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认证问题与推进策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0:41:32 归属于体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1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作为我国师范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凭借其高数量专业而成为在体育学本科专业中占比最大的专业,与此同时,如何培养高水平体育教师也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展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既是推动该专业对接国际标准、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需注重解决存在于发展过程中的多项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策略

  一、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所面临的五大问题

  (一)专业建设制度变迁或造成路径依赖阻碍

  一般而言,专业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专业设置;二是专业质量评估与调整;三则是专业淘汰与退出。西方发达国家具备较为完善的专业建设制度体系,在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方面始终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大学享有高度自主权利———在开办何种专业、是否需要进行专业调整等问题上主要倾听并采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即可,并通过权威专业认证机构来进行评判,全程并无政府参与。相比较而言,我国长期施行的专业建设制度不仅需由政府全力负责备案和审批,且就其内容来看,其也存在着“重‘准入’而轻‘产出’”的严重问题,并未建立与后两个环节相配套的建设制度,导致国内高校普遍缺乏政策指引与外部激励,甚至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下,仍然难以凝聚改革动力。为一改前情,各高校相继建立并推行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建设状态稳固,且还打破了专业建设一劳永逸的状态,对“准入”性认证与“产出”性认证兼有顾及,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持续进行调整改进。因此,发生在我国的这种专业建设制度变迁或可能危及原有制度下的既得利益群体,并进一步产生基于制度惯性而成的路径依赖阻碍。

  (二)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证参与积极性不足

  作为专业认证工作的主体,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身所具有的参与积极性对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决定性意义。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仍处于被动状态,参与专业认证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内部驱动力不足。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由于担心认证结果会产生负面效应、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建设经费不足等原因,仍将其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和完成学校所布置的教学任务上,而在借由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却并不具备足够的内部动机。(2)外部推动力异化。自愿认证原则导致了部分高校认证目的的异化,其不过将参与认证当作为自身博取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组织化动员”的认证材料准备导致了专业参与方式的异化。所谓“组织化动员”,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不仅耗时长,且还容易引发参与人员的反抗心理。

  (三)高度宏观的认证标准无法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特色

  当前的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主要以二级或三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而从二、三级标准的认证指标来看,其多具有宏观特性而缺乏学科针对性。以“支持条件”一级指标下的第3条二级指标为例,其只是笼统要求要确保纸质图书等各类教学资源的充足,而体育教育专业所需资源并非纸质图书,而是场地器材。标准不具体育教育专业针对性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高校难以实现专业认证分类管理,而只能笼统地提出一些要求,很难突出自身师范类专业建设工作特色;(2)标准不具体育教育学科针对性,导致其现实指导意义的失落;(3)《认证指南(试行)》同样缺乏学科针对性,认证过程大都依赖专家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完成,导致“外行人非专业性评判”现象的发生。

  (四)认证机构缺乏学科专业性与独立性

  认证机构是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主体,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教育评估机构两个部分。然而,这两类机构一般来说都只能完成综合性较强的评估认证,并不具备学科专业性。此外,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主要是由各个省份的教育评估机构负责,这类机构并不具备充足的体育教育专业评估人员,而只能处理宏观层面的教育评估工作。与此同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我国的师范类认证机构大多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教育部业务单位,且各省份教育评估机构也由省教育厅管辖,无一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此外,机构所聘认证专家大多也并非长期扎根于体育教育学领域的学科专家,而这也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独立性。

  (五)统一的认证要求难以兼容各方面特色

  本着建立健全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的基本目标,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提出了统一的认证要求,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未能够兼及各地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之个性与特色。在地域宽广的我国,不止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有异,且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专业特色也各有不同。比如,中学教育二、三级认证标准就分别针对参与者的师资学位提出了占比不得低于60%和80%的要求。可与此同时,不发达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师资的一个现状却是:学历相对较低,然而却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建设。再如,按照中学教育三级认证要求,任课教师至少每5年就有1年的中学教育服务经历。从国内当前现状来看,能满足如此要求的高校除了北京体育大学这样的顶尖级体育专业院校,就只有部分在教师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了。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研究型大学中的师资队伍虽然有着较强的研究能力,但普遍缺乏基层工作经验。

  二、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五条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不同利益者诉求

  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者诉求,应在积极发挥政府优势,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强制性变迁的同时开展诱致性制度变迁。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1)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明确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具体要求,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制定显性量化监督指标,与此同时,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打造各层面协同工作机制;(2)各级行政部门自下而上地进行响应与配合,积极推进宣传舆论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推动新媒体融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3)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认证办法(暂行)》,厘清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其他标准间的关系,确保其二者不相冲突。

  (二)充分发挥评估机构认证结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由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相对较低,该专业多次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在坚持循环性机构评估制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评估机构所出认证结论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1)针对认证结论为“通过”的专业,高校应在教师招聘、招生数量以及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全力打造国家或省级一流专业;(2)针对认证结论为“有条件通过”的专业,高校需认真分析其当前短板,并对标认证标准进行重点投入;(3)针对认证结论为“不通过”的专业,高校应建立整改机制,通过减少招生或压缩投入等方式实施改进。

  (三)以专业认证要求为依据实行全方位改革

  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体育专业全方位改革:(1)结合自身定位有针对性地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并以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为基础,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学生毕业要求;(2)以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精心梳理各类型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在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和满足学生毕业要求两方面的支撑作用;(3)以学生为中心改进专业培养规划,在推动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转变的同时,还要注重挖掘高校自身特色;(4)结合外部评价完善专业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各体育教育专业应注重提高自我评估自觉性与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四)成立第三方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机构

  以往具备评估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皆为由政府控制的官方组织,并不具备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但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评估机构专业性发展并迎合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发展趋势,应当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为鉴,成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具体来说,该协会包括四大平行机构:(1)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相关的学术咨询工作;(2)认证专家遴选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遴选认证专家;(3)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主要负责审定认证结论;(4)秘书处,为实际操作部门,主要负责处理各项具体认证业务。

  (五)构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模式

  在确立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方面,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在满足国家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共性要求的同时,突出体育教育专业资深的特点。(1)加入一些与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相关的监测指标,如体育专业实验室、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等;(2)在保持一、二级指标原有数量的基础上,对二级指标中的各项具体描述进行适当调整;(3)以体育教育专业本身特点为依据对作为具体工作执行指南的专业认证操作方案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天祥.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1,17(10):50-53.

  [2]陈怡雯,孙铭珠,尹志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培养的策略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6):30-31,38.

  [3]何毅,董国永,凌晨,等.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资格证认证的优势、问题及策略[J].体育学刊,2019,26(6):113-118.

  [4]冯晖,王奇.试析教育评估专业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5,36(11):5-9.

  [5]董秀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8,6(6):33-38.

  作者:周忠豪 单位: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体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