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体育文化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教育中体育文化内容单调重复、综合汉语教学中体育元素在大部分教材中缺失、以及“中文+体育”专业学历教育趋势下体育汉语教材的陈旧与欠缺,提出应从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精神、专业体育科学等多个层面进行中国体育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构建。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科学
传统体育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健身民俗,与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宗教、民间文学等交织在一起,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族体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以及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赓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文化推广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之一,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有汉字大纲、词汇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唯独没有文化大纲。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文化大纲的研制、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动态势的重构,已是当务之急”。同时,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体育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更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国文化教育中的体育文化
笔者考察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几种中国文化教材,包括《中国文化欣赏读本》《中国文化常识》《中国的故事(艺术篇)》《感知中国——中国文化百题》等,只发现《中国文化欣赏读本》中列有专门的“民间运动”一章,介绍了毽子、风筝、武术和秧歌这四种传统体育项目,其他教材涉及的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内容都编排在艺术或民俗类别之下,如《中国文化常识》在“中国工艺美术”一章介绍了“风筝”,在“中国民俗”一章介绍了“舞狮”;《感知中国——中国文化百题》第1辑中没有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第2辑、第3辑、第4辑中的“中国文明与艺术”一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功夫、太极拳、杂技、气功”等内容。可见,这些文化类教材中体育文化的内容是相对缺失的,已有的一些与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的编排,其重点也并非都在这些文化的体育特质上。例如,将“风筝”编排在“中国工艺美术”一章介绍,其重点在于“风筝”的艺术性,而非运动性;将“舞狮”编排在“民俗”一章介绍,也值得商榷。瑞士的霍夫曼-克莱耶(Hoffmann-Krayer)在《民俗学文献目录》中把民俗分为18类:乡村、建筑物(房屋、礼拜堂及其他)用具、象征物(如福禄寿象征及其他)、技艺与一般艺术(如染织、雕刻等)、人民心理现象、惯习及其原物(如首饰等)、饮料及食物、惯性(如仪式过程、会社、游戏等)、民族法律、信仰(神话、崇拜等)、家庭医药、民间诗歌(如民歌、叙事诗等)、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笑话、传说等)、民间戏剧、历法历书、民间语言(如谜语、谚语、俗语等)、名号(如地名、人名、神名、动植物名等)。根据这一分类,“舞狮”可以归入“惯性”一类,即一种在节庆时的仪式,“舞狮”盛行于唐代,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因此在民俗一章介绍“舞狮”,重点在于这项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并非其中的体育文化精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在文化类教材中出现。2015年,经韩国、菲律宾、柬埔、越南四国共同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拔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属于全世界各国人民,但是“拔河”无疑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群众基础,这项体育项目被邻国抢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反映出我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忽视,在介绍中国文化的汉语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过这项运动,反而是“气功”这类具有争议性,曾风靡一时,但如今并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体育形式被专门介绍。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名录里却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踪影。
二、综合汉语教学中的体育元素
汉语国际教育的主题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是否能在二语教学中适量融入目的语的文化特征,也是二语教学的主要课题。为了掌握目前汉语国际教学中体育文化的融合度,笔者选取了北京语言大学《发展汉语》、北京大学《博雅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汉语》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这四种被广泛使用的汉语教材,考察其中的体育元素及分布情况。由于这四类教材均属于系列教材,有综合课教材,也有分课型的言语技能课教材,综合课教材的主旨和等级划分比较统一,而技能课教材的种类和教学目标各有不同,因此,笔者的考察只针对四类教材初、中、高三个等级的综合课教材展开,其中《博雅汉语》还有准中级教材,但因为其他三类教材都只分初、中、高三级,因此不对《博雅汉语》准中级教材进行平行对比。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各类教材不同级别的名称不同,比如《体验汉语》的初级教程叫作“基础教程”,在调查表格中统一称为“初级”。在考察时将各本教材中出现的体育文化内容进行归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考察可以看出,第一,四类教材中包含的体育文化内容都非常少。其中《体验汉语》有4课的内容与体育有关,《博雅汉语》有3课,《汉语教程》有2课,而《发展汉语》仅有1课涉及体育内容,如果按照《发展汉语》一册15课左右的课文数量,从初级到高级6册大概有90篇课文,体育内容的比重仅为1∶90。在考察中还发现,有的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增加体育内容,反而删减了部分内容,比如2006年版《体验汉语》初级教程2中本来有一课是《你喜欢什么运动》,但是在2020年的修订版中已删减该内容。教材中对体育文化的忽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体育休闲文化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会现实不符,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竞技事业在国际范围内蒸蒸日上的局面不符。