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职教体系项目为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一直受到不少学校的关注。本文对现代职教体系下专业课程衔接的再思考,分析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专业课程衔接设置的主要路径,并就解决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衔接
2012年2月起,江苏省公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范围包含3+2、3+3、3+4、5+2分段培养,逐步创建现代职教体系框架。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习者由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流动。我们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从2012年起先后探索“5+2”“3+4”“3+3”等分段培养,八年来给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给地方企业培养了一批批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尤其是专业课程衔接方面急需不断完善。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衔接课课程标准制定各行其是,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
分段培养,不同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要符合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体现层次清楚、知识循序递进的原则。当前,各阶段课程标准除少数课程有校际间的参考说明性文件,大多数主要还是由学校自主制订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沟通不足,导致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全局性和连贯性。
(二)专业衔接课程内容“重复”“脱节”,缺乏适用性和针对性
分段培养,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应是链接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学生知识和技能,但当前专业课程衔接主要是采用简单叠加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择上,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专业课教材选择与普通中专、大专、本科教材选用方式是相同的,没有考虑前后续学习的问题,导致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编排顺序不科学,不好区分层级和梯度,难以实现由低到高的知识过渡。课程内容的重复学习,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专业衔接课程评价方式较单一,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课程评价是推动课程衔接合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不少学校对课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并且是重静态检查、轻动态评价,更缺乏对课程的长期动态跟踪评价。对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普遍缺乏。此外,作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现代职教体系项目,课程评价方式存在单一性,主体主要是学校,缺乏企业、学生的多方参与,评价方式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督导和应试考试成绩。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衔接设置的主要路径
分段培养,不同阶段课程设置要有区分度,中职阶段以基础性为主,高职本科阶段以应用性和研究性为主。当前我校国际商务专业“3+4”中本衔接项目,衔接课程设置的主要路径有:
(一)以下延式路径形成衔接课程体系
以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基准,把其中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下移到中职,形成衔接的课程体系。也就是以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再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最终达到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比如中职国贸的第一门基础课为国际贸易基础,本科阶段第三学期为国际贸易理论,两者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划分,中职阶段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贸易的发展历史,常见的贸易措施等,为后面学习进出口贸易实务打基础。而本科阶段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介绍贸易的政策原理、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问题的能力等。
(二)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展开课程逻辑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展开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序。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划分人才培养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也就是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编排的。比如文化中的中职数学与本科的高等数学、中职的市场营销和本科的国际市场营销、中职的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实务和本科的跨境电商,这些都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设置不同阶段的递进式课程。
(三)以各段课程的相对完整性处理课程分段
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取向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制约的原因,分段培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到本科阶段学习。所以,课程衔接我们考虑要兼顾中职和应用型本科课程各自的相对完整性。具体体现在:文化基础课程各自应该是完整的,能达到各自教育层次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应具有完整性,能满足学生直接就业的需要。比如外贸单证缮制和外贸跟单员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在中职阶段学生已基本学习完毕,不会影响这两个岗位学生的就业。
解决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分段培养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分段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必要因素。国际商务专业“3+4”中本衔接项目,通过展开市场调研,走访企业和毕业生,了解行业企业对商贸群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参加国际贸易协会、无锡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各类讲座和培训活动,了解行业一线资讯和变化趋势。从调研结果来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来讲,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达到相应工种中级技能等级标准,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达到相应工种高级工及技师技能等级标准。合理定位,实现培养目标的衔接。根据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应与其认知能力相匹配。本科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阶段的延展,中职阶段教育是为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和高职阶段学习或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只有按照这种递进关系定位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提升分段培养的效果。
(二)协同开发不同阶段教学资源
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打破传统不同阶段教育之间的屏障,减少教育资源的消耗,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开发系统性、递进式、衔接化的课程内容及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开发上,可按照项目化的体例编写,对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项目为逻辑纽带重组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有效衔接。可充分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联合开发以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网络化衔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明确线上任务点学习及考核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此外,不同层次学校师资可以合作沟通机制,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相互探讨,按照中职生、高职生和本科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接受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共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三)建立多元化的衔接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衔接体系进行评价,对课程标准进行审定,对教学内容进行核查。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行业标准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形成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分段培养衔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通过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专业人才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分段培养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对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类型多样化、考核标准严格化、考核方法多元化等进行规范设计。本科院校、中职校、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还可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推进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引入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第三方督导。
(四)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教体系项目不仅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解决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更是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通过跟踪调研发现,分段培养的学生相比普高生对本专业有较高的认可度,在各类活动的参与上积极性较高,但是在自主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上要弱于普高学生。数字化时代,学生的这些能力尤为突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分段培养高效衔接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各个阶段师资在教育理念、教学心理、教学知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培养。此外,可以开展中职、高职、本科教师团队研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加强与企业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的“双导师制”,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职教体系下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55-58.
[2]江颖.基于课程衔接的本科职业教育公共英语教材编写与出版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7):51-57.
[3]宗成倩.基于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1):80-81+84.
作者:刘志娟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