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与西方美学沟通的共同话语有哪些(道家美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16:37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50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道家美学与西方美学沟通的共同话语

 叶维廉指出庄子的宇宙观、人对宇宙万物的观感方式与柏拉图不同,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物质现象世界、艺术模仿世界,是一种以人概念、命题及人为秩序的结构形式和框架而对宇宙大全的类分和支解,从而导致以我为中心、以人的知性来对待世界,而庄子的宇宙观是浑一的,人、物质世界、道通过神秘的直觉而达到浑全合一的境界。
  如果说庄子的“ 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古典美学存在着上述重大差异的话,那么在叶维廉看来,庄子所代表的中国古典审美感应方式却又与西方现象学美学获得了会通。因为现象学美学的一个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回到现象本身。纵观西方思想,叶维廉认为:现代西方对于宇宙观的调整,颇为繁复,但我们在此只欲指出:所有的现代思想及艺术,由现象哲学家到jean dubuffet 的反文化立场,都极力要推翻古典哲人(尤指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抽象思维系统而回到具体的存在现象。几乎所有的现象哲学家都曾提出此问题。叶氏指出,现象学美学家、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所致力的回到苏格拉底以前的原真状态,力求呈现存在的具体性以及梅露彭迪所主张的回到概念化之前的世界,重建与世界的直接、原始的接触,这些与道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极为相似。他说:要消除玄学的累赘、概念的累赘也可以说是海德格哲学最用力的地方。像道家的返璞归真,海德格对原真事物的重认,使到美学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按照叶先生的言下之意,以现象学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现当代美学的走向已与西方古典美学大为不同,而道家“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 以我观物”的感应方式所导致的古典美学视境迥异,倒是道家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学“ 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现当代美学大潮有共通之处。正是从这一世界性的眼论文联盟http://光来看,叶维廉深爱庄子,他经常进出于西洋作品之间,始终不信服柏拉图以还所强调的永恒的轮廓,还是认为庄子的“化”的意念才迹近实境。叶维廉针对生态平衡被破坏了的现代情势,提出了回归太和的主张。这一回归也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复归。钱钟书曾谈到三种不同的处理天、人关系的学术思想: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这三种天、人关系影响到不同的美感视境。而且,“人心之通天” 的境界更容易在人与自然尚未疏离分化、生态环境尚未遭受破坏的自然远古时世得到实现。叶维廉还引禅宗《传灯录》那段有名的公案来说明不同的感物方式所引发的不同的美感视境: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叶氏并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概念来解释这三种观物、感物方式。“ 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无疑是经过“解蔽”之后所达到的澄明、透彻之境。“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与“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两种境界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的优劣何在,这可能是叶维廉具有生态美学精神的比较诗学中未能完全弄清楚的问题,也可能是现象学美学所存在的理论空当。尽管在理论上叶氏认为后者才是至境,但在更多的地方却在强调原始状况下的绝对和谐与自发自动。
  在《饮之太和》中,叶维廉有感于宇宙万物与我们交谈的境界已经完全消失了的西方现代情势,特别提到兰亭诗人和庐山探幽者,称赏他们共同参“自发自律的自然” 的颂赞。但随后又说:但他们虽然共同参与,但还是一组诗人墨客。可是在东格林兰的爱斯基摩族人里,我们发现了与自然更纯粹更完全的应和。这实际上就凸显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态诉求与现象学回归,与原始文化形态、原始思维的关系。叶秀山曾指出:对于原始的思维形式的研究,对人的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当代西方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直接与哲学的一个基本例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有关,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哲学家就有特别的吸引力。同时又由于这种同一性与感性的形式不可分离,因而对艺术家也同样具有吸引力。如果以这些观点来看,老庄之主张回复远古自然之世,实是对人类的原初本性、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状态以及人对外在自然世界直接而全面的感知方式的极力维护和称赞。这是一个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同一不分的时代,一个充满了诗性智慧的时代。而人的历史发展,人的淳朴、自然的原初本性却在一步一步地丧失。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状态以及人对外在世界直接、全面的感知方式却在逐渐离析、解体。这一古与今的历史透视,深深影响到中国后世的文学观念,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强势力、从某种意义上难以反驳的退化思想。在老庄看来,远古自然之时,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就是自然。而进入文明状态,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世界浑整的感知也开始分崩离析,并为概念、名言等框架所分割。在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下,雕饰、谨细的艺术风气似乎是大势所趋的。文明愈发展,趣味愈精细,文学越自觉,则文学雕华、概念化的倾向愈来愈容易发生。诗性智慧在一步一步地被文化、礼义化所遮蔽。
  西方现代兴起的对远古原始文化研究的兴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对现代人的思维、对文明人的存在状况日益陷入困境的危机感使然。影响更大的、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哲学、美学,正是这一思潮的集大成式的表现者。海德格尔主张抛弃统治西方2 000 多年的形而上学理性思维体系,返回苏格拉底以前的观念,其核心就是要恢复概念前、语言前的原真状态,以建立与自然世界原始的、直接的接触。海德格尔的这一终极性思路很容易使人们把他与老庄的复远古思想联系起来,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都是一种源于人生的原初体验视野的、纯境域构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诗性的,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