第二,教材中的体育文化内容在各等级分布不均。《博雅汉语》初级上下两册及中级上册有体育文化内容,但中级下册、高级上下册没有相关内容;《体验汉语》中高级都有健身等内容,但初级没有;《汉语教程》中级下到高级阶段也没有相关内容。这就导致学习者在进行与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的语言学习时,不能从初级到高级全面系统地掌握。第三,教材中的体育文化内容重复单调。对比四类教材,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的健身运动都有所关注,但多有重复,如《博雅汉语》在初中级两次涉及健身内容,《体验汉语》有三次都选择了健身或瘦身内容;在运动方式上,《发展汉语》《博雅汉语》《汉语教程》均选择了登山这种方式,这样的重复导致汉语教材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体育文化内容涉及面十分狭窄,没有展现出中国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的运动休闲方式。《博雅汉语》中级教程的编写说明指出:“全书的选文视角独特,由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出发,围绕人情、人生、环境、社会、文化等话题展开,视野开阔,见解深刻,内容涉及中国古今的不同,也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非常好的出发点,而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变迁,更能体现出国家政治经济水平的发展,中西方体育精神的异同,也是反映文化差异的切入点,遗憾的是这些内容不但没有在《博雅汉语》综合教材中得到很好体现,在其他几类教材中也同样缺失。
三、体育专业汉语教材分析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从最初的语言培训到中文专业学历教育,再到目前“中文+X”学历教育,经历了理念的更新。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指出:“掌握语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掌握语言的目的是要运用语言来获取信息、知识、技能等。”“中文+X”的理念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根据不同国度、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加的内容。X可分为职业内容和专业内容两类,发展“职业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中文从事各种职业的能力;设置“专业中文”,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中文掌握各科知识,具有从事相关科研、教育及从业的专业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与医学、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人文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均卓有成效,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出许多专业人才,这些国际学生毕业后在本国医疗、建筑、信息、商务、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与体育专业的融合也已经开展,目前国内体育类高校接收国际学生,或者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的体育专业学历生培养。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院、南京体院、武汉体院等,具备培养本硕博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招生资质。各院校学历生培养的教学语言都以汉语为主,个别学校在本科学历培养的前两年会辅助以英语教学,之后均为汉语培养,这就形成了从学汉语到用汉语学的转变。二是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采取“1+3”“2+2”“3+1”及本硕连读等方式,让两国高校学生相继在本国高校及国外合作高校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开展师资互派研修、学生学历教育认证、科研合作、运动技能课程培训等合作。三是国内外高校合作交流。开展融合了汉语学习、文化推广、体育交流等多种元素的国际交流,如国内高校“走出去”,以讲座、文艺演出、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国外介绍中国体育文化;国外高校“走进来”,以夏冬令营、嘉年华、文化考察、比赛交流等形式,让国际体育专业学生在短期内沉浸式体验汉语教育。2019年9月,西安体育学院主办了“‘一带一路’中外体育院校校长高峰论坛”。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15所国内体育院校和来自日本、韩国、西班牙、乌克兰、德国体育院校的数十位校长、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此次论坛上,由西安体育学院提出的成立“丝绸之路体育教育联盟”的倡议得到了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该联盟的成立顺应了各国体育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需要,势必会对联盟国之间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训练竞赛、文化沟通等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种融合与交流的大趋势下,“中文+体育”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国际间体育文化交流媒介用语的汉语化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努力的目标。但是与这种交融趋势形成反差的,是体育汉语专业教材建设的不足。目前为体育专业国际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包括:《体验汉语体育篇》(2007),为准备学习体育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编写的零起点体育方向汉语教材。该教材借着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的契机编写而成,弥补了体育方向汉语教材的空白。教材以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的甲级语法点为编写依据,主要注重汉语听说能力的学习。《体育汉语》(2011),根据中央电视台同名电视栏目整理而成,借助奥运会的举办,在教授日常生活用语的同时,侧重体育方面的语言学习。主要向来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以及旅游者教授相关的基础生活用语,教授与奥运会比赛项目相关的体育用语,读者不仅可以学习汉语,更可以从场景中感受比赛实景。《体育汉语会话》(2014),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编的体育专业汉语教材,用汉语、英语、日语、韩语四种语言,概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源流,并设定了诸如运动训练、体育比赛、体育教学、日常生活等多个模块,帮助来自各国的体育专业留学生了解中国,适应中国的生活。《体育汉语800句》(2017),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编写的“汉语800句”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教材紧扣“体育”主题,设计了“看比赛”“体育迷”“购买体育用品”“加入健身俱乐部”“体育新闻”“运动休闲”“运动安全”“运动与饮食”以及各类运动项目专题,在主题之下设置场景及对话,无论是话题的选择、句子的编写、词语的筛选、附录的设计,都围绕“体育”话题,在此基础上组织语句,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相关词语和表达方式,同时了解与体育相关的文化知识。书后有“中国各大城市体育场馆名称地址”“中国传统民间体育项目”等附录,可作为“文化链接”为使用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实用指南。该教材既可以作为外国人在中国的生存会话指导手册之一,也可以作为体育界从业人士的专项汉语教材使用,还可为具备一定汉语水平的外国体育爱好者提供体育相关的阅读素材。体育类汉语教材,应符合普通汉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兼顾体育类教材的特点。以上体育专业汉语教材具有鲜明的体育文化内容,适合体育专业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但《体验汉语体育篇》《体育汉语》出版已近十年,内容需要更新。《体育汉语会话》《体育汉语800句》均为上海高校组织编写,无法体现区域体育特色,比如西部体育院校的“一带一路”体育教育合作、东北部体育院校冰上体育项目的国际合作交流。已有教材的层级性也不够鲜明,难以满足目前“中文+体育”本硕博学历教育的需要。
