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延伸与验证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9:35 归属于市场论文 本文已影响23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收入差距、各类歧视以及失业解释不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应运而生,并发展出职位竞争理论、激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三个主要学说,以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最为流行。现代劳动力分割理论运用先验分割、聚类分析、转换方程三个主要实证方法,对各国市场经济体进行了分割理论的验证,加深了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我国由于特定的制度性因素呈现典型的纵向分割,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双重二元分割的特征。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双重二元分割

  一、引言

  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因其生理(年龄、性别)、能力(技能水平和专业领域)的差别、地理区隔,以及劳动者作为社会人本身内生的制度属性等原因,劳动要素并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可以进行替代,这也造就了劳动力市场特有的复杂性。相较于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许多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解释存在质疑:该学说并不能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各类歧视以及失业的存在。在现实的工资决定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机制的效率也大打折扣。这促使很多经济学家将劳动力市场研究的重心从市场机制竞争性因素向制度及社会等非竞争性因素转移,进而催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学说

  20世纪60~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向新古典经济学发起了挑战,并在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争论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其中职位竞争理论、激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三大学说发展成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典型代表。

  (一)职位竞争理论

  Thurow(1972)提出了职位竞争理论,该理论基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分歧在于工资收入决定和教育的作用路径。该理论认为雇主在雇佣工人时无法准确判断其能力水平和预测其未来发展情况,劳动者在工作中实际有用的技能要在上岗之后通过“干中学”来获得。工资决定方面,该理论认为雇员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所处的职位,职位可以按等级高低排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是由技术状况决定的。各职位之间的工资不同,这是由技术水平、社会制度、培训费用等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受教育程度高的雇员,预期培训潜力大、成本低,可获得高阶职位,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雇员,只能获得低级的职位,处于劳动力阶梯的末端。职位竞争理论将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纳入到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框架中,考虑了雇主的信息搜寻成本和培训成本,同时强调了教育的信号作用,可以部分解释今天一些劳动力市场的教育过剩和学历通胀现象。但是职位竞争理论的假设是一种极端情况,虽然雇主在寻找合适的雇员时存在搜寻成本,但实际上雇主并非对雇员一无所知。同时该理论将教育的作用退化成信号装置,明显是与现实相违背的,虽然教育投资回报率在不同的经济体中有高低区别,但是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是经过事实反复验证的。

  (二)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Reich(1973)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将劳动力市场分割归因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斗争。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和现在一样处于分化的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型垄断厂商开始出现,同类化的劳工队伍也逐渐壮大,劳资冲突日益激化。垄断厂商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有意从内部分化劳动者群体:一方面在大公司或某一行业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定一系列控制制度和激励措施,对于内部的工人给予较高的工资薪酬,激励工人积极性,降低雇主的监督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人罢工或辞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等级工资深化工人之间的对立和竞争,以削弱工会组织的团结性和统一性,减少罢工带来的困扰。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资本家有意为之的结果,暗示了资本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绝对控制力,强调了工人组织的议价能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晋升、流动的影响,对于处于某种特殊阶段或某种特殊结构的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理论的适用性较为有限。

  (三)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DoeringerandPiore(1971)提出的二元分割理论,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最为广泛接受的学说。该学说依据薪酬机制和升迁途径等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其中一级劳动力市场雇员工资高、劳动环境好、职业有保障,并且有晋升机会,但存在进入壁垒;而二级劳动市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福利保障不稳定,且很少有晋升机会。两个市场之间相对封闭,劳动者难以跨市场流动。该理论继承了Kerr(1954)提出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认为不同层级的劳动力市场在工资决定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级市场可视为一个内部市场,其内部有一套自有的制度规则来指导雇主和雇员的用工选择,工作岗位优先甚至只向内部劳动者开放。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主要取决于内部的组织安排,与外部劳动力的供求状态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类市场主要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二级市场的运行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劳动力市场是一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由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决定,工资由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决定,市场机制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类市场所对应的产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工资水平会向一个固定水平趋近,因此也造成二级市场劳动者“贫困锁定”效应。同时二元分割理论认同了职位竞争理论中关于教育的信号作用的观点,认为在雇员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学历是进入一级市场的敲门砖。此外,分割理论还从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和偏好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分割的原因,并将这种因素看作为内生因素。认为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长期处于二级市场的劳动者工作会养成较差的工作习惯,例如懒散、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等,而这些都是与一级劳动力市场格格不入的,即使劳动者提高教育水平也难以进入一级市场就业。劳动力二元分割理论一方面承认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部分劳动力市场中并未失效,肯定了市场机制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其他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观点,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程度。二元劳动力分割理论并未完全脱离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做了有效的补充说明,显著提高了对劳动力市场现实的解释力,也因此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性学说。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和验证

