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按照“政府规划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思路建设与运作。国家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建设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农家书屋”建设,缓解“知沟”的开始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洛提出的“知沟”理论指出,信息传播带来人们知识量的普遍增加,但由于接受习惯、能力各异,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知识增加量并不一致,最终两者间形成“知沟”。随着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鸿沟也越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政府有责任缓解“知沟”,以防止社会分化。信息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知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也是“信息沟”。
“知沟”的客观存在。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信息沟――知沟”的存在以及扩大也是一个事实。
一方面,农民媒介接触方式极为单一。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传播的数量及速度都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递增,而农村的信息传播技术及手段都较为落后,大众传播环境较为恶劣,信息的传播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将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对知识、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上,农民弱于其他阶层。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而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新沟”又已出现。
“知沟”形成的原因。农村教育的落后和农民素质的普遍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许多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本身对自我教育和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和习惯。二是近几年来,教育的费用年年呈上升趋势,增幅远远超过了农民收入增加的水平,许多农村家庭勉强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不可能再购书订报;而且书价高,农民对动辄数十元、上百元的书款只能望而却步。三是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书籍太少,内容不够浅显易懂,农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很少购书、看书。四是基层的图书馆大多建在县里或是乡镇,农民想要到图书馆看书得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建设“农家书屋”缓解“知沟”必要而可行。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信息获得的平台,这也说明“知沟”现象已为人们所重视,缓解“知沟”的努力已在进行,而建设“农家书屋”正是缓解“知沟”的开始。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未来农村大众传媒的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改善,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强,对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农家书屋”的建设将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在建设“农家书屋”的过程中,如果抓住网络信息传播,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上网,农民也将因为获得一个在新媒体上的起跑线而缩小与城里人的“信息鸿沟”。在一些地方,农民报名参加“网络大学”的热情让人们看到,对于外面的世界,农民很希望自己能融入其中。
传播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都使得“农家书屋”将成为缓解“知沟”的一个契机。因此,缓解“知沟”,对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重大。
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关于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学说。在这个理论假设中,媒介无法强求受众接受自己所传递的信息,信息不是强行加给受众的,而是由受众自己选择、自行处理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级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看做是以一个多层次的组织系统。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形成和实现,人的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扩展为七个层级,加上了“求知”与“求美”的需求。“农家书屋”的建设就是在新时期对农民需求的关注,在意识到“知沟”的存在之后,努力满足农民的需求。缓解“知沟”的有效措施。
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使用形态分析。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农民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显得尤为迫切。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与农民的愿望与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要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首先就要弄清楚农民到底有哪些需求,或者说要先研究农民可利用“农家书屋”来满足他们的哪些需要。农民对“农家书屋”的利用形态主要有:
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农民可以在“农家书屋”读书看报,了解外界环境变迁的信息,以促进对客观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村生产力。
日常生活的工具――农民通过对一些专业科技、医疗等书籍、报刊的学习,增加了科学知识,以作为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参考。
休憩的手段――从读书、看报中获得安静、解除疲劳以休息。
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熟识并掌握从报刊上读来的新闻或新知识以及谈论读书内容,可以获得他人的称赞或尊敬。
社交的手段――通过读书看报来转移日常生活的烦恼,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话题,活跃社交生活。
建设“农家书屋”,要激发和引导农民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是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需要受众能对自己的心理需求有所了解。建设“农家书屋”,也是要农民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农家书屋”平台满足其对科技、文化等知识的需求。然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着农民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利用新技术的能力不高的情况。因而大部分农民并不能对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客观的报告,也就谈不上能有效利用“农家书屋”满足自己的需要了。无疑,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社会信息的变化及时感知并作出反应的“信息力”,促进和加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素质的热情和意识刻不容缓。
因而,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育新农民,在建设“农家书屋”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更要加大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力度,改变农民对信息、知识的既往观念与态度。激发和引导农民对自身需求的认知。要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
只有当农民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需求与需要之后,“农家书屋”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农民也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与需要。
“农家书屋”与“自助餐厅”。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曾经用一个形象而准确的比喻来概括“使用与满足学说”,即“自助餐厅”。这个比喻是说,受众参与传播就像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像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信息进行取舍。
要使“农家书屋”像“自助餐厅”一样,能向农民提供他们渴求的信息,就要求“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因此,“书屋”如果提供空洞无物、艰涩难懂的书籍,那它将成为披满灰尘的摆设;如果选址不当,那它将无人问津;如果管理落后,那它将难以为继。因此,“农家书屋”的建设要与农民的信息接受习惯与信息接受需要相一致,即“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要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要考虑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注重选择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图书。要把握图书质量,注重选择时代感强、指导性强、印刷质量高、图文并茂的优质图书。
“九字方针”的使用与满足。在建设“农家书屋”的过程中,政府推出了“九字方针”,即: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可以说是对“使用与满足”学说的政策解读。“看得懂”,就是强调读物的通俗性。“用得上”,就是要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买得起”,就是要考虑农民的购买力。
“九字方针”从政策上阐明了“农家书屋”的传播效果。从农民的需求与需要出发,着眼于满足农民对信息、对新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对和谐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追求,这样才使得“农家书屋”有了坚实的立基之地。
建设“农家书屋”,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其内生的改革意愿和外部的改革推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从而提高“农家书屋”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心中的精神食粮,让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种田、养殖,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生活,真正达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者:刘前红,本文来自《农家顾问》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