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非永久乡城迁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在流动收益和流动成本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决定,是在寻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动进行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增进社会效率的形式。相对于不迁移来说,非永久迁移无疑会增加社会总福利。但是,劳动力非永久迁移对各个群体所产生的福利效应是有差异的,有些人还会因为福利的重新分配而受损。
一、非永久迁移对农村居民的福利影响
随着非永久迁移者数量的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会逐渐的增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永久迁移者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土地数量几乎是固定的,这样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相应增加,进而使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相应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劳动力非永久迁移而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非永久迁移者不但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架设了桥梁,他们给农村带去了先进的观念和技术,加速了农村的发展。
二、非永久迁移对城市居民和企业的福利影响
非永久乡城迁移者进入城市,一方面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所作贡献,整体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对城市居民福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城市居民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二是加重基础设施的负担。应该说,对不同城市居民福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大批的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但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却形成了。一方面是工资高、劳动条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优越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通常被受教育程度较高,从而具有更高的劳动技能劳动者占据。而另一方面工资水平较低、劳动条件差、工作没有保障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被自身人力资本低下,没有较高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占据。
非永久迁移者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通常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因此,工作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不会面临非永久迁移者竞争,并且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对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状况通常感受不明显, 但是工作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居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更主要的从业竞争),他们会因为大量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引起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的状况而降低福利水平。这只是对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居民福利的一方面影响,对他们福利影响最大的一方面就是就业竞争。如图1所示,在没有非永久迁移的情况下,本地劳动者的有限供给意味着相对较高的工资W1,并且有L1位当地劳动者被雇用。非永久性迁移者进入城市的条件下,外来劳动者自由进入,那么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会向右移动,并且可能变得更平坦,均衡工资率变为W2,就业量上升到L2。但是这时本地人的就业量只有L3,小于原来L1的就业水平。而剩下的L2- L3个就业岗位由非永久迁移者替代。显然,由于非永久迁移者的进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本地人不仅工资水平相对下降,而且又有一部分就业岗位被非永久迁移者代替,从而使这部分本地人的福利水平下降。但是,从这里也应该看到,非永久迁移者对工作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城里人的替代并不是1:1,即非永久迁移者的就业岗位L2- L3大于城里人失去的就业岗位L1- L3。
虽然非永久迁移者的进入对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减少却小于由此带给城市企业的福利增加。如图1所示,城市居民福利减少的部分可以用长方形BE W2W1表示,而企业福利却从△ABW1增加△ACW2,三角形BCE的面积就是城市增加的净福利。
三、非永久迁移对社会福利的动态影响
应该说,上述企业福利的增加源于企业雇用人数的增加以及工资成本的下降,其结果是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从而强化了企业扩大生产,追求投资的冲动。此外,由于利润的上升,人工成本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创业环境变得宽松,更多的企业会出现,虽然产品市场的竞争会将利润水平重新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去,但是整个社会资本存量却增加了,即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会逐渐地的增加。由于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而引起的社会福利的动态增加,也可以用图2加以说明。随着非永久迁移者的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由S向右移动到S’,并且使工资下降,企业利润上升,进而使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从D向右移动到 D’。在新的均衡点上,劳动力数量从L1增加到L2,企业福利为KMW0,劳动者的福利为NMW0,社会总福利为KMN。与没有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的市场均衡相比,企业的福利增加了W0以上阴影部分的面积,劳动力的福利增加了W0以下阴影部分的面积。并且随着企业不断的扩大再生产,和新企业的不断加入,这两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逐渐的增加。
同时,现阶段的实证分析也充分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非永久迁移者遵守就高原则,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四川、贵州、安徽等中西部地区流向富裕的东部地区。事实上农民工非但不是城市的负担,而且作为年轻型的劳动力人群,直接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市场供给可以为国企改革带来压力,推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非永久迁移对促进城乡发展,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我们应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首先,政府投资要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要向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倾斜。其次,加快建立农村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教育由省财政和中央财政支持为主。最后,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赋予乡镇、县更大的发展权,弱化其行政功能,淡化政府角色,强化服务功能。
作者简介:贾晓华,女,辽宁海城人,博士,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