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農业工程(AgriculturalEngineering)学科是以复杂的农业生物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的原理与技术,探索环境、装备和设施与农业生物的互作规律,研究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工程技术、装备和设施,提供与农业生物系统相关的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由此可知,农业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联系农业与工业的纽带。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了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物成长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所相关的各种工程技术手段。从事农业工程领域的高级人才不但要具备充足的生物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农业生产知识,以及多种工程技术手段才能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因此,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是解决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当下我国农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农业迈向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工程学科概况
农业工程学科1907年诞生于美国,之后不但发展、演化、壮大,对推动世界各国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北美国家率先实现了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转型,为学科内涵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学科发展又迈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我国农业工程技术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一些高校便开始了农业工程相关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解放后,农业工程学科不断发展和完善。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归属工学门类,设立八个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水土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系统工程及管理工程。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调整学科目录,将农业工程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四个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再次调整学科目录,将农业工程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等五个二级学科。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类院校和少数综合类大学设立了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学科。具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院校有18所,其他均为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博士点为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二、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特点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农业工程学科共有25所高校参评,其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18所高校中参评17所。由评估结果可以看出,985高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学科整体水平上排在前列。地方农业院校实力需要加强。然而,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推免和招生工作发生了变化,使得地方农业院校在吸收优秀本科毕业生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这为地方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农业工程学科兼具了农业、工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门类,综合性大学的多平台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单纯的地方农业院校在基础性学科平台建设和应用上相对薄弱。这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等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为地方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为北方大农业提供现代化农业工程与装备,是东北农业大学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而为北方大农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端人才则是首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其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农业高校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农业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实践。然而,对于研究生教育,各高校还主要是将研究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往往忽略了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授课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学生们也不重视上课,导致课程体系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高端研究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首先要从课程体系上入手,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从打造核心课程入手,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然而,由于农业工程涵盖的二级学科多,学科内涵和基礎理论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提出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各种知识体系与能力,满足不同二级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位点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考虑在总体上符合一级学科领域发展需要,又在二级学科及所属方向上个性化细分。对于博士要让其站在国内领先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高度上进行研究,培养精英人才;对于硕士要培养其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培养高端人才。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1.适时适当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通过多年的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已由最初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单一学科,发展到目前的5个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以及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是目前国内院校中开设二级学科数量较多、较全的而且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在学科方向增加的同时,课程体系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进,采取“3年定期调整,2年动态调整,1年微小调整”的原则,适时适当地调整课程体系,保持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
2.突出课程体系的“工程化”与“协同创新”
随着农业工程学科和科研的快速发展,各二级学科间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由原来的单纯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开始向“工程化”迈进,因此,农业的工程化以及协同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课程体系上注重了突出工程特色,尤其是在学位课和必修课中,重点强化工程类课程的数量和学时,优先安排能够讲授多学科交叉,具有协同性质的课程。同时各一级学科和各二级学科均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既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又鼓励本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登台演讲。
3.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多头并进建设
研究生课程不同与本科生课程,尤其是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人数少、学时精、有一定的灵活性,建设难度较大。对教师水平要求很高,要不断更新课件内容,保持与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同步。为此,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课程体系上实行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精品课程为主导,以创新实践课程为特色,对硕士和博士课程体系进行了分级和分层改革和建设,有重点、有侧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选课和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建立了多个校外研究生实验实践基地,采取走出课堂的办法,增加创新实践类教学比重,寓教于科研实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研究生动手能力,又探知了科研方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结合地域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我国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农业工程学科在服务各自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都发挥着各自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关键是要切实做到学科建设的“上天落地”原则,一定要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既要时刻关注“高大上”的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又要紧抓不放“接地气”的地方急需实际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农业工程高级人才。
(二)实行以一级学科为纲和二级学科为模块的课程体系
针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兼顾硕士和博士课程体系的区别与联系,遵循既覆盖面广,又专业性强的原则,建立具有连贯性的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课程设置方法,将各二级学科的学位课程统筹为几个模块,具有相同学位基础的二级学科要尽量统一在一个模块中,使课程体系清晰明了,易于梳理。
(三)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建设也必不可少
针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要各自探索1-2门核心课程,有机连接5个二级学科共同点,以工程化为主题,作为研究生接受的农业工程领域的系统的、全面的课程,可以为研究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保证研究成果具有高质量的学术价值和有针对性的实际意义,对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全局视角的高水平农业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岩等
第2篇:农业工程中水利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大體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的体积中,最小的断面要大于1m以上。其特点是混凝土的浇筑量比较大,其结构尺寸也大,混凝土的内部,钢筋也相对比较多,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也比较多[1]。要规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完成后产生裂纹,确保施工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纹产生的原因分析
1、温度应力是混凝土水泥水化热导致的
在水泥水化的过程当中,释放出大量的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很大,表面系数又小,不利于混凝土里面的水化热量散发,所以,在混凝土建筑完成后,难易散失的水化热,造成混凝土内温度升高,形成内外温差很大。
2、由于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导致的裂缝
水泥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很大一部分的水会自然蒸发,水的蒸发会致使混凝土收缩从而产生变形[2]。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变形更为明显,会导致内部应力产生最终使混凝土发生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约束条件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温度变形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在约束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会产生应力。但当约束条件导致的内部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承载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开裂。
