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内涵、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做到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关键词:网络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他们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校园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而重要抓手就是建设网络文化,开设网上学习先进,展示自我,传承文明,浸润人生。这就引发了笔者对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机结合的思考。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要正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髓
传统文化是适应于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源于《周易》,以儒、道为主体,是一种包容宽大的文化。一个“和”字贯穿始终,也是其中的精髓。“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二、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的一种新方式。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以人对其自身——大脑的开发,谋求智力的突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网络文化具有平等参与、多元竞争、开放和个性化等特征。
三、 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无论网络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达到两者共融。
一)网络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
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和交融的产物。传统文化为它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一方面,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榕树下”从封面设计、编排方式到稿件的内容,无处不流露着国人传统中的含蓄和恬淡,而像搜狐这样的知名网站,大多辟有文学论坛或读书频道,不时刊出诗词歌赋、历史图片、,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爱好者谈古论今、传统文化形式成为网络的一道独特风景,满足着人们的爱好、兴趣。
传统文化规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网络虚拟交往,主要是通过论坛、MSN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而这些规则内容则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规范人们尊重他人、不歧视、共建和谐友好社区环境,体现了“仁”“和”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的理念。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弥补了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由于网络跨疆界、共享、个性化等传播,也不乏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危机。一些人为发泄某种不满情绪,利用网络作掩护,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同时,也暴露了主体意识过分强化,社会道德感减退的问题。如近期“天涯论坛”出现的围绕“女子写博客引发道德事件”所形成的一边倒舆论声讨,其中论述虽不无道理,但不少也夹杂着谩骂和攻击,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面对诸种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中,如何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为本”,这种文化内涵所滋养的道德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形成,从崇德尚义的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得给养,是网络文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创新
传统的东西总是在不断扬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和创新。
第一,网络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我国传统文化思维强调圣人之制,祖宗之法,形成人们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而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诉求平等,个体突破了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清规戒律束缚,在网络中的思想和行为,甚至现实中的“另类”举动都能够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认可和支持。传统文化表现包容在其中,消除了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经济收入、文化阶层等方面的落差。当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角逐时,主体便获得了更大的活力、空间和自由度。
第二,网络文化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大陆型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赋予了它保守而封闭的特色,而网络文化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动态领域。网络文化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消除了文化中心和壁垒、实现开放性的要求,促使传统文化克服自身不足,并以创新为动力获得自我增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使得文化价值得以提升。
第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传播科技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不断阐释着传播科技,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偏爱伦理政治,忽视科技因素的否定。媒介即信息,网络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新方式。网络技术更赋予传统文化以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明确和围绕文化建设的目标要 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把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的任务纳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中,积极建设和巩固先进文化阵地,努力营造社会文化发展的健康语境。
打造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引领网络精神文明,这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精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将其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彰显、光大。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利用网络这一工具,进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另外,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转变大学生的观念,做成熟理性的网民,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把握文化动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等多种手段,规范文化秩序,为传统文化发展和网络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将网络文化的科学性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感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以交融的、动态的眼光,来审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这必将促进高职院校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李钢、王旭辉著,网络文化,人们邮电出版社,2005
孟威,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