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装,作为一种蕴含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人内在精神世界相统一,无不体现着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历史文化性特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东西方服饰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东西方的服装在其\"形\"上传达出不同的\"神\"。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作为东方艺术的最佳诠释者,他的设计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文化特征、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三宅一生的\"一块布\"的服饰设计体现出浓郁的东瀛情愫与日本审美思想。
关键词:服饰文化;三宅一生;日本文化;审美思想;东瀛情愫
日本,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族性格--调和中庸,敏感纤细,简约优雅等等。同时,独特的民族特征又成为该民族审美观念及传统美学思想传承的基础。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丽;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为各个不一的民族文化特色。日本的传统服装得到很好的保留传承,同时,现代日本的服装设计则颇具时代特色。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作为东方艺术的最佳诠释者,他的设计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他的"一块布"的服饰设计体现着浓郁的东瀛情愫以及日本传统哲学思想。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大师在世界时尚的舞台上体验"一块布"在手中的绝妙演绎......
一.日本文化特征在三宅一生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1.设计中体现的"耻"文化
对于日本人的"耻"意识,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有详尽的描述。她写到:"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她指出:与罪相比,(此处的罪指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日本人更重视耻,并称其为"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却没有祈祷赎罪的仪式。"这种"耻"感在服装显示为不像西方那样追求合体性及表现人体的曲线,而呈现服装与人的完美统一、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的美感。从服装形质上来讲,中日服装属于同源异质,虽然日本的服饰深受中国的影响,二者在裁剪上都属于二维平面裁剪,但就其根本来看并不是全盘吸收。因为文化、宗教观念、民族特性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及创造性。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也多少体现了这种"耻"文化。在他的设计中,人在服装的包裹之下,身体被完全隐蔽在服装中,服装结构的设计往往在人体曲线之外,人作为穿着主体,属于被动接受的一方,身体被完全隐蔽在服装造型当中,是运用服装来改变人体穿着后的外在曲线,他的设计显示出安全感及一丝神秘感,充分体现出了调和中庸的观念与倾向。这种服装造型恰恰迎合了日本人长期的"耻感心理"。
2.重视实用的文化心理在其设计中的表现
王家骅在《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中这样写道:"日本人比之理智更重视直觉,比之理论更重视实用。其表现在于,日本儒学缺乏抽象的世界观认识,在认识论方面重视感觉经验,伦理观富有感情色彩。"与中国儒学相比,日本儒学更重视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中国的大多数儒学家致力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君子不器"的鄙薄科学技术的传统。在日本儒学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即物主义"的性格,另外日本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人"实用主义"的性格特点。很多日本人信奉两种以上的宗教。"有用即信,无用不信"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性格。三宅一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实用主义。他设计的服装可以在不同场合搭配穿着,不管是出席晚宴还是平时上班,都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增减,实现穿着者的需要。从晚宴的优雅装变成上班的简约装,如此的实用性真可谓是一场时装魔术秀。其实用性还表现为整理收藏方式的简单、无需熨烫,冷水手洗即可,平放数小时即可晾干。令很多辛苦"伺候"衣服的女性得以"解放"。这些衣服随时都可穿、其设计的褶皱面料可以随意一卷,不用干洗熨烫,要穿的时候打开,依然是平整依旧,实用性极强。