二、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
1、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水泥水化热情况
在水利施工的准备期间,所购买的原材料应该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等低水化热的混凝土才能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热;要降低水泥用量,合理有效的运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经过施工现场的有利条件,粗骨料要采用大颗粒的、较优良的。混凝土的和易性要进行改善,要想达到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情况,就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参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的融合技术[3]。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施工现场,要派专人对塌落度进行测量,严谨的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把平均塌落度控制在120mm以内,大于130mm的,拒绝使用。
采用在基础内部预埋冷水管措施,用通循环冷却水的方式,从而达到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目的。
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闸墩基础的过程中,加入10%-15%的大石块,这样才能达到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泥用量的减少和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加入一些适当的缓凝性减水剂;施工技术人员要在适宜的气温下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筑,不要在气温燥热的时候进行施工。骨料在运输与浇筑的时要进行降温与遮阳处理,从而达到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的目的;在混凝土入模的时候,要采取通风的方式,尽快的让膜内的热量散发出来。
3、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温度的把控
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工后应该注意适当的保养,冬天的时候要采取保温覆盖的方式,夏天的时候不能暴晒,注意保湿,避免发生急剧的温度差。
要长时间的对混凝土进行定时的保养。为了延缓其降温的速度与时间,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拆模,使混凝土充分发挥应力的松弛效应。
实行温度信息化控制,适时增强温度的监测管理。
施工的工序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要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以避免混凝土堆积过多产生高差。
4、温度应力减弱,改良约束条件
在其基础与土垫层的中间,应该用刷热沥青设立一个滑动层,才能保证约束应力的释放及清除嵌固作用。
5、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增强
因为砂石含泥量比较多,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致使混凝土浇筑后收缩,同时也降低它的抗拉强度。施工人员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尽量把石的含泥量控制在<1%,而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降低了因为砂石含泥量大,而导致的混凝土出现裂纹。
要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要应用振捣法及二次振捣法,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刻把表面上的水及在最下层的含粉煤灰很大的一层砂浆清除。
为了达到改良应力分布及防止混凝土裂纹现象,应把大体积混凝土的表层与内部建立合适的混度配筋。
三、结语
在农业工程水利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大体积混凝土克服了种种施工困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项目中,把握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及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施工人员应注意每一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严谨的按照预先设定的施工程序执行,才能确保农业工程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
作者:安军等
第3篇: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近年來,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为国内外众多高校所实践。研究性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将不再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目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有些学者习惯性地称这种教学模式为“填鸭式”。而研究性教学一改这一传统做法,创造性地将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根据课程设置的一些环节和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在科研性学习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授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增加了课堂互动,活跃了教与学的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并实时监控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而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与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合才能显示出优越性。
本文是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原则,结合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考核评价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标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就是在农业工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针对专业的课题或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一些物化成果,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为了检验和评判教学效果,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检验标准,即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采取实时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整个教学活动更趋合理和优质。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起着引导和评判的作用,因此能否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够达成,研究性教学方向是否正确并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开展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自身优势及特征,因此在制定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应体现出课程与专业特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既注重结果评价又兼顾过程评价,既有一般性考核,又有综合评判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特征不仅要体现在评价指标本身,同时还包括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评价主体还应有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有同行专家的评价,也有校外、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只有这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完整而科学的。
(二)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系统、科学性的特征才能够进行有效而可信的评价。而农业工程的研究性教学是为了提升农业工程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农业工程类人才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决定今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系统和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动态化和过程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有阶段性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实时的、动态的,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调整。相对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而这种过程性始终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进行实时和动态信息传递和互动的全过程。
(四)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是科学性,而评价过程中又要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评价环节的客观性、公正性的有力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客观性,则对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就不具有可信度,不能真实反映教学实际。对研究性教学活动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种不受主管因素影响,不受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干扰的真实客观评价。只有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研究性教学效果和质量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教学方法自身的缺陷,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三、构建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性质不同,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些一级指标下可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保证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但过于详细和繁杂的考核指标必然会造成评价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工作效率,因此指标数和侧重点要合适。
(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提升
农业工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要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其从被动地、机械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指標体系应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考核和教学实施评价。同时,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注重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三)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针对农业工程不同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要分配科学合理,需要详细和重点评价的环节,要尽量多设置下一级指标并分配相应考核分值。同时,对重点考核评价的方面,其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应更高。这样才能对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做出科学、合理、可信的评价。
四、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并可依据上述内容适当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及其量化分数和权重。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具体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本表说明:
一是本评价方案采用百分制记分,设置4个一级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每一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单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照评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总体评价则根据总评价分数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二是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得分以各自的评价平均分计算。
三是学生学习中的物化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申请、获得专利、参赛获奖等。每一项根据级别、等级和相关性给出具体分值。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诊断和引导。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激励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灵活。引导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作者:张金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