四、体育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融合构建
通过以上从体育文化、汉语教育中的体育元素、体育类汉语专业教材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体育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还需要从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体育精神、专业体育科学等多个层面去构建。首先,补充汉语文化课中的体育文化知识,将传统体育文化单独作为一个文化项,列入中国文化课的课程大纲,并在汉语文化教材中增设体育文化的单独章节,介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如唐代诗人路德延在《小儿诗五十韵》中提到的骑竹马、斗草、打泥弹、踢球等儿童体育游戏,还有深受大家喜爱的放风筝、荡秋千、捉迷藏、踢毽子、打陀螺、抖空竹、拔河等活动,这些体育形式广泛存在于群众之中。在介绍具体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要突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淡化体育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而是更具自然性、民族性、哲学性、养生性的“特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多民族的文化集结,重视伦理与道德,追求养生和保健。现代体育是以西方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体育文化,“更快、更高、更强”是其主要发展理念,提倡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不断突破人体极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相对于现代体育而言,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以帮助现代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增加汉语语言课中的体育精神元素,在初、中、高各级汉语教材中,可适度增加体育词语的数量和广泛度,同时增列能体现中国现代体育精神的内容。比如,现代中国年轻人对健身、徒步、骑行等休闲运动的热爱,广场舞等露天体育活动在中老年人中的普及,他们有的迈出了国门,跳到了纽约时代广场,还有的跳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的方舱医院,传递出中国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视听说等汉语分技能课上,可以充分利用体育电影中的场景进行言语练习。2017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影片在中国引起强烈共鸣,说明拼搏奋进、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不分国界,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是能在跨文化交际和二语学习时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同样,《夺冠》等一大批展现中国体育精神的影视作品应该被汉语课堂挖掘,女排精神、乒乓精神、跳水精神,都值得去向国际学生展示。汉语国际教育是语言文化教育,但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的刚刚成年,笔者所教过的留学生中,就不乏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因身处异国他乡而情绪消沉的学生,需要教师特别地关心和引导,向他们传递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也有利于国际学生的身心成长。最后,进一步促进“中文+体育”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扩大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院校范围,除了专门的体育大学,师范类院校的体育学院也可以与本校国际交流学院合作,尝试给学生提供中文及体育双学位的机会,争取国家及(下转第160页)业亚马逊、敦煌网的销售户外产品的店铺,短短半年时间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超10万元的营业额,借助企业导师经验和企业平台店铺培养了专业内2位教师和8名学生的跨境店铺平台实战经验。这些成效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更多的企业导师带着项目入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收益翻倍增长、学生项目实战时间更长,经验更加丰富,学生找实习单位更加容易,在企业中转正时间更快,更容易成为企业中的优秀员工。总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专业开展基于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改革,积极寻找有潜力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教学,根据现代学徒制“师带徒”“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开展新的教学方式,深入探索高度体现“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跨境电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商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跨境电商贸易的发展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函.跨境电商新型“师傅、伙计、徒弟”实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贸实践,2017(3).
[2]黄莎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7).
[3]朱桥艳,钟飞燕.跨境电商背景下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22).
[4]徐文瑞,廖敏慧,秦法萍.融合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
[5]彭治,罗燕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6]杨芷静.跨境电子商务小额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J].电子商务,2017(5).
作者:张喆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