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良性肿瘤(脾脏肿瘤分类)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5 23:42:39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46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目的 探讨脾脏良性肿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脾脏良性肿瘤ct资料,其中海绵状血管瘤5例,脾囊肿6例,淋巴管瘤2例。 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并向中心充填,延期扫描病灶可完全弥合与脾成等密度;脾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占位,水样密度,边缘光滑,不强化为其特点;淋巴管瘤的典型表现是多发低密度灶,可有间隔状强化。 结论 脾脏良性肿瘤具有比较特征性的螺旋ct表现,可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关键词】 脾脏良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sct diagnosis of splenic benign tumor

(a report of 13 cases)

zeng qing-yong, li x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centre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features and value of splenic benign tum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bility.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ct images of 13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splenic benign tumor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included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5 cases,cysts in 6 cases,lymphangioma in 2 cases. results cavernous hemangiomas had a enhancement from edge to inside after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and had equal-density with spleen in plain scan. cystic focus of spleen had not enhanced in contrast scan with lubricous border. lymphangioma enhanced in contrast scan with multiple round focus.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splenic benign tumor can be made correctly bases on the features of ct images.

[key words] splenic benign tumor; tomography; x-ray computer

脾脏疾病相对少见,国内、外有关脾脏良性肿瘤ct诊断的报道不多,本文收集本院2002年~2007年经病理证实13例脾脏良性肿瘤患者ct及相关资料,结合文献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15~63岁,平均31.5岁。临床表现无症状2例,上腹不适11例,腹痛3例,腹胀2例,腹部肿块9例。13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所证实,其中脾海绵状血管瘤5例,脾囊肿6例,淋巴管瘤2例。

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volume zoom型四层面螺旋ct,13例均行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扫描,5例加做延期增强扫描。空腹,取常规仰卧位,平静屏气下连续扫描,层厚5mm,螺距1~1.5,120kv,200ma,矩阵512×512。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注射速度3ml/s,量100ml~130ml(个别体重较重者按1.5ml/kg计算),使用高压注射器采用团注法经肘静脉注入,30s动脉期扫描,60s门脉期扫描,延迟3~5分钟延期扫描。分别采用2mm间隔重建二维图像,必要时补充多平面重建(mpr)以及三维图像。

结 果

1. 脾血管瘤 5例病理结果均为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多发病灶,同时伴发肝脏或(和)胰腺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脾轮廓增大3例,均可见多个类圆形低或等密度灶,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并向中心充填,延期扫描病灶可完全弥合与脾等密度(图1~3)。脾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肝血管瘤大致同步,胰腺血管瘤强化程度较肝血管瘤略轻。

2. 脾囊肿 脾囊肿6例,6例脾囊肿均为单发,均可见脾脏不同程度肿大,病灶最大约8.7cm×6.3cm,最小约1.2cm×1.4cm,真性囊肿5例,假性囊肿1例。ct平扫真性囊肿呈单个或多个类圆形水样密度影(图4),其中2例合并肾囊肿、肝囊肿;假性囊肿呈单一的囊性水样密度影,薄壁。6例增强扫描囊内及囊壁均未见强化。

3. 脾淋巴管瘤 2例脾脏淋巴管瘤ct平扫显示脾脏弥漫性增大,脾内呈多个圆形低密度灶,ct值约31 hu~34hu,密度不均匀,其内见纤维间隔形成,常以多房性病变存在;增强扫描纤维间隔及边缘区呈不均匀强化(图5)。

