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9:26 归属于体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59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全面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健身、养生已经成为社会上社会群体的重要健康运行方式.城市乡村、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及相关领域中,健身指导、健身服务、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健身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激增.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体育院校就开始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课程的设置、目标的定位、专业特色发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各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专业目标建设、理论和实践学时分配、硬件设施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专业方向比较粗放,办学特色不明,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质量的追求相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与困境[1].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成为“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2].教育部牵头进行了社会体育专业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国务院支持就业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体育相关知识、大众健身指导的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保健康复理论和方法,参照传统的养生导引术[3]、“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传统中医康复理疗方法,以此更进一步提高和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现状调查

  1.1主要开设课程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人体解剖学72学时、人体生理学72学时、社会体育概论36学时、体育管理导论36学时、社区体育导论36学时、体育保健学72学时、体育心理学36学时、健康教育学72学时、球类72学时、田径72学时、健美操72学时、形体舞蹈72学时、武术72学时、社会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36学时、运动营养学36学时、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72学时、体育科学研究方法36学时、社会体育管理36学时、人体保健与康复36学时、社会体育指导36学时、新兴健身项目36学时、休闲体育项目36学时、运动康复技术72学时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与本专业相关的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1.2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使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只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文化、个体的体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完整和恰当的把握,课程的设置才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3课时分配

  目前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即便有实践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练习时间少,理论实践两张皮,不能很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也无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无法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丧失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如表1所列,从现有课程结构来看,理论教学必修课占69%,理论教学选修课占31%(包括必选课),理论教学占总课时的88%,实践教学只占总课时的12%.实践课时明显偏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无法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变成自身的实践技能。

  2现阶段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就目前而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大部分内容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为主,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教师注重基本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仅限于在技术课上学到的规定技术动作,不对教学和健身指导会造成不理想后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注重技术的考核而忽略学生技能的考核,这就使学生较难将技术转化成技能.

  2.2课内外教学一体化衔接不完善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学习是依靠教师课堂的教学,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课学时数偏少,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练习来提高技术技能.然而,教师对学生课外训练的重视程度又不够,没有系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训练的具体内容和制定课外练习计划,学生对课外练习的态度又不够端正,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外练习的重要性,课外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要真正提高与规范技术动作,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来弥补自身课堂学习的不足,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师专业技能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健身行业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教师出去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这就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技术的水平.

  3教学改革措施

  3.1改变现有课程结构比例

  目前,我校社会体育学院就开设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该专业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具备体育运动指导、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城市的社区、农村的乡镇、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及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指导与服务、健身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等工作,成为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教学经不断改革,开始重视体医融合、“医养”融合.利用这种方式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很多人开始接触体育保健,接纳体育保健,增强自身的体育锻炼,也重视起“医养”结合的作用.因此大学的学生可以进行体育健康运动、传统中医养生、经络、腧穴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查看体育保健学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保健开始把体育锻炼、传统中医融入进去,其中包含很多的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按摩、体育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卫生、运动处方、中医养生等.以此来保证我国体医结合、“医养”结合下体育保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调整后如表。

  3.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性,包括开设的课程的合理性,课程开设合理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系统知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课程设置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本学科的主要知识,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偏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无法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变成自身的实践技能.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3.3加强实践课教学

  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有如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掌握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较高的健身技能,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体育运动实践技能,胜任健身指导工作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及市场开发能力[6].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居民首选的健康教育知识是获得科学锻炼的方法,其次是健身、疾病预防、身体康复和健康保健知识[7].因此,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大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课时量,可以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是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课及实践场所.在体育健康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非常喜爱实践课程,认为只有实践课程才能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基本技能和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够推动自身的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入社区、入厂矿企业,采用校企联合模式来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蕴含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体医融合教学模式除了要进行理论教学外,还要和社会上的一些医疗机构、社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以后能够及时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去一些大型的医院进行实习.实习分3个阶段进行,可以安排在理论课之前、理论课中间、理论课之后,这样学生就可以提高学习理论课兴趣.把实习中的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人才的需求,增强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基于满足体育产业化、加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契合度的需要,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社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调整发展,也带动了人们对美好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健身指导与服务工作、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健身项目的市场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课程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4-975.

  [2]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网.2014年最难就业专业排名[EB/OL].(2014-10-15)[2016-05-07].

  [3]刘小华,栗芩苓.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3):66-68.

  [4]陈佩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87-89.

  [5]刘黎明,李广.体育保健与康复初论[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5):83-86.

  [6]刘善云,仇丽琴,刘保华,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1-1533.

  [7]叶菁.“体医”融合下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时空,2018(22):318.

  作者:叶菁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社会体育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体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