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研包括(医学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6 13:57:27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42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完善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体系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人们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因而,现代医学不仅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依赖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与法律、卫生政策、管理等学科相关的人文社会医学。医生不仅仅要医病疗伤,还要提倡对人的理解和关怀,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生命的完整性。只有在医学教育不断改革,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满足这一社会需要。但是,目前医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远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1对象和方法


设计:抽样调查。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对象:于2004-04对吉林大学医学一系2001级~1999级3个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00人,共调查300人。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实施及评估均为作者,接受过培训。


方法:采用自编医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教育的态度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内容:认为学习人文社会医学是否必要;对人文社会医学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学到对医疗工作有益的新知识、新方法;是否主动去了解各学科与医学的关系,知道如何选课;是否能够积极认真听课、完成标准学时;是否能够主动阅读有关课外书。


主要观察指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学习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持有的某种态度所占的百分数。


统计学分析:作者本人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百分数。


2结果


2.1参与者数量分析参与调查人数300人,收回问卷281份,其余36份问卷为未填写或填写不全,不予采纳,264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


2.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


我校从大三到大五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92.4%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社会医学是有必要的。68.2%的学生对这类课程感兴趣,有学习的愿望;87.9%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利于医疗工作的新知识、新方法。可见以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认识是积极的。但也可以看出,有45.4%的近一半的学生不去主动了解各学科与医学的关系,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仅有24.2%的少数学生能够认真听课,不逃课;21.2%的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能够主动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这些数字表明了医学生对于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尚缺乏积极主动的行为。


3讨论


3.1传统的医学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及其弊端国内的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内容单调缺乏灵活性且与医学结合不够紧密,使学生只是在表浅的层次对人文精神有一些了解,未能真正的渗透并应用医学领域。如果医务工作者仅仅看到疾病本身,只关心细节和局部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要,那么医疗实践就是无情的和不完整的,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把医疗目的界定在注重金钱、效益上,这样的医学实践更是误入歧途的。


从这一调查中可以看出,从认知的角度上来说,医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态度是积极的。然而,一方面给予肯定和认可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存在逃课、应付考试、不主动学习的消极行为,这一‘知”与行”的矛盾势必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思考。


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经过调查表明,医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本学科密切相关、对医学实践工作有所帮助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课程,但由于对这些学科较为陌生,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选课的盲目性也影响了学生认真地完成学习计划。因此,解决这一矛盾还有待于科学的配置课程,并提供有效的选课指导。


3.2科学配置课程、增强学习自觉性是解决‘知”与行”的矛盾的关键①科学配置课程: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将两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学到了心理学、哲学、历史、法律、伦理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到这些课程之后掌握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行为方式去面对医疗任务。另外,法律的教学也应密切结合医疗服务的特点,强调医务人员获得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知法懂法,尤其是涉及到医患关系的法律知识,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形势下所必备的知识。以此类推,其他学科同样,只有与医学的紧密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并能学以致用。西方医学课程人文医学占课程总学时的比重,以美、德为多,占20%~25%,英、日约占10%~15%,在医学人文学科中,医学与人文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已经成为核心课程-2.。这一点应引起我们有益的借鉴,可以增大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必修课的比例,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增加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学习的自觉性,解决有学习愿望,却无积极学习行动的矛盾。首先,从教师入手,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针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人文社会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师,以专题讲座或短期培训的形式为他们补上这一课,进一步强化这一教育思想。使人文教育向各学科渗透,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做到医学教学与育人过程的和谐统一。


其次,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指导自主学习。教学不仅仅指课堂教学,也包含学生的课外学习。目前对学生的自学指导重视不够,要使学生的自学有所收获,教师应提供阅读参考书目,让学生带着对人生及社会的探索主动学习,然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报告读书心得,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可组织丰富的社会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如医疗下乡、咨询服务,让学生深入到生活窘迫的老百姓当中去,去体验、去观察、去交流,真正地了解人的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与需求,学会妥善的语言表达,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第四,搞好人文讲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储备,学校间建立广泛合作,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组织不限专业的跨系、跨专业不同主题的讲座,不仅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思路,也可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


解决医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医学过程中产生的‘知”与‘行”的矛盾,才能使我们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医学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既有治病的本事又热衷于疾病的预防;既对患者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在开处方时考虑到患者的经济负担的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仅是培养能担任治疗患者的医生w。这对于适应现代社会的医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


作者:李敬阳1,韩东梁2,刘畅1


第2篇:关于人文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医科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过去偏重于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认为学习成绩是教和学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反映了学生本身对学科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解,现代的教学制度在学生的发展中也起到导向作用。在世纪之交,对医科大学进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研究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态度,对于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中的多对矛盾,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人文社会医学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群,主要包括医学哲学,卫生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史、卫生经济学等等。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态度的问卷,1998年10月5日对我院医学系2年级5年制本科生的实验班进行了调查,共收回问卷118份,剔除1份不合格问卷,共117份,其中男生54人,女性63人,在586PC机上用SPSS6.0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


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非常有必要,而没有学生认为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毫无必要,说明大学生比较重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对人文社会医学感兴趣的占的比例不高,兴趣一般的占了一半以上,说不准与不感兴趣的占了13.6%,应当引起重视。


