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说文解字》食部的文化阐释-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阐释
漢字是中國古代先民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諸物”的成果。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体現着先民的思维方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更蕴含着中國历史文化丰富的信息。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導論论》中说:“漢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會的进化。因为畜牧事業的发达,所以牛、羊、馬、犬、豕等部的文字特别多。因为農業的发达,所以有草、木、禾、來等部。因为由石器时代变为铜器时代,所以有玉、石、金等部。因为思想进步,所以有言、心等部。我们假如去探討每部的內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專門辭典。”漢字是表意的,因此它具有超時空性。漢字的字型和字音经过长期发展和積淀,往往可以折射出当時的政治、文化、風俗等風貌。《說文解字》(以下简称《說文》)是我国語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意、辨識的字典。“是出現最早的,系统合于科学精神的,具有獨創的民族風格的字典。”且許慎在《說文·序》中写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汉字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漢代前后的民族文化。《說文》共收汉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分五百四十部,其中“食”部字共六十二个,重文十八个。这六十二个“食”部字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與吃食相关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說文》“食”字部分类
本文以《说文》“食”部六十二个字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各字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其分为以下几类,通过对各个义类个体汉字的形义分析,展示其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
食:《說文》:“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
1.描述食物的種類
飴(yí):米糱煎也。从食台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飴字的解釋進行了具體分析。“糱,芽米也。火部曰。煎,也。以芽米之爲飴。今俗用大麥。釋名曰。餳,洋也。煑米消爛洋洋然也。飴,小弱於餳。形怡怡也。內則曰。飴蜜以甘之。”所以飴指的是用某種特定方法做成的食物。
餅(bǐnɡ):麪餈也。从食并聲。麪:麥末也。餈:稻餅也。也就是說餅就是由麥末做成的餅。
餈(cí):稻餅也。从食次聲。《說文解字注》具體解釋到:“稻餠也。方言曰:‘餌謂之餻。或謂之粢。或謂之餣。謂米餠也。’周禮糗餌粉餈注曰:‘餌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合蒸曰餌。餠之曰餈。’糗者,擣粉熬大豆爲餌。餈之黏著以粉之耳。餌言糗,餈言粉,互相足。按許說與鄭不同。謂以稬米蒸孰餠之如麪餠曰餈。今江蘇之餈飯也。”或者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們現在農村常見的糍粑,它也是由米做成的。雖然說表達的字使用的不一樣,但讀音卻很驚人的相似。說不定,我們現在的傳統食物還真是從幾千年的漢朝或更早的時候流傳下來的呢。
饘(zhān):糜也。从食亶聲。周謂之饘,宋謂之餬。《說文解字注》中是這么解釋的:“糜也。米部曰。糜,糝也。糝,以米和羹也。按以米和羹者,鼎實也。故正考父鼎銘曰。饘於是。粥於是。”也就是說這就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粥,而且指的是稠粥。《禮記·檀弓》:“哭泣之哎,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饡(zàn):以羹澆飯也。从食贊聲。陸游《川食》:“未論索餅與饡飯,最愛紅糟并魚粥。”這裡指的是用湯汁澆飯做成的吃食。
在食物品種匱乏的二千年前,人們基本上只有少數幾種選擇,米飯,蔬菜,家禽肉類以及由這些東西加工而成的食物,類似于酒。但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可以僅僅只是用米飯就可以發明創造出這么多種不同的製作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偉大的先民是帶著愉悅的心情在生活的。他們不會將是東西看成是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食物是他們讓自己快樂,讓他人愉悅的手段。就像我們今天一樣,我們愿意花錢到各種不同菜系的飯店里去品嘗美食,他們也需要每天換著不同口味的東西來吃啊。
2.表示收成情況的。
飪(rèn):大孰也。从食壬聲。《說文解字注》中提到“飪亦假稔爲之。”這表示大豐收,那是古人可以吃的東西已經成熟了。
饑(jī):穀不孰爲饑。从食幾聲。《說文解字注》:“釋天文。又曰。仍饑爲荐。按論語年饑,因之以饑饉。”
饉(jǐn):蔬不孰爲饉。从食堇聲。
饑和饉是相互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兩個字。五穀收成不好叫做饑,蔬菜果實的收成不好叫做饉。
由這一個分類可以看出,古代的人是相當在乎收成好不好的,每種可以想到的關乎收成的情況都有字可以表達出來。更值得關注的是,收成不好的情況還分了類,看來在以前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時候,在那個民以食為天的時代,饑饉之年是常有的事,而風調雨順大豐收則是人民最原始的期盼。
