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工匠精神”一词被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职业认同,能够运用精湛的设计技艺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研究,并在其中体现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精神动力支撑、内在条件培养、创新思辨源泉、思政教育根本、职业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提升。在新时代培养追求卓越、严谨求实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培养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倡“工匠精神”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推崇的文化精神,而追求技艺精湛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更需要发挥“工匠精神”的隐性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合理地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本文从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意义出发,为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为前提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逻辑思路,以求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虽没有明确的定义内涵,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也被中西方不同国家赋予了不同层次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造物的“技”“艺”“道”。传统匠人在生产劳作中的内容、方式、特征形成了“技”。在生产劳作背后形成的专注技艺,追求精湛的品质形成“艺”。而基于“技”创造的融入设计匠人生活经历的作品,成为“道”,它体现了设计匠人独特的思想和灵魂,重于传承。“道”源于“技”,“技”为“道”的基础。“道”传“技”“艺”,传承之“道”对“技”“艺”有根本影响。在造物本身的“技”“艺”“道”之上,传统匠人注重“工匠精神”本身的传承,以师徒制为主要传承教学模式,这种师徒教授式的教学模式为早期的“工匠精神”及技艺传承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聂圣哲教授。随着我国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工匠精神”一词被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其核心内涵不断外延和拓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体现为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职业认同,能够运用精湛的设计技艺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研究,并在其中体现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时代定义应包括以下核心要素:爱国敬业的境界;吃苦耐劳的品质;责任担当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情怀。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本身属于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工业文化表现形式,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经过了历史验证,对各行各业发展及人才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功能。“工匠精神”的养成在历经接受、学习、反应、价值、信奉、普遍化后成为群体潜意识,再凝聚成一种民族性格。[2]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提升艺术设计人才职业技能,更能够发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功能。首先,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及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蕴藏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精神智慧。从这一层面来讲,“工匠精神”包含民族精神中爱岗敬业、勤劳奋斗的精神传统,同时也包含时代精神中创新求索、不断进取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探索过程中,“工匠精神”衍生出的“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珠港澳大桥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最好体现。这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首先体现的职业精神,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融入过程中,应首要考虑“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功能。将“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精神品质在思政教育中进行隐性渗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国工匠的独特精神品质,促进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其次,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体现。其内容中的爱国敬业等内涵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精湛技艺和道德品质在传承和创新中得以体现。“工匠精神”要求匠人追求精湛的技艺,对所从事的职业拥有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这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爱岗敬业是一致的,也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好践行。除此之外,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个人奋斗与不断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将两者合理地进行融合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无论是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还是生活来说都意义重大。因此,高职院校,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要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精神动力,将工匠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院校发展实际,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及学科的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将“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融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条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无数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的努力。“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精湛专业技能作为基础条件,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工匠精神”重在培养专业精湛的职业技能,而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体系方面仍旧模仿高校专业教学设计模式,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与学为主,忽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不强。其次,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以大班制教学为主,忽视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工匠精神”重在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大国工匠,传统工匠人才培养以师徒制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徒制的文化价值和职业精神。但传统师带徒制度过于狭隘,训练规模较小,训练内容仅仅围绕技能内容开展,未能接受全面教育。基于“工匠精神”的师徒制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传承,更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精神传承。在职业教育中,师徒制更多地体现为师徒共同学习钻研的过程,师傅更多地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技术传授隐形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中感受、体验师傅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入现代师徒制小班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身份转变,教师以师傅身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课外活动等环节,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教学内容由理论和实践分离式教学转变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出技能教学分量,将理论教学分解融入到技能操作过程。教师成立个人名师工作室,以教师专长技能为主,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进行深造学习。教师与学生双身份改变促进了教学场景的转变,将实践教学转变为生产一线。
(三)“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源泉
“工匠精神”区别于一般人才的特殊性在于“工匠精神”注重创新功能,这也是促使中国从大国制造向大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涌现出大批艺术大师,如黄泽金、曾梵志、靳尚谊、张晓刚等,他们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具有钻研勤奋的创新精神。基于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而艺术作为一门创造美的技术,其人才培养更需仔细思考和审视,突出培养拔尖优秀人才,为艺术行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注重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借鉴国外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使之匹配“工匠精神”的核心培养内容。其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基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以保持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日常培养过程中,时刻关注国内外艺术发展最新动态,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指导是艺术设计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工匠精神”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培训机会,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容,为教师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注重培养教师的独特设计风格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多向思维。
(四)“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根本
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高校发挥长效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一环。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核,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政教育承担一定的育人职能,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工匠精神”内容中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执着坚韧、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次,“工匠精神”具有显著实践特性,通过工匠教师言传身教、技艺传授,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培养,即职业品格的无形熏陶。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过于老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真正育人效果。因此,加强“工匠精神”教育就是要鼓励社会实践,在具体的社会劳动中培养专业技能,磨练品德意志,进而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动化、具体化,让抽象泛化的理论知识与个体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转为主动学习。同时可以采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发挥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拓宽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五)“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表现出从业人员的价值定位和独特行为表现,体现出工匠在从业过程中特有的创新精神和服务品质,同时也是工匠人才高品质三观的独特展示。工匠在从业过程中通过对自己产品的细心雕琢,对技能的精益求精,从而享受自己产品在劳动中创造和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根本目标是创造所属行业最具特色的卓越产品,表现对其劳动生产成果最直接和最纯粹的尊重。在工匠人才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其对产品和技艺追求完美和孜孜不倦的卓越精神。“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体现主要包括目标、行动和结果。在目标层面的坚持上,“工匠精神”首先要求工匠人才确立长久规划的行为目标,并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目标。在行动层面的技艺追求上,“工匠精神”要求工匠艺人在工作中体现出对技艺的专心致志、认真细致的状态,在具体工作中促进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也是“工匠精神”区别于其他品质的魅力所在。工匠人才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对实施的每一环节都有着独特的精神感知和行为认知,并在工作情境中有着有效的道德实践。正因为如此,“工匠精神”的实践过程也成为其精神品格的形成途径。在结果层面的一丝不苟上,体现出对质量的认真细致,对产品创造的高质量追求。通过对产品的品质追求,反观出工匠人才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认知和道德情感。与其他专业相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性和对“美”的追求,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实践敏锐性。通过“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价值指导,不仅能够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道德修养,使其建立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也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应当侧重职业价值培养,内化“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深化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隐性教育,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自信,从精神层面达到对“工匠精神”的深层次理解。
(六)“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追求的理想信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一线制造人才,更需要具有大国情怀与胸襟的工匠领军人才。“工匠精神”不仅成为大师人才的独特精神特质,更成为大国工匠的崇高理想信念。历史上著名的技艺巧匠不仅有超群的特殊技艺,更有令人佩服的“匠人”精神和品质。古代土木建筑的祖师爷鲁班创造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奚仲能造车,虞驹会作舟等等,他们都体现了创新思维品质和崇高信念。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坚毅执着、精益求精、勇敢担当的理想信念,而这正是艺术设计人才需要的理想信念。这些大国工匠的成功经历及大国品牌的铸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在行动中不断历练而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通过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重视对学生自我理想信念的隐性灌输,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和专业实践、学术交流与创业就业平台,为未来承担国之重任、打造国之重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峰,周琳.“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践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2]杨箴立.对工匠精神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8(15).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姜虹.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
[5]李淑玲,陈功.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人才培养[J].人民论坛,2019(30).
作者:宫科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