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群莲,蒋晓琴,孙银芳
【关键词】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护理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日趋广泛,它是抢救呼吸衰竭的一种应急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内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本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28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人工气道患者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3~80岁;呼吸衰竭21例,脑出血4例,心肌梗死3例;气管切开19例,气管插管9例。留管时间2~33天。
2 讨论
2.1 气道湿化
2.1.1 呼吸机电热恒温湿化装置
利用将水加温到一定温度后产生蒸汽的原理,使吸入的气体被加温,利用水蒸气的作用达到呼吸道湿化的目的。通常水温50℃ ~ 70 ℃ ,吸入气体的温度在32℃ ~ 35 ℃ 为宜。加温后气体在呼吸机管道中产生凝结水,要经常清除,应注意随时添加湿化装置内的蒸馏水,以免烧干影响湿化效果。
2.1.2 气道内滴注湿化液
通常用生理盐水50m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配置好后将50 ml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和一次性头皮针并排气,将其安装于微量注射泵上,调节泵入速度,以2 ml/h开始,根据患者病情调节速度,不超过10ml/h。将一次性头皮针扎入呼吸机延长管的橡皮帽,并用胶布固定,湿化液沿延长管进入气道。
2.2 吸痰护理
2.2.1 吸痰时机选择
选择吸痰时机不当,不但痰液不能吸出,而且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使分泌物增加。应在听诊患者气道或胸部有痰鸣音、气道压力上升、呼吸机高压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进行。
2.2.2 吸痰方法
应先将吸痰管末端反折,待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后再放开反折处,然后缓慢转动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5s。若1次痰液不能吸净者应先给予吸氧,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进行吸痰。餐中、餐后30min 内避免吸痰,以防止剧烈咳嗽致胃内容物反流继发吸入性肺炎。预防吸痰时缺氧,吸氧在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流量吸氧3~5min,可防止因吸痰而发生的低氧血症。
2.2.3 保护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选择低压高容型气囊的气管套管,减轻对气管血管壁的压迫,一般每隔3~4h将气囊放气1次,每次15min后再注入4~6ml气体。放气囊前应先清除导管内、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以防止黏液吸入气管内。气囊充气压力不可太大,可采用小漏气技术使气管所承受的压力最小。气囊漏气与气囊充气量不足、气囊破裂,致使插管导管气囊漏出声门外,可通过听诊颈部存在吸气相气流杂音确定。漏气时可出现呼吸机持续低压报警,气囊引导管上的小球瘪塌,患者可发音,呼吸频率加快或出现人机协调不良等。翻身、叩背,沿支气管走向“呈树枝状”向肺门处叩拍,每次1~5min,每次吸痰不超过15s,动作轻柔快速,压力不可过大,不可频繁抽吸,采用可调吸痰管,以免损伤黏膜[1]。
2.3 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病情交流,在工作中善于观察病情,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护理等,可以减少人工气道患者的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对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3 总结
通过对28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确保人工气道的畅通,无一例由于护理不当造成痰痂形成,为治疗和抢救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为早日拔管创造条件,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与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9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