二.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纤细悲怆"的审美观与"物哀美"的审美意识对三宅一生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审美思想是在日本民族自身的环境中生成的,同样,三宅一生的设计把日本的审美思想作为土壤,在其中孕育、生长、开花、结果。但不可把日本美学或艺术看作仅仅是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照搬。威尔·杜兰指出:"日本艺术的外形,就像日本人生活的外在特征一样,来自中国。而内在的力量与精神,则出自日本人民自身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纯粹"。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受相关审美思想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纤细悲怆的审美观与"物哀美"的审美意识。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在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的频繁的"无常"中,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无常"的危机意识,这些"无常"使他们认为,美好的事物并不是永存的。多少年来,他们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瞬间化为乌有。"美的极致是悲"(日本唯美大师川端做人)。日本人对苦难、残缺、死亡有一种偏激的热爱,这种悲怆审美成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支柱,成为日本人审美文化的主体。另外,受日本佛教"无常观"影响下的日本人还有一种"哀美"的审美意识。同样这种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也渗入到了三宅一生的设计中:他的服装柔和简约,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性,这恰恰体现了日本人纤细的性格。在色彩的变化上,虽追求变化但更多的是对于冷色调的偏好,外观追求轻柔体贴的质感,同时有一种独特的"物哀"的审美趣味。这种"物哀"审美趣味在他以及当代日本服装设计师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三宅一生的作品大都不乏动态美,但较为消极阴郁,充满着神秘气息。
三.三宅一生的服饰设计对东瀛情愫的现代重构
1.面料革命:褶皱 = 沟通
三宅一生说:"衣服穿在外面,但必须用心体会。"运用面料的变化,是三宅一生设计的特点之一。他的设计传达了结构无法传达的情感,在这位"魔术师"手中,面料成为了一种道具,一种表现"和" 的道具。他运用褶皱变化,完美地诠释"第二层皮肤"的意义。在日本的设计文化中,有一种叫做"手感设计"的理念。而这种手感是日本的传统的元素,日本人认为,手感是五感连结的重要媒介。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褶皱的运用将视感、触感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褶皱从视觉上打破了日本传统服装的平整性,受日本禅学思维(缺、拙、涩)的影响,对面料进行二次创造。看似特意其实则是遵循面料本身的特性,而创造一种自然之感。当穿着者触碰到这种独特的褶皱面料时,触感神经张开,感觉和面料的呼吸契合,即与设计师、服装本身形成沟通。他的设计还直接延伸到面料设计领域,掀起了一场面料革命。他的设计在保持个人哲学思想的同时并不排斥现代科技,因而创造出了独特而不可思议的面料和服装。
2.东方服饰设计的缺点作为创造价值的着力点
提到日本的传统服装,人们都会联想到那千姿百态、宽松修长、素雅清淡的和服。和服是由中国传入后经过演变形成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其与中国的传统的服装有所不同,但从形质上来看都属于东方的二维平面裁剪,与西方三维省道的合体型裁剪形成完全不同的服装制作方法。这种东方的二维平面裁剪有一些缺陷,比如不能完美地再现人体的美,但这却与东方人的哲学观相适应的,日本的哲学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东方传统服饰道德观的影响。表现在服装上,就体现为穿着者与服装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和"。东方人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美的审美意识,当然,在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不太可能形成西方人追求人体美的崇拜和对个性崇拜的视觉审美观念意义上的服装形质。在三宅一生的手中,很好地解决了东方服装注重给人留出空间和西方式的严谨结构之间协调的问题。在他对结构设计的创新中会发现,褶皱的Z 字型外观也同样具有保护与扩张的涵义。而且不仅仅是服装造型和面料,从他早期作品模特的造型与肢体语言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警觉、不安、晦涩等信息的传达。东方服装注重内外空间尺度的把握,是一种"释放"。三宅一生的服装多呈H 型,与西方传统服装的X造型不同,服装的内空间被保留,具有通气性和较为宽松的特点,气韵贯通流荡。这正是东方二维裁剪的"粹"之所在。也许这一设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东方二维裁剪中的某些缺陷,但却可以借助这一设计给予对这一缺陷不同的质感和解释。可以说,设计师将这种东方二维平面裁剪的"粹"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宅一生的作品被誉为"东方服装艺术的一面旗帜",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审美文化意义的。他的设计除了极具东方特色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用你花工夫去"伺候"它们,同时表达了对日本民族服装的解读和传承,但却不是拘泥与具体的一招一式的模仿;他的设计在精神的表达中体现了日本的文化性、民族性、审美性等本土特色,但却不排斥现代科技的运用,表现了很强的实用主义文化倾向。对隐藏在其服装形态背后的民族文化、审美思想、价值观等范畴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研究(隐性研究),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外部形态下的内在根源。
参考文献:
韩丽红.日本文化概论(中文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李佩玲,黄亚纪.日本の手感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刘琳.从三宅一生的创作看中日服装//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