讨 论

脾脏肿瘤少见,有人认为与脾脏特有的免疫功能有关。脾脏良性肿瘤的发生率约为0.14%。脾脏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良性肿瘤以脾囊肿及血管瘤多见,其他包括淋巴管瘤、错构瘤等。脾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检查。ct是目前诊断脾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血供特点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其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脾肿瘤的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2,3]。另外,多层螺旋ct具有较齐全的后处理功能,二维(2d)、表面重建(ssd)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应用可较直观地显示肿瘤与临近结构的解剖和空间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1.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发病率低,但为脾脏最常见良性肿瘤。脾血管瘤由毛细血管或海绵样扩张血管组合而成,可单发或多发。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型和血管淋巴管型。大部分病人无症状,多为体检时偶尔发现,少数较大的血管瘤可以伴有脾脏增大压迫周围脏器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约5%的病人由于脾脏血管瘤破裂出血而出现急腹症。大多数病例具有类似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ct平扫多表现为脾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肿瘤中心或边缘可发生钙化,部分可发生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部分可呈全瘤型明显强化,延迟期扫描大多数病灶能完全充填,呈等密度,呈典型的“慢进慢退”改变。可同时伴发肝脏、胰腺及肾脏海绵状血管瘤。本组5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多发病灶、同时伴发肝脏、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病灶呈典型的边缘强化并向中心充填改变。

2. 脾囊肿 分为寄生虫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又可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壁内称有上皮细胞层,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和梗死有关。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80%为单发,多见于40岁以下。多数无症状,只有巨大囊肿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或在左上腹可触及肿块。寄生虫囊肿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囊性病灶,边界清楚,囊壁可伴有或不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内及囊壁无强化、边界显得更清楚。“囊中囊”是其特征性改变,当囊肿内囊破裂时,可见内外囊分离有空气进入囊性病灶内,呈“水上浮莲”改变[1]。真性囊肿即原发囊肿:根据其囊壁细胞被覆的不同分为上皮性囊肿和和内皮细胞性或间皮细胞性囊肿。囊肿上皮被覆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其发生原因不明,可能是先天发育异常或组织迷入所致。ct表现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壁菲薄,偶尔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假性囊肿即继发性囊肿,其形成过程是外伤引起脾脏的血肿,血肿被吸收,周围形成纤维性囊壁,囊液不断蓄积,逐渐形成浆液性孤立性囊肿,囊肿可以很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其内常含血液。远比先天性脾囊肿多见,一般均有外伤史,ct表现同先天性囊肿,晚期可发生钙化。本组6例,5例属真性囊肿,1例属假性囊肿,囊内密度均较低,边缘清楚,囊壁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均见明显强化。

3. 脾脏淋巴管瘤 又称囊性淋巴管瘤,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病理上可以表现为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ct平扫可见脾脏增大,其内见多个囊状低密度灶,囊状区边缘尚清,病灶内可见粗大的间隔;增强扫描纤维间隔及边缘区呈不均匀强化。本组2例均为以多房性病变存在,平扫边界清,囊内ct值约31 hu~34hu,增强扫描可见囊内间隔见强化,据此可以和脾囊肿鉴别。

脾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尚有错构瘤,非常罕见,成人多见,为多种正常的脾组织异常组合而成,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少数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白髓型由异常淋巴组织组成,红髓型含血窦及类似红髓组织结构,瘤内可包含纤维、脂肪组织及钙化灶。含钙化及脂肪组织是其较有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可表现为明显强化、弥漫渐进性强化或明显不强化表现[4]。

4.与恶性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恶性脾肿瘤脾脏多弥漫性增大,病灶常多发、界限多不清楚、弥漫性分布,强化程度低,周围淋巴结、脏器可有转移,临床多为老年,症状明显。脾脏不均匀增大,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强化,伴有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首先应考虑恶性淋巴瘤。如患者其他部位有原发瘤,脾内见肿块应考虑转移,由于脾转移瘤缺乏特征性,在鉴别时应重视临床资料、检查有无原发肿瘤的存在[4]。

2.良性肿瘤中的淋巴管瘤脾脏多呈弥漫性增大、病灶弥漫性分布,但其分隔强化特点较为明确。脾脓肿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主要以高热、寒战、腹痛,白细胞增多为主要特点。脾内呈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典型脓肿内有气-液平面,结合临床病史可以鉴别。

【参考文献】
1.李宝平,郭辉.脾脏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3):310.

2. 许尚文,张雪林,曾建华,等.脾脏肿瘤的ct、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7):884.

3. 杨桂芬. 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31-33.

4. 乔英,李键伟,等.脾脏肿瘤的ct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7,23(5):716.

5. 奚日泉,谢道海,郭亮,等.脾脏肿瘤的影像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3):96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