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成年人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肥胖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的成年常住人口1791人,进行体格测量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并用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在20-90岁之间,男性平均腰围、臀围、腰臀比、BMI指数均大于女性。调查对象中BMI指数总体正常比例为44.4%,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比例大于50%。男性BMI指数超重和肥胖比例,向心性肥胖率高于女性,但腹部肥胖率低于女性。全身性肥胖、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在人群中分布存在差异,且向心性肥胖率、腹部肥胖率高于全身性肥胖率。结论 调查发现上海市虹口区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大幅增加,应当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腰臀比作为判定腹部肥胖的工具,适宜的切点标准有待统一和确立。
【关键词】成年人、肥胖、BMI、腰围、腰臀比
大量研究证实,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肥胖者寿命明显缩短,即使是轻度肥胖也伴随有死亡率的明显上升,其次,肥胖者发生多种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如肥胖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非胰岛素依赖型
作者简介:杨吉星(1983-),女,汉族,医师,硕士,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址:上海市长阳路197号,邮编200082。
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第三,肥胖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超重和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已为医学界公认[4-6]。为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成年人随年龄增长及不同性别间肥胖的流行现状,上海市虹口区于2009年3月至12月期间开展本次调查,为相关研究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中国项目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以行政区为基本抽样单位,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首先在虹口区的8个街道中随机抽取4个街道,然后在每个街道中随机抽取2个居委(合计8个居委),最后在每个居委抽取140户家庭,选择家庭中的所有50岁及以上的家庭成员,并随机抽取28户家庭,在每户家庭中抽取1名18-49岁成年人(采用kish选择法)作为调查对象。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进行体格测量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剔除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实际调查人数为1791人。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已达到流行的程度。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同时又促进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部分癌症以及骨关节炎等,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诸多研究调查显示,我国肥胖患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002-2004年中国居民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本次调查上海市虹口区中成年人标准化后超重率为37.1%,较全国水平上升62.7%;肥胖率为9.8%,较全国水平上升38.0%,也高于2005年广州市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7],已经接近1999年WHO统计的发达国家20.4%肥胖率的水平,而且还有约为3倍于肥胖人数的超重人群,意味着肥胖发生率的潜在上升危险仍然很大,形势相当不容乐观。
肥胖症的评估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BMI指数,常被用来作为全身性肥胖程度的衡量指标,其可以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BMI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向心性肥胖反映内脏脂肪的堆积,它与胰岛素抵抗更加密切相关,在与肥胖相关的各种疾病的发生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些人甚至提出用腰围指标的腹型肥胖代替BMI指数[8]。
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在BMI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9]。
亚洲人与欧洲人比较,在较低水平的BMI即有较高的腰臀比,而我国人群特别是南方人,虽然高BMI者的数量不多,但实际上仍存在脂肪堆积和脂肪分布异常;另外,对于女性而言,身体中多余的脂肪通常储存在臀部和大腿[8]。本次调查中也发现BMI指数分布与用腰围和腰臀比判定的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的分布存在差异,向心性肥胖率和腹部肥胖率高于全身性肥胖率。目前WHO给出了白种人WHR为判定标准的腹部肥胖的临界值(男性WHR≥1.0、女性WHR≥0.85[10]),而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临界值标准(穆华:男性WHR≥0.9、女性WHR≥0.85[11],高向华:男性WHR≥0.9、女性WHR≥0.8[12], 付鹏钰: 男性WHR≥0.86、女性WHR≥0.82[13],翁建平:男性WHR≥1.0、女性WHR≥0.85[14]),给相关的研究的可比性带来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 Durazo-Arvizu R, Cooper RS, Luke A, et a1. Relative weight and mortality in U.S blacks and whites: findings from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population samples[J]. Ann Epidemiol, 1997, 7(6): 383-395.
[2]AIlison DB, Faitll MS, Heo M, et al. HypotIlesis concerning the U-shaped rel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mortality[J]. Am J Epidemiol, 1997, 146(4): 339-349.
[3]Yuan JM, ROSS RK, Gao YT, et a1. 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 a cohort of middle-aged men in Shanghai, China[J].Int J Epidemiol, 1998, 27(5): 824-832.
[4]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5(5):349-350.
[5]Bovens AM, Van Bank MA, Vrencken JG, et a1.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selected risk factors for CHD in active men and women[J].Med Sci Sports Exerc, 1993, 25(5): 572-576
[6]王晓婷. 肥胖症的危害[J]. 现代养生, 2006, 3: 64-66.
[7]赵广才, 何卫龙, 周同, 等. 广州市成年2056人体质量指数水平与身体机能素质的相关性调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J], 2008, 12(15): 2942-2946.
[1][2]下一页
[8]Seidell JC.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and diabetes-a worldwide epidemic[J].Br Nutr, 2000, 83(Suppl 1): S5-S8.[9]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l): 5-10.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prevention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WHO/NUT/NCD/98.1 WHO: Geneva, 1998.
[11]付鹏钰. 中国成人肥胖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适宜腰臀比切点的探讨. 2007年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2]穆华. 腹型肥胖与动态血压的关系研究. 2007年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13]高向民, 刘小清,邓惠鸿,等.自然人群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与血压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 , 8 (6): 388-391.
[14]翁建平, 廖志红, 胡国亮, 等. 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 18 (3): 173-176.
上一页[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