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术后涎瘘多久治愈(腮腺术后涎瘘如何治疗)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5 23:28:23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44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目的:探讨生物膜对治疗腮腺涎瘘的影响。方法:将腮腺肿物区域切除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所有病例均施行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生物膜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静态唾液流率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手术后治疗组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P<0.05),非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手术前后刺激腮腺液流率对比都无明显变化。结论:生物膜应用于腮腺涎瘘的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唾液流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腮腺涎瘘;生物膜;腮腺液流率
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瘘,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瘘口,时有清亮唾液流出。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就称腮腺涎瘘[1-2]。生物膜是微生物及其细胞外多糖基质所形成的细菌群落,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分子机理、致病机制(耐药机制)、检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为防治细菌生物膜引起的难治性感染提供新途径[3]。文章为此具体探讨了生物膜对治疗腮腺涎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011年本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无明显其他全身疾患的腮腺肿物区域切除术患者8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其他涎腺疾病史,无放疗史,口腔卫生状况良好,近1个月未用抗生素等药物,主诉均无口干症状。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18~5O岁,平均(37.2±2.3)岁,腮腺肿物直径1.0~1.5 cm,均位于腮腺浅叶。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施行手术,手术入路根据肿瘤的位置分别采用颞部耳前切口、耳前颌下切口,术中解剖面神经将瘤体及腮腺浅叶一并切除,腺体残端进行缝扎,不保留腮腺筋膜,不结扎腮腺导管,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一般48~72 h后拔出负压引流的同时给予腮腺区绷带加压包扎。患侧耳垂下各放置一乙醇棉球,腮腺区平铺两块纱布,将脱脂棉小纱布展开,以耳垂为中心耳前、耳后均匀填塞,覆盖纱布,胶布固定;在双侧面前静脉走行的下颌缘处放置纱布棉垫;颌面部交叉十字绷带包扎,松紧适度以包扎后患者能开口3~4 mm为宜。治疗组在在腮腺涎瘘部位放置生物膜,最后以敷料覆盖瘘口,瘘口内不放置引流。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术区涎瘘情况。

1.3 观察方法:唾液的收集及流率的测定:每位患者均在手术前,手术后收集非刺激性混合唾液及酸刺激下的腮腺液。①静态混合唾液采用吐唾法收集。受试者平坐于牙科椅上,不说话,不咀嚼,使口颌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手握试杯,每60秒将口内分泌的唾液轻吐入试杯中,持续10 min。随后称重试杯,得到唾液的量。并计算混合唾液流率(g/min)。即为静态唾液总流率;②酸刺激状态下腮腺液的收集。静态唾液收集后,清水漱口,安静端坐,休息1O min后,安置Lashley cup于双侧腮腺导管口处,采用1 ml 2%柠檬酸作为酸刺激物,每15秒均匀涂抹于舌背一次,见吸盘与导管口处有液体流出开始记时,持续5 min。随后称重试杯,得到腮腺液的量,并计算腮腺液流率(g/min)。

1.4 疗效评价标准:无效:涎瘘创面瘘口形成,挤压仍有唾液渗出;有效:痊愈创面愈合良好,无积液[4]。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5统计软件包对唾液情况结果进行t检验,疗效评价标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35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28例,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静态唾液流率与刺激腮腺液流率:对照组治疗后静态唾液流率与手术前相比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手术后治疗组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P<0.05),非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手术前后刺激腮腺液流率对比都无明显变化。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静态唾液流率与刺激腮腺液流率对比(,g/min)

组别

时间

例数

静态唾液流率

刺激腮腺液流率

肿瘤侧流率

非肿瘤侧流率

治疗组

治疗前

40

0.45±0.25①

0.35±0.26①

0.39±0.25①

治疗后

0.32±0.21②

0.12±0.01②

0.35±0.55③

对照组

治疗前

40

0.44±0.11

0.35±0.28

0.40±0.22

治疗后

0.40±0.96

0.28±0.09

0.38±0.44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②P<0.05,③P>0.05

3 讨论

涎腺组织具有分泌唾液的功能,其对维持口腔黏膜湿润,溶解食物,帮助消化及对抗口腔微生物等均起着重要作用[5]。唾液流率是反应涎腺功能的重要指标。唾液流量和成分不仅受口腔内外环境影响而改变,而且还受到涎腺自身病变的影响。涎腺的某些疾病常常需手术治疗,导管常被切断、结扎,腺体被部分甚至全部切除。研究表明导管通畅性和腺体完整性的破坏必将影响涎腺的组织学结构和唾液分泌功能[6]。

腮腺涎瘘是腮腺区外伤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导管瘘和腺体瘘。对腮腺腺体瘘的治疗方法多样,其疗效与治疗方法、腺体瘘发生的时间长短有关。传统的方法是局部加压包扎,口服抑制唾液分泌药物,方法简单,但治疗时问长是其缺点,且不适合腺体瘘发生时间长、瘘道形成者。生物膜是微生物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外大分子多聚物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菌群落,是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自然界中和人体内外的绝大多数细菌并非是浮游生长的个体生物,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方式生长。生物膜对于抗菌药物和宿主的防御体系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可在发病前生长于牙齿、牙龈、皮肤、肺、尿道及其他器官的表面达数月甚至数年,是造成顽固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生物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抗原性,柔软可屈,不会造成医源性损伤,可被机体完全吸收,吸收后形成假鞘及间皮组织,能为神经提供光滑的组织床,从而减轻神经与周围的粘连。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静态唾液流率与手术前相比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手术后治疗组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P<0.05),非肿瘤侧刺激腮腺液流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手术前后刺激腮腺液流率对比都无明显变化。

总之,生物膜应用于腮腺涎瘘的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唾液流率,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王松灵,赵竹陶,李 钧,等.唾液总流率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33(6):360.

[2] 朱声荣,王秀丽,吴慧华,等.慢性涎腺炎手术前后唾液流量及SIgA、IgG、溶菌酶变化的测定[J].广东牙病防治,2009,7(4):245.

[3] 李水根,林幼关.腮腺瘘30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14(1):58.

[4] 马丽娟,申东辉,申彦胜,等.腮腺瘘28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5(1O):768.

[5] 李瑞平,吴建新.腮腺涎瘘32例病因与治疗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18(5):472.

[6] 陈 瑾,俞焕苗,周贤德.复方碘溶液治疗腮腺涎瘘[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2):27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