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机化事业承前启后、深度发展之年,如何发挥农机化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值得思考的课题。深度挖掘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实现农机化发展由追求量化指标向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的转变,完善农机化发展法律政策体系、落实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推进农机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灵璧县耕地面积12.07万hm2,拥有各类农机装备17.33万余台(套),农机具配套比1∶2.34,农机总动力172.12万kW,动力14.343 kW/hm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35%。大型农业机械已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关键环节农机化作业基本实现大型机械化。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机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规模化、标准化作业程度相对较低,作业质量与农业生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机化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2.1 农村劳动力因素与农机化发展存在矛盾
农机化技术推广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1],由此产生重工轻农现象。外出农民不愿返乡从事农业生产,青壮年半工半农现象普遍,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特别是新技术、新机具的投入和使用积极性。
2.2 土地经营模式与农机化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土地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每户农民承包的地块多而散,影响了机械化作业效率;农民外出务工促进土地逐步向少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或种植(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但数量和规模不大,相当一部分未形成集中连片。分散的土地经营影响了农机组织化、规模化作业,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3 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灵璧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仅依靠财政按照原有的差额定补方式每年拨款5.2万元开展工作,致使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2]。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无办公经费,无办公设施设备,无交通工具,开展工作仅靠“一张嘴、两条腿”,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受到严重制约。
2.4 机械化作业水平与作业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灵璧县耕整地、播种和收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作业质量与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关键生产环节、重点推广技术和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养殖业等农机化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发展空间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 耕整地质量成为制约土地产出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种植习惯、作业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长期采取旋耕作业方式耕整土地,使土地耕深普遍只有10 cm左右[3]。由于深松整地等深耕细作模式,增加作业成本,降低作业效率,机手往往不愿投入,农民也不愿接受较高的作业价格。因此,造成土壤蓄水蓄肥能力和产出能力受到制约。
2.4.2 播种质量不高。播种作业基本是使用小四轮拖拉机完成,播量较大,播深不一致。大豆播种受秸秆还田和播种机结构性能的影响,播种质量不高,撒播现象反弹。
2.4.3 收获技术单一,秸秆处理、利用难度大。灵璧县目前拥有的4 000余台联合收割机基本都是横轴流脱粒结构,60%左右比较老旧,加装秸秆切碎机低茬收割影响作业效率,收获损失大,农民和机手都不愿接受。高茬收割后,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机二次还田作业成本高,碾压的秸秆无法粉碎,还田作业质量不理想,影响播种作业质量,病虫草害防治难度加大,农民不易接受。
2.4.4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需完善和提高。2008年以来,灵璧县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纳入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日程。目前,全县近3万台玉米精量穴播机,基本满足8万hm2玉米规范化种植的需要,但种植标准化需进一步提高;1300余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因购置年代、产品质量和性能差异大,收获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风灾、涝灾年份,部分区域不得不以传统的人工或半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倒伏玉米机械化收获和玉米籽粒收获成为多数农民的期盼。
2.5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服务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灵璧县现有13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5 302台。从机械拥有情况计算,年农机作业服务能力6.7万hm2左右,但由于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只有约1/6的合作社运行良好,社员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其余大都结构松散,少部分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项目建设规模化作业中实现合作,其他作业环节多是分散经营,作业范围单一,服务能力不强[4],大多只能进行旋耕、秸秆粉碎还田或小麦、玉米收获作业,其他农业生产环节基本无力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 农机化发展推进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农民在自用的基础上从事农机化作业服务,成为农民投资新方向,经营农业机械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又一手段和途径。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逐步趋于多样化,先进、高效、低耗、安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农机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充分认识发展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联系,找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切入点,成为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新突破。
3.1 机制体制建设
建立并完善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和综合服务体制,是农机化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是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政策,按照“一主多元”的整体架构,建设推广功能完备、技术力量强、服务手段过硬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公益性组织服务的完善和经营性组织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推进农机化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农机装备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发展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装备,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农业生产环节、重点推广技术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等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和精细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三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基地[5],研究、探索现代农业农机化生产模式,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公益性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和推广培训服务,引领区域农机化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2 技术融合制度建设
建立农业生产技术融合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化、环保化大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突破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瓶颈的关键。加强农机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间技术融合,加强农机行业内部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各环节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使规模化农机作业与大农业生产相互适应,需要政府在体制上建立农业生产技术融合制度,打破条块分割、分台唱戏和部门、行业利益保护的障碍,建立大农业专家会审制度,共同制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行业、产业之间技术融合问题,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1)加大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投入,整合农机科研资源。针对农机化应用技术瓶颈研发配套技术及先进适用机具,特别是收获与秸秆综合处理利用技术集成和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播种农机等机械的研发,改变我国农机产品盲目效仿、粗制滥造和与农业生产不协调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机械与种植农艺技术要求相互适应的问题。
(2)增加对农机化发展的引导性投入,保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改变购机补贴 “补偿性”做法,突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导向性。补贴资金应重点放在大型机械购置、主要农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手段改善、重点技术推广等农民认识和投入能力不足而农业生产亟需的机械化发展方向,无需面面俱到。合理测算补贴额度,缩小补贴档差,把有限的购机补贴资金应用到有利于推进先进适用型大型机械化发展和改善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手段的方向,对解决购机补贴资金不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大对深松整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植保等关键生产环节农机化作業补贴力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
(3)加大对农机推广服务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落实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支持政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示范引导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突出社会公益性职能。县、乡2级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着农机科技推广、科技创新和直接服务农民的重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责任重大,公益性职能亟需加强。稳定并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对于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政策和规范建设奖励政策,激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高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6]。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促进农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多种服务方式的创建与创新,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农机服务适应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需要。
(5)加强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精细化和环保化发展。通过铺修机耕道路,建立灾害监测预防体系,建设农田灌溉主渠管网,建设阶梯性河道蓄水闸以保护淡水资源,保持地下水位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4 参考文献
[1] 葛萌萌.灵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5-16.
[2] 郑达林.关于新形势下推进农机化事业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5(6):33-35.
[3] 胡开明,叶飞.灵璧县小麦整地和播种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31.
[4] 王清华.对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308.
[5] 洪向荣.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机,2015(2):29-30.
[6] 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5):1-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