3讨论与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基本上反映了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进行人文社会医学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1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总体上呈正性评价:对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设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没有学生认为无必要,这反映了通过人文社会医学课的教学,许多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有一定的认识识己经从基本不了解,到有了较深入的了自解并且提出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必要性产生这种正性评价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人文社会医学的作用的认知通过学习,认识到能启迪思维、能学到一定的新知识、能学到一定的新方法和以上三者都有收获的总共96.6%,这反映了学生通过人文社会医学的学习,自我感觉到己经学习到了一定知识,或影响了个人的思维方式学生这种评价的参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来学习过的生物医学知识,通过与生物医学知识体系的比较,认识到自己有所收获,从而对学科设置的必要性进行了正性评价。态度比较积极,二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前后的比较,从经验中获得评价的结论。从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兴趣看,感兴趣的占27.4%,—般的占59.0%,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在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社会医学教师的调查中,学生对社会医学不感兴趣占存在问题的第9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情况要比教师的回答好得多,当然,这一样本的代表性比全国的调查代表性要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管理专业课程(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占调查总数的19.7%部分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缺乏兴趣与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选修课或讲座,许多学生往往对必修课重视程度高,而对选修课产生不重要的认知偏差,导致对选修课不重视、兴趣不浓的行为偏差。其三,目前医学生总体上课程门数偏多,导致对选修课不重视、兴趣不浓的行为偏差。其次,目前医学生总体上课程门数偏多、课程内容多,学生无暇关注人文社会医学类学科,在学习时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这也是部分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兴趣不浓的原因。再次,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制约,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都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兴趣。


从对学校的要求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要求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以便创造一种学习人文社会医学的外部环境,但90%以上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以选修课的面目出现时,在选修与必修,在考试课与考查课之间必然要用传统的砝码进行衡量,其结果多是以牺牲选修课考查课为代价,因为这种教学制度本身己经将课程无形的划分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己经对学生产生了导向作用,学生的评价不可能不受这种制度的影响和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以美、德为多,达20-25%,英、日约为10-15%在医学人文学科群中,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


学习行为:表现为在授课前,对人文社会医学知识的知晓率偏低,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知晓率仅为53.0/^从医科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反映其自学学习的行为,医科学生入学后阅读过10种以上人文社会医学的书籍和报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2.6%,而很少阅读的占65.8%,(详见表4),说明大学生缺乏对人文社会医学的自学行为。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学习的自觉性差有以下方面的原因,第一,医科大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课程多,周学时一般都在30多学时,内容多、尤其是需要记忆的内容量较大,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第二,医科大学生人文社会医学知识的缺陷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先天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这不仅是医学教育的缺陷,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缺陷。重理轻文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种种的社会倾向和历史原因,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有一种偏见,把人文社会科学与政治倾向联系起来,在我们的社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种下深刻的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容易受政治的左右和影响,使自己的前途难以预料。使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失去了兴趣在中学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过早的进行文理分科,中学生过早的失去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且在心理上产生了理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屏障,这都影响了大学阶段人文社会医学素质的提高。第三,在大学阶段,较注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只注重职业教育和高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最终会导致素质缺陷、个性发展畸形而导致精神空虚、人际关系淡漠。思维方法欠缺,缺少效益、效率、伦理和协调的观点,高技能与低素质的矛盾己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


从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对人文社会医学知识的知晓率低也可以看出,当前医学界普遍呼吁的医学生患的人文社会科学缺乏症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加强对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医学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


3.2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教学改革充满矛盾的心态:从医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态度看,赞成者占25%,基本赞成占43.6%,而反对的也占到30.8%,这个比例不低,这折射出了医科大学生对人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矛盾心态。既渴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又害怕改革,反对进行改革是医学生适应旧的教学体制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第一,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大都采取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上强调系统性,在考试方法上,强调以“三基”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方法,为了适应这一套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了以授课内容的条理性、系统性为特点,以教师满堂灌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形成了以记笔记为主要学习方法,以复习笔记为主的应付考试的方法,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各种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利益和荣誉的分配都以考试分数为基础,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氛围中,必然强化了学生应付考试,便于复习考高分数的方'法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讲的越条理化越好,而不希望采取讨论、自学、辨论等方法。第二,由于学生本身对人文社会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在进行课堂讨论等教学改革时,往往因为个人不能积极的参与或不能正确的提出看法而得不到教师的赞赏,自己的收获也较少,而对教学改革趋向负性评价.第三,部分学生己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氛围,习惯于满堂灌、抱着走的被动学习方法,拒绝其他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许多学生也意识到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他们既便是同意,有的学生还是兢兢颤颤提出要改革就不考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之深,也说明教学改革与考试制度存在很大的矛盾,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传统方法与改革之间的矛盾心态之深。


4几点建议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自身有对人文社会医学学习的要求,但在行为上却未做到知行的统一,学生要求教学改革却又惧怕教学改革我们必须从这些矛盾入手解决好人文社会医学教育问题。


4.1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一般医学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制,而学年制是以学年来确定教学任务,人为的划分为选修课、必修课、考查i课使课程明显的分为重要、较重要、不重要。带有管理者的导向性意图。而人文社会医学类常常被作为医学类专业的选修课、考查课,这种设置本身就欠合理。建议在学年制中取消选修与必修的区别。逐步实行学分制,切实让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课,以学分来评价学生,这便于学生自由的学习。


4.2处理好人文社会医学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这里的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课外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的自学、指导学生的阅读,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开展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人文社会医学课,首先要抓好第一课堂,通过第一课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使其对学科有理性的了自解通过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在本科生中开展了导师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查阅文献、进行课题设计,进行现场调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4.3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对学生评价的关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统一起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式的教学改革,在考试方法上也要相应进行改革,在考试上,就应当加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写论文、写观点、考设计、出思考题,不能只考学生背的条条如何。在记分上考试要和平时学生的回答问题结合起来,使考试成绩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考试方法适应教学改革的变化只要注意解决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就会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医学的作用,提高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社会医学素质,也会增加学生对学科的正性评价


作者:郭继志,王金民,陈军(潍坊医学院,潍坊26104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