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断进展,医学各学科之间越来越相互渗透融合,培养符合型人才是21世纪对医学高端人才的基本需求。而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的实验课教学多依附于理论课程,按理论课或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同一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均强调各自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相互之间常发生课程内容和方法在低层次上的重复,既不利于学科交叉,也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为贯彻执行教育部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举措,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制定了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加快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的步伐。目的在于加强学科融合,实现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重复性和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及实验教学中心建
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我校启动了第二轮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相关学科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的互相融合,全面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质量。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五年来,中心按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在各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建设成了理念先进、设备一流、管理有序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独立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确定了以培养具有“高尚医德、扎实基础、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医学实验教学理念。
2.2创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教育部本科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根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打破传统的课程和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临床问题或生命科学问题为导向,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功能到形态”、“从基础到临床”、“从经典到现代”、“从教学到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新的一维设计,创建了由四大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五门主干课程——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医学机能学实验课、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所组成的整合化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各门实验课都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种实验类型,使各类实验课程成为既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又具有实验课自身特点的独立性课程,见图1。新增或调整实验不少于全部实验的60%,综合性实验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40%,设计性实验由原来的4%增加到8%-10%。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与理论课程相呼应,各门课程均有各自的教学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形成整体。为了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实验教学中心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每门实验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层次的学时数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有一定差异,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3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新模式实验教学中心紧密依托我校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学科、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家知名附属医院的优越临床教学资源,采用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多种补充形式,形成基础与临床相互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课程体系建立之后,实验中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实验技术和现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整合,通过优化重组和研究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医学道德修养,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将启发式、PBL式、交互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人实验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数字网络技术、虚拟技术、显微互动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各实验室还实施了多元化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全面的评价。
2.5出版配套实验教材为配合新设置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中心编写出版了《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和《医学生物学实验教程》五部特色实验教材。新编系列教材引入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内部出版了英文实验教材《LaboratoryManualofMedicalBiology》'《LaboratoryofAbnormalHumanMorphology》、《FunctionologyLabManual》和双语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2.6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文件,制定了倾斜性的实验教学岗位聘用政策,为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这一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除了专职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同时也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热心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积极承担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发表高水平的教学改革论文,努力为今后竞聘上岗创造条件。这些政策切实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能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发奋、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保障了实验教学中心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心注重实验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工作,组织实验教学教师和教辅进行了显微互动、生物医学安全等多种培训,并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内涵建设。
3.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果及辐射作用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已初步建成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科学、实验设施完善、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教学研究、实验教材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中心年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十余次,今年10月还将承办“第三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医学组第五次会议”。
实验教学中心所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作为学校《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创建整合化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新体系、新模式》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获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课题52项,发表教学论文124篇;配套出版了实验教学系列教材9部,其中《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和《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医学生物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和《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三部教材分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六届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获批2010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课程。申请获批蛙心刺激电极、尿滴计数器、家兔手术台实用新型专利3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10月,12(S2)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对实验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新实验课程总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6.75%,对新教材总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5%。学生对五门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优良率平均达98%以上。近三年,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34篇,内部出版论文集四册。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获市级各项奖项60项,其他各种奖项52次。在首届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项目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与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相得益彰的基础医学院在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各项建设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果,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还有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精品课程6门、市级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精品教材5部。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在学校教育发展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瞄准医学教育前沿,加快前进步伐,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迈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