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归纳教学问题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0:59 归属于语文论文 本文已影响22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演绎教学为主,演绎教学更强调知识的传递性、结论性以及掌握知识的精熟程度。而归纳教学则强调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经验、学习的起点、存在的差异。立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改革中的单元,剖析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从实践层面回应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的实践样态。

  关键词:小学语文;归纳教学;实践样态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从教师讲读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意图从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角度对此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是什么: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

  什么是“类”?“类”是思维的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在《数学基本思想第18讲》中提到,“类”就是我们感兴趣的那些对象所组成的群体,能否得到一个合理的“类”,将直接影响思维的有效性。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是指围绕一类语文知识,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一过程强调从个别、个人或者他者的实际经验,或者个别事物出发,归纳概括出一般结论,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和加工过程。这种归纳教学有两个基本特征:学习内容有“类”的属性;学习过程是归纳性质的。

  二、为什么:提出基于“类”的小学语文归纳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儿童阶段认知理论》中指出:6—12岁儿童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和发展的阶段。史宁中教授也提到:儿童认知世界与归纳思维有天然的相似性。例如,儿童是这样认识世界的:我的狗会叫,特里和梅莉莎的狗也会叫,这样看来所有的狗都会叫。儿童认识世界的方法有着天然的归纳属性。

  (二)基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儿童学习语文,大体上经历了感知语言—理解、感悟、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另外,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有些内容不用讲,在生活中就可以习得;有些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抽象,看似经验,实则先验,我们不能认为短时间内依靠老师的教,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掌握并运用。

  (三)基于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现状

  对于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我们作了以下反思。反思一:课堂教学普遍重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教学,忽视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教学。演绎教学使学生长于模仿,短于创造。反思二:全国涌现出了很多的语文教学流派,且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但知识本位仍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串讲串读的教学方式鲜有改变,课堂教学仍然表现出较强的“传递中心”取向,强调对教学内容和结果的积累。反思三:教材编排将各个领域的训练点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各年级训练难度呈螺旋上升趋势,这也导致了各单元或板块中的知识训练点的泛与杂,难成序列。

  三、怎么样: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的关键问题

  结合目前的实践和研究,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有四个关键问题:确定靶向,找到“类”,搭建梯子,进行归纳。

  (一)确定靶向

  《现代教学论》中的“目标导向论”提出了三个经典问题:一是到哪里去——教学目标,二是如何到那里去——教学方法策略,三是是否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归纳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目标要单一,三是目标可操作。如“童话探秘”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童话的主题;“边塞组诗”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探究边塞诗的特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研究。

  (二)找到一“类”

  为了找到一个合理的“类”,我们构建了“N+X”教学单元模式,N是教材中的内容,X是补充的内容,N随教材而动,X应教学所需。为了找到一个合理的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几种类型。如在阅读领域构建这个“类”,可以依据表达方式,可以依据人文主题,也可以依据某一个观点,还可以依据创作者的不同……怎样找到这个“类”?一要追根溯源。要往课文出处上追,往作家类似作品上追,往作品的创作背景上追,往一类作品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追,往文学宝库大本营里追,往教材承载的教学任务上追。二要博观约取。教师要有蜜蜂采蜜的精神,博采众长,广泛吸收。

  (三)搭建梯子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四个具体策略:首先,确定一个具体例子。史宁中教授提出:归纳推理的基本模式,是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一步步验证,最后给出一般法则。这就要求确定的例子要典型,以利于找到类中的“特殊”。第二,要选择一类内容,“量”要相对丰富,难度要适切,使儿童在这一类的内容中容易发现“一般”。第三,围绕“类”来构建一个单元,这就是“N+X”的单元教学模式。第四,设计一定的任务,任务是循序渐进的,要以问题链或问题串的形式呈现。

  四、怎么做: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的实践样态

  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以单元案例开发的形式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以下以“中国民间故事”单元为例呈现实践的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确立靶向,明确领域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单元教学内容,首先确定这个单元以教材中的《神笔马良》这篇课文为核心,构建出一个中国民间故事学习单元。

