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的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是临床医学生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规律的先修课和必修课。目前,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独立的学科。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各门类学科的深入及重叠,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药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整合课程已经成为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代表,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实现了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生理与病理、机制与应用等多角度的综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知识构建的全面性和融通性,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3级医学英语专业52名学生、2014级药学专业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课程融合方法 结合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尚未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为了不干扰和影响教学秩序与教学效果,在医学相关专业进行“运动系统”基础医学课程融合的试行教学。教学大纲涵盖“运动系统”所涉及的解剖学内容(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大体形态、位置和功能),组织胚胎学内容(骨骼肌组织的微观结构、骨与软骨等结缔组织的微观结构),生理学内容(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肌丝滑行学说、影响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因素和外部表现),生物化学内容(骨的钙磷代谢)。教学内容以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进行整合,融合重叠内容,优化非交叉内容。教学进度按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进行,共计5学时理论课。
1.3教学资料与师资培训 选取各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基础医学课程教改小组。制定“运动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要点的融合方案,增减教学内容,形成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功能模块;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进度和流程。学生教材选定《基础医学概论》(樊小力主编,科学出版社)。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提供课堂幻灯片文稿、推荐参考书和部分试题库。
教改小组选取1名授课教师,参加各相关学科听课、备课和教学活动。正式授课前,小组内部完成说课和试讲的考核。
1.4教学效果和满意度评价 建立“运动系统”试题库,题目类型以选择题和配伍题为主,题目设置以多学科内容综合考核为宗旨。学生考核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
通过问卷调査,从课程设置、学习效果、学习效率、能力提高和学习兴趣五个维度,评价和分析学生对“运动系统”课程整合体系的教学满意度。
2结果
2.1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当次课堂使用试题库对“运动系统”内容进行考核。100%的参试学生考核成绩达到合格要求(70分以上)。其中,约82%的学生获得90-100分的良好成绩。这些结果提示,“运动系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课程设置和内容整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2教学满意度评价 发出调査问卷101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表1)。从课程设置、学习效果、学习效率、能力提高和学习兴趣五个维度,评价学生对运动系统“课程整合体系的教学满意度。”运动系统“课程整合体系的教学满意度。90%以上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多数学生(90%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认可,认为符合学习规律。85%左右的学生认为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建立知识结构树,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认知“运动系统”,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运动系统”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学习,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讨论
3.1“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优势
3.1.1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科”分类的医学课程模式造成知识“割裂”,不利于医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可以将人体的各系统和各器官从形态到机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外环境到遗传、从生理到病理等多角度整合,打破了医学教育的“学科”壁垒,补充了“学科”盲区,增加了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使生命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3.1.2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存在内容的重复。例如:“运动系统”中,有关骨骼肌肌节、粗细肌丝、肌浆网等概念在组织学和生理学大量重复,并且部分内容描述顺序不一致,这极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使得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立造成混乱。“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将规避这种弊端,对某一系统和某一器官的知识点从各方面归纳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缩短医学生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年限。
3.1.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极大提高了各系统医学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全面性和融通性,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系统或某一器官的知识结构树。在相对完备的知识背景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乃至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进一步整合,有助于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医学生基础和临床课程相结合的能力、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现代医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素质全面、接受知识能力优良和具有创新性的医药人才,“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教育体系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目标和理念。
3.2“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3.2.1师资数量不足,培训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师队伍还是以“学科”门类进行划分。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进展有很好的知识结构,但对本学科以外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对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还很贫乏,缺少系统和大规模的宣传和教育。这成为全面开展“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教育体系的主要瓶颈。
3.2.2大规模招生,课程整合教学资源不足 近几年,高等医药院校的招生规模增长迅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发达地区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每年各院校招收临床专业学生50—200名左右,故他们开展“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教育体系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很充足。我国由于国情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一直处于学生多、而教学资源不足的状态,这也是“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3.3“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课程整合的应用展望
结合目前我校基础医学院在医学课程整改的开展情况,本项目初步在医学相关专业试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今后,我们会逐步扩展课程整合的广度,并逐步向临床过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香港等教育发达地区,“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巳取得良好的普及和教学效果;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整合模式。目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开始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开始逐步探索“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合理、全面地将基础医学教育课程整合、如何与临床课程进一步整合、如何适应大规模招生院校的教学要求等问题,都是此项课程体系改革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和挑战。总之,“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是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培养出“知识扎实、能力强、有创新性”的全面型医药人才而服务。
作者:关晓伟、李敏、毛志远/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南京 210029;谢桂琴/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