帛书〈二三子〉释文》,见朱伯崑主编:《国际易学研究》No.1,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7页。此文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中,此文的题目为《二三子问》,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引文中的个别地方也参考了后者的释文。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能够采用简体汉字的地方尽量用了简体汉字。
[13] 枝,《说文》云:“木别生条也。”《管子·度地》云:“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庄子·骈坶》有“枝指”之谓。阮元《经籍纂诂》云:支“与枝同。”“支者,取支条之义。”《说文》云:“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关于“枝”字,遍查各种字书,似无进一步的解释。整合各家之说,此“枝”字似为分流、化解、消融之意。
[14]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2页。
[15]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585页。
[16] 湖北荆州王家台已经出土了《归藏》, 目前 正在整理之中。2000年8月,北京大学文博院主办的“达园会议”上,荆州市博物馆王明钦先生已经提交了一篇题为《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的文章,摹写了《归藏》的卦爻体系和卦辞。
[17] 饶宗颐着:《殷代易卦及有关占卜诸 问题 》,见《文史》第二十辑。
[18] 《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我们知道,孔子从小就深究“礼”学,而礼学的出发点正在于“自卑以尊人”,这与《坤乾》有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很难说的。根据 现代 人类学 理论 ,“三易”的传统应该比先秦儒家、道家的传统久远得多,儒、道两家也许都从“三易”的传统中吸取了理论上的资源呢?史影迷茫,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据的出现。
[19] 陈鼓应先生云:“《缪和》、《昭力》这两篇古佚易说,就出现了相当浓厚的黄老思想成份。”(见氏着:《帛书〈缪和〉、〈昭力〉中的老学与黄老思想之关系》,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16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