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价值呈现与发展路径研究(对民生新闻的思考)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02:52:56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45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42-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之义。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应该是关注民生之本的价值呈现,为此,报道民生、专注民生、解读民生的民生新闻开始在神州大地“崛起”,以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湖南卫视的《都市第一时间》为开端的“星星之火”,到各电视台均开设民生频道的“燎原之势”,表达出全国上下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努力与实践。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民生新闻出现了价值偏差,弱化了民生新闻的内在价值。为此,亟须进行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为民生新闻的优化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民生新闻的价值呈现

  众所周知,民生新闻是以老百姓民生关注为视角的,所报道的也同样是民生题材,凸显了“忧百姓之所忧,解百姓之所虑”的新闻特质,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生新闻具有了其他新闻模式所不具备的价值呈现。

  (一)公共服务性

  民生新闻的“公共服务性”是指其新闻题材和内容的公共服务性质,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落脚点,凸显亲民、为民的民主需求,从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和国家公共政策的传导奠定基础。公共服务性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内在本质,这种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对老百姓心声的反映,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和维护,对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公平正义社会共识的倡导和呼吁。此外,还包括了对党和国家的“民生政策”的传达,为老百姓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提供民生便利,而在传导民生政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社会主义民主,还为老百姓的话语权构建搭起公共舆论平台,以真正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民生平台构建。

  (二)倾向民生性

  民生新闻的倾向民生性主要是基于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以报道民生、专注民生、解读民生为落脚点的。对民生新闻而言,其首要的职责便落在“民生”二字上,而“民生”则内在地要求平民化的价值取向,然平民化不等于“媚俗化”、“娱乐化”,而应该是平民理念和深度剖析的辩证统一。为此,民生新闻的取材不能为了博收视率而落在个案或者偶然事件上,而应该是老百姓生活表层的一般而非特殊呈现,同时要进行细致的挖掘、分析、考证,再把平民生活的全貌完整地展现出来。

  此外,在多元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民生新闻的民生性社会导向极有可能会在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下被僭越进而出现自我放逐的不良后果,为此,必须要进行主旋律的社会引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激励人”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民生新闻之“民生性”的首要特质。

  (三)人文关怀性

  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轨、“上下话语权”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能否为平民阶层甚至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平台和人文关怀渠道成为了民生新闻必须解答的命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之下,人文关怀性理所当然成为了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理念,媒体作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和人类德行的倡导者,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更为重要的是涵养时代的人文精神。为此,民生新闻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必须“隐含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意志追求、价值认同及精神皈依等一系列文化品格,对于人们具有某种专属意义。”[1]要实现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性,必须要把人类文明的终极价值建构于民生新闻中,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准则,把老百姓满不满意作为民生新闻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坚持做到贴近民情、贴近民意、贴近民生的“三贴近”原则,真正体现民生新闻的内在人文价值。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民生新闻的公共服务性、倾向民生性以及人文关怀性理应得到维护和推进,然在多元文化思想激荡、主流核心价值观尚未“站牢”脚跟的大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发展出现了偏差,遭遇了难以预料的发展瓶颈。

  (一)对民本价值的“消融化”,导致民生新闻的意义缺失

  对民生新闻而言,要想获得群众的认可,必须体现其内在的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则必然表现在对民本价值的关注与维护上,为此,在民生新闻制作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把民生新闻的目标定位在对真相的挖掘与意义的考量上。此外,还需要对整个民生事件做全面的、发人深省的报道,并呈现出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及价值拷问。唯有这样,才能彰显民生新闻的大众立场和公共服务性。

  然而,在当前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民本价值正出现被消融的危险,取而代之的是“短、平、快”的事件堆砌,在新闻报道中,追求的不是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和呈现,而是缺乏实际意义的老百姓生活琐碎的“曝光”,即使是一些重要的民生事件,比如冰灾、火灾等现场报道,映入老百姓眼帘的仅是处于事件表层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等的简单报道,然对于事件背后的本质原因却涉及未深,导致民生报道出现了无力感和意义缺失的状况。

  (二)对民生视角的俗套化,导致民生新闻的形式媚俗

  关注民生、关注底层和草根、关注整个社会弱势群体是民生新闻获得老百姓认同并凸显自身新闻优势的重要表现。这种民生视角与以往精英思维完全不同,精英思维强调的是贵族心态,民生视角则倾向于平民气质,力求全面展示老百姓生活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尤其是对草根阶层苦苦挣扎生活状态的尊重。   然而在当前我国多元价值的冲击下,民生新闻开始由此前的民生视角、平民特质转向内容俗套、形式媚俗的境地。主要表现为通过一些媚俗的、俗套的语言和形式来“愚弄”民情和民意。如某一卫视在直播水灾的过程中,出租车意外被城市积水淹没,而记者却冒出了“出租车游泳”的词汇,并以搞笑配音来烘托。不仅弱化了民生新闻本该有的平民视角的价值,还使民生新闻遭遇民意批判。

  三、优化民生新闻发展的路径选择

  针对民生新闻在民本价值和民生视角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的状况,必须进行深入的价值探讨,并提出优化民生新闻发展的路径,以促进民生新闻向正确的轨道发展。

  (一)以人为本,凸显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

  对于民生新闻而言,其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站在“以人为本”这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标准上,要在电视文化传播中有效地弘扬人文精神,必须在电视节目的内容选择中深刻、广泛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意识[2]。然而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为此,必须重新审视民生新闻基本价值标准,将民生新闻的视角真正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以对不同个体的关注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唯有如此,才算是民生新闻人文情怀的真正凸显。在笔者看来,“以人为本”理念呈现得比较好的是央视的《东方时空》,其新闻理念是“生活主体是人,而人的主体是普通人”,在报道中将镜头真正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点点滴滴而又不失其高尚性和深度性,使人们的情感需求、生存境况得到满足和关怀,从而得到人们心理上的认同,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3]。

  (二)民生取向,为和谐社会构建优化环境

  以人为本在民生新闻的报道和宣传中意义非同一般,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民生取向同样不可忽略。对于民生新闻的民生取向而言,其所要做的就是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本质,民生新闻报道固然要展示草根阶层生活的真实一面,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注来引发全社会的深思和探讨,并得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为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平台。如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国民极为关注的大民生问题,针对大城市考生所获得的政策优惠状况,各电视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报道和讨论,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使每一位考生都能获得真正平等、公平的受教育资格。为此,这些大民生新闻的报道,不仅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更为和谐社会构建优化环境。

  (三)深度报道,彰显民生新闻的“求真品格”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对新闻的要求也开始出现转变,由以往的仅关注某个新闻信息转变成对整个新闻事件深层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为此,从民生新闻发展前景考虑,必须跟上国民素质提高的形势,彰显民生新闻的“求真品格”,以真正实现民生新闻“真、善、美”的内在价值。在笔者看来,“求真品格”理念呈现得比较好的是央视的《新闻1+1》,对于每天发生的公共事件或者民生新闻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这种民生新闻的模式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甚至还出现了“白岩松模式”的民生新闻。由此可见,民生新闻的发展与报道过程中深度和求真息息相关。

  总之,民生新闻是新闻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然民生新闻的发展必须展现“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并彰显其内在的民本价值取向,更要对民生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以真正突出民生新闻的优势,才能使民生新闻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关注和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