  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不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育密切相关,且一直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并未形成稳定的形态。一些国内学者将此称为劳动力市场的横向分割,认为这是在较为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才会出现的分割,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制度改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因制度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地理流动、部门流动障碍明显,主要包括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以及产业分割等。国内学者将这类现象称为纵向分割,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逐步放松市场的制度管控的过程特征。中国劳动力市场在初期与西方分割理论所描述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呈现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分割特征,同时由于制度造成的纵向分割仍然存在,并以城乡分割最有影响力,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更为复杂,存在双重“二元性”分割。我国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立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的现实,学者们主要从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两个方向展开研究。横向分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引进和介绍西方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期为中国劳动市场的研究及政策提供借鉴思路。赖德胜(1996)较早的介绍了劳动力分割学派的三种学说的理论内容,葛苏勤(2000)提炼了分割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差异,介绍了劳动分割理论最新发展动态,姚先国、黎煦(2005)对分割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学说内容、学说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与西方分割理论所讨论的市场结构相趋近,并逐步显现出一些分割的特征,横向分割的研究也进入第二阶段。郭丛斌(2004)证实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分割,并指出教育对劳动者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一级劳动力市场上这种作用要大于二级劳动力市场,而工作年限增加对提高收入的作用在两个市场则并无显著差别,同时还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会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弱,分割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纵向分割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引发了学者们的激烈讨论,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力流动性、工资决定和差异、失业分析等,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分割:户籍制度引起的城乡二元分割;所有制不同所引起的“国有-非国有”部门分割,以及开放与垄断带来的产业分割。其中“国有-非国有”部门分割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而产业分割则日益显著。很多经济学家在批评制度性分割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扭曲了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分配效率的同时也承认,作为改革发展中的经济体,制度性分割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必经之路(赖德胜,1996)。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了上文所述的前两种方法,且得到了较为丰富的结论。早期一些学者使用第一类先验分割的方法,考察了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回报率的差异(郭丛斌,2004;龙翠红,2017等)。张展新(2004)利用回归分析证实了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劳动力群体进入收入相对丰厚的垄断产业就业的机会差异。但先验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划分,不能说明劳动力市场归属的内生性,容易因为遗漏变量造成教育回报率估计的偏差。有一些学者运用第二种聚类分析的实证方法,着重考察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态和其变化趋势(晋利珍,2008;张昭时、钱雪亚,2009;孟凡强,2017等)。张昭时、钱雪亚(2009)利用浙江省数据,通过聚类分析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两重“二元性”,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性”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内部—外部劳动力市场二元性的二级部分”逐渐形成。孟凡强等(2017)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别细分出高层部门和底层部门,证实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属性。龚敏刚(2019)在聚类分析验证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上个人回报率的不同。目前国内使用第三类方法研究较少,曲兆鹏(2014)利用转换回归模型方法验证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典型的二元分割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分割程度显著地弱化,观察到的工资差异更多的是由于劳动者的个人特征所决定的。但其所使用的数据只有1995年、2002年两个年份,总体说服力不强。以上研究都着眼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现实,强调已有的理论和实证方法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其结果表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是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相互交织的,在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以及其演变趋势的认识,但对于劳动力何以分割并无法给出科可靠解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争论中不断发展起来,虽然其本身的理论框架并不十分完善,但是该理论为新古典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工资差异、流动性障碍和失业等现象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极大丰富了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同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一些观点也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经济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验证,证明了该学说的重要价值。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市场性因素。但这里的制度性因素主要讨论的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组织形式、合约理论等机制,有别于中国市场纵向分割中的户籍制度、所有制区隔和产业垄断等机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础背景是成熟的市场经济,而中国市场经济正处于改革转轨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还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并未形成稳定的形态。西方劳动力分割理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其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也可以为我国转轨中的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指导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形态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借鉴西方分割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立足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从实际出发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理论,为劳动力市场现状和发展提供解释和建议。

  作者:林君 曾诗蓉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市场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