3.表示吃東西的動作。
飯(fàn):食也。从食反聲。表示吃東西的動作,但也有一種解釋是說這個字代表所有可以吃的食物。
餐(cān):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道:“吞也。口部曰:‘吞,咽也。’鄭風曰:‘使我不能餐兮。’魏風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則餐猶食也。鄭風。還,子授子之粲兮。
釋言,毛傳皆曰。粲,餐也。謂粲爲餐之假借字也。餐訓吞。引伸之爲人食之。又引伸之爲人所食。故曰授餐。”
吃東西的動作不一定非得是“食”旁的,但用到“食”旁一定是跟食物直接相關的動作描寫。現在這兩個字已經退化成了名詞,要不是《說文》中的解釋,我們還真想不到在這個字被創立的初衷是爲了表示一種行為。古時候,飲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程序,有著很多禮節,特別是在深閨大院里,還有那些與神靈相關的場合,也許這兩個字只是普通民眾想表達的最原始的心情。
4.與飲食相關的行為描述。
養(yǎnɡ):供養也。从食羊聲。《說文解字注》:“供養也。今人分別上去。古無是也。”我們有古話說民以食為天,從這個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人們對子女要贍養父母主要食關注有沒有讓他們溫飽無憂而不是先考慮到其他方面。
餔(bū):日加申時食也。从食甫聲。《說文解字注》:“日至於悲谷是謂餔時。餔一作晡。引伸之義凡食皆曰餔。又以食食人謂之餔。”申時食就是吃飯飯的意思。再到後來凡是吃東西都叫做餔。《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再到後來就引申為給人吃的意思了。《國語·越語上》:“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饗(xiǎnɡ):鄉人飲酒也。从食从鄉,鄉亦聲。《說文解字注》:“許君所本也。饗字之本義也。孔沖遠曰。鄉人飮酒而謂之饗者。鄉飮酒禮尊事重故以饗言之。”這個字最原始的意義就是鄉人在一起飲酒。《詩經·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後來就成了奉獻祭品,祭祀。《管子·形勢》:“犧牲圭壁,不足以饗鬼神。”再到後來就引申為鬼神享用祭品了。
飵(zuò):楚人相謁食麥曰飵。从食乍聲。《說文解字注》:“方言:‘餥飵食也。陳楚之內相謁而食麥饘謂之餥,楚曰飵。’凡陳楚之郊南楚之外相謁而餐或曰酢。”
餬(hú):寄食也。从食胡聲。《說文解字注》:“左傳:‘餬其口於四方。’方言曰:‘餬,寄也。’寄食曰餬。引伸之義,釋言曰餬饘也是。”
饁(yè):餉田也。从食盍聲。《詩》曰:“饁彼南畝。”《說文解字注》:“釋詁,豳傳皆曰:‘饁,饋也。’孫炎云:‘饁,野之餉。’”“給在田間勞動的農夫送飯”就是這個字的原始意義。《國語·晉語五》:“冀缺薅,其妻饁之。”到後來就引申為古代打獵時以獸祭神。
餽(ɡuì):吳人謂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聲。
古代吃東西是很有講究的,吃飯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在一起吃飯的人不同都要用不同的字來描述。這其中又有很多的字引申爲了跟祭祀與鬼神相關的禮儀合規矩。看來不僅僅是人要吃飯,在人們的想法里,鬼神合祖先也是要吃飯的。
5.食物的狀態
餀(hài):食臭也。从食艾聲。《爾雅》曰:“餀謂之喙。”《說文解字注》:“食臭,謂殠而食之也。儀禮音義引孟子飯殠。”
饐(yì):飯傷溼也。从食壹聲。《說文解字注》:“魚部曰:‘鮑,饐魚也。’是引伸之凡淹漬皆曰饐也。字林云:‘饐,飯傷熱溼也。’混饐於饖。葛洪云:‘饐,飯餿臭也。’”食物放久而腐敗變味。《論衡·商蟲》:“粟米飴熱生蠱。”
餲(ài):飯餲也。从食曷聲。《論語》曰:“食饐而餲。”《說文解字注》:“飯餲者,謂飯久而味變。今江蘇俗云餲生。當作此字。鄉黨篇食饐而餲。孔曰:‘饐餲,臰味變也。’皇侃云:‘饐謂飮食經久而腐臰也。餲謂經久而味惡也。是則孔注本作饐臭,餲味變也。’”食物變臭而有叟臭味。《論語·鄉黨》:“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論衡·傷蟲》:“谷乾燥者,蟲不生;溫濕饐餲,蟲生不禁。”
6.人對食物的慾望的描寫
飽(bǎo):猒也。从食包聲。吃足
饕(tāo):貪也。从食號聲。
飻(tiè):貪也。从食,殄省聲。《春秋傳》曰:“謂之饕飻。”《說文解字注》:“貪財爲饕。貪食爲飻。”
餧(něi):飢也。从食委聲。一曰魚敗曰餧。
飢(jī):餓也。从食几聲。
餓(è):飢也。从食我聲。
古人講究吃飯要有節制,吃飯要有規律,這是他們的養生法則也是他們的生活準則。於是慾望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大不韙的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先民在一個近乎原始的時代就開示創造字來表達人的心情,表達當時的心裡狀態。注重心裡描寫是一個相當高的級別,也表示著當時的文化水平和當時人民的精神高度。
二.“食”部所傳達出的飲食文化
“食”是什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東西,這是從萬物誕生的那個時刻起就沒能改變的事實。歷史在慢慢向前,科技在不斷進步,可人類也沒能成為電影里小說里那種可以不用補充能量卻能永遠精神奕奕的物種。我們依然是在依靠食物生存著。慢慢的“食”從一個名詞轉變成了一個動詞,它可以表示人們食用食物的動作,進而演化成某譯時代里的俸祿。“民以食為天”,而人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在那個人們是靠自己的偉大智慧創造詞彙改變生活的年代,一個又一個以“食”旁相關的字被創造了出來,它們表達了一個又一個讓人驚嘆的意義。雖然這小小的字里表達出的東西不像先民建造的古遺跡來得那么直觀動人,但它的歷史意義將會被我們一直銘記。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1981.
[4]古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5]王力.中古古代文化常識[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