  (二)第二阶段:摸清学习起点,设定教学目标

  我们针对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的了解情况做了学情调查,发现不了解这个故事的学生只占7%,通过课外阅读就知道这个故事的占47%,还有的学生是通过长辈讲故事或者其他渠道了解的,可以说,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也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研究结论看,在《神笔马良》这类故事中都有主人公,还有反面人物和关键人物,也就是故事中的“捐助者”或者“帮助者”。我们又在《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中甄选了两篇和《神笔马良》的情节非常相近的故事,构建了一个教学单元,确定了单元教学目标——“中国民间故事人物与情节研究”。

  (三)第三阶段:设计单元计划,明确课时目标

  单元教学有三个主体板块。第一板块是“单一文本阅读”,4课时;第二板块是“群文比较阅读”,3课时;第三板块是“创作与表达”,5课时。整个单元共占12课时。

  (四)第四阶段:教学实施,归纳展开

  第一板块:立足文本特征,构建单元内容依据教材确定例文《神笔马良》,又遴选《天女散花》和《水母娘娘》两篇故事组成一个教学单元,构建了N+X的单元教学模式,N是课文中的《神笔马良》,X是《天女散花》和《水母娘娘》。学生阅读后发现了三篇故事的相同之处,通过归纳,学生破译了我国民间故事的创作密码,实现了从一篇到一类,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实现了深度学习。第二板块:举一反三,群文阅读归纳特征首先,立足单一文本实现一篇文章的“小归纳”,设计两个任务:第一个主要阅读《神笔马良》,梳理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学生绘制“人物情节图”,在“类”中找到“特殊”。第二个任务是请学生再次阅读故事,想一想每个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还是在“类”中找“特殊”。通过阅读这篇故事,学生发现马良是善良的人,得到神笔之后会帮助穷人;这里的大官和官兵很贪婪,他们是反面角色;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白胡子老头,因为他是神笔的赠予者,使故事情节得到了反转。这是学生由《神笔马良》得到的阅读经验。其次,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实现一类文本阅读的“大归纳”。让学生把阅读《神笔马良》的方法迁移到《天女散花》和《水母娘娘》的阅读上,绘制人物情节图,体会人物形象,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第7课时很关键,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归纳学习,并设计两个问题:问题一:你认为这三篇故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得出结论:1.这些故事中都有主人公;2.坏人都会死;3.都有一个神仙;4.都有一个神奇的宝物;5.好人最后都会胜利;6.好人都很善良;7.坏人都很贪婪;8.好人都很聪明;等等。在这个问题的归纳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可贵的发现。问题二:这类故事一般写了几类人?学生探究的结论是:这类故事中的第一类人是好人,就是帮助别人的人;一类是坏人,像官兵、欺压百姓的这些人;还有一类是非常关键的捐赠者。这样学生就归纳出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创作模型,在特殊中找到了一般。第三板块:由读到写,迁移运用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故事后尝试自己创作小故事,先绘制人物情节图,围绕这个故事大纲展开创作。学生创作的小故事新奇有趣,比如《宝葫芦》《神奇的绳子》《魔法笔》等。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五、结论与反思

  (一)学生视角

  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在儿童的语文学习中有什么作用?首先,归纳教学有利于儿童归纳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进行分类、验证和假设,最终应用知识和形成技能。第二,学生在比较、分析、概括中循环经历着探究、发现和意义的建构。第三,学生经历了由一篇到一类的完整学习过程,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归纳教学在强势改变着课堂结构,让传统的语文课堂静了下来,课堂环节少而精,任务设计大而整。

  (二)教师视角

  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对教师成长有哪些助益呢?我们获得了两点启发:一是让教师看到了学生是怎么学的。基于“类”的语文归纳教学是培养学生经历思考的探险过程。在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一些特点和规律时,结论有时候是或然的,也是动态的,但我们注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假设、推理、验证,对这个过程非常珍视,因为它是指向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二是看到了教师的成长。这个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有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提升专业能力;有利于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研究合力,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互为实践者和观察者,促进了反思与交流,实现了共同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伟,等.率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JoyceB,CalhounE.归纳教学模式[M].赵健,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6]裴娜娣.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王语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语文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