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养兔业现状
1肉兔生产现状。中国兔肉出口自2001年起呈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开始上升,出口价逐年提高。中国饲养的肉兔品种主要有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日本大耳兔、青紫蓝兔、比利时兔、花巨兔、垂耳兔、齐卡肉兔配套系、艾哥肉兔配套系、中国白兔、哈尔滨白兔、塞北兔、太行山兔、安阳灰兔、豫丰黄兔、福建黄兔等。
中国年生产兔肉在40万吨以上,但生产区域不平衡,主要生产省市为四川、重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江苏等,生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其他地区尽管也在不断增加,但限于养殖习惯、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在短期内其养殖基本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肉兔养殖以家庭养兔为主。近年来养兔业呈现出工厂化养殖、规模化养殖和千家万户养殖并举的发展格局。现在兔肉出口大省山东,已出现年出栏达20万只以上的兔场。
2长毛兔生产现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兔毛产量最大、兔毛出口最多、兔毛世界贸易量最高的国家。
中国长毛兔品种主要有德系安哥拉兔、中系安哥拉兔、皖系长毛兔、其他长毛兔新品系或类群(如镇海巨型高产长毛兔、珍珠系长毛兔、沂蒙巨型长毛兔、泰山粗毛型长毛兔等)及少量的法系安哥拉兔。长毛兔
年产毛量由20世纪70年代末只均近200克,提高到现在的900克左右,一些长毛兔新品系或高产类群的产毛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是长毛兔饲养大国,在许多省、市,如浙江的新昌、嵊州,山东的烟台、临沂、蒙阴,安徽的阜阳、合肥,河南的舞阳、安阳,江苏的东台、大丰,上海的南汇等地,饲养的长毛兔生产水平都较高。
目前中国30%兔毛原料出口,70%兔毛供国内企业加工。自1979年起中国的兔毛出口量一直占国际贸易量的80%~90%。长毛兔生产易受国际市场冲击,毛兔生产历经几次大起大落,其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兔毛价格在1998年持续大幅下降。现在即使出现高潮,人们也较理性,不会盲目扩展,使全国兔毛年产量保持在1万吨左右。中国从2000-2005年6年平均年出口兔毛量为3592吨。
3皮免生产现状。目前全国獭兔存栏约为10万只,分布于华北、华东、东北、四川等地,大多是公司加农户的饲养形式。皮兔主要是引自美国、法国及德国的獭兔。
目前中国獭兔生产已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渐提高。中国獭兔皮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产仅数十万张,一级以上皮张不到5%,到2005年年产皮800万-1000万张,一级以上皮张占20%左右。兔皮包括肉兔皮和獭兔皮,世界肉兔皮年产量多达10多亿张,獭兔皮年产量约1.1亿张。中国2005年产肉兔皮近4亿张、獭兔皮约400万张。中国的獭兔原皮及制品市场一部分在国内,大部分出口国外,出口市场已从韩国、日本逐渐扩展到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
中国獭兔业由于有一批集獭兔引进、繁育推广和裘皮服饰精深加工出口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采取了以公司为龙头,种兔场为基地,专业饲养户为骨干的生产模式,改变了以往零星分散的饲养方式:进入了规模饲养并产生规模效益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商品生产良性循环的正常发展时期。
二、存在的问题
1品种退化严重。中国肉用兔、兼用兔、皮用兔的育种体系还不完善。保种力度不够,多数农户缺乏品种际准知识,盲目引种,近亲交配,品种退化严重。特别是在种源不足时。不加选择地都用作种兔,导致家兔品种良莠不齐,生产性能下降,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
2饲料营养与兔业发展不相称。目前家兔尚无统一的营养标准,饲料质量千差万别,缺乏专门生产兔配合饲料的厂家,散养户由于规模小,以青草配合粉料饲喂为主,随意性较大。规模化兔场饲料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粗饲料难以解决。一些养兔户还延用着粗放经营的模式,饲料营养供给不平衡,饲料转化率低,并且兔群消化道疾病多发,尤其是幼兔的消化机能更差,死亡率极高。
3农户养兔疾病防治体系不健全。中国多数养兔户,轻视平时预防,对兔群缺乏科学的免疫和驱虫制度,一些兽用生物厂家、兽药生产厂家及饲料厂家,没有组织生产兔专用的疫苗、药物和添加剂,致使一些饲养户很难购买到所需的疫苗、兽药,导致防疫跟不上、治疗不及时,结果是兔群病原混杂,轻者影响兔群的健康和生长。重者造成批量死亡。随着规模化养兔的出现。新养兔场(户)的增加,主要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兔瘟(非典型性居多)、呼吸道疾病(传染性鼻炎为主)、魏氏梭菌病、球虫病和真菌病,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对个别兔场造成沉重打击。
4饲养技术、社会化服务滞后。缺乏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科学养兔技术不普及,养兔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很少。社会化服务组织少、力量薄弱,家兔的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兔产品加工销售,基本依靠企业或农民自己解决。更缺乏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大部分地区的养兔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进行生产,只强调家兔吃草特性,精料过少和过于单一。造成营养不良,发育不好,生产性能低下。兔笼兔舍脏乱、潮湿。环境污染严重。没有一套完整的消毒防疫制度。更有甚者,兔场既无系谱,又无生产记录,进行血配、近亲交配。造成兔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
5销售渠道单一,产品开发滞后。中国的兔产品大多以原肉、原毛农家科技和原皮出口,兔农更是以活兔或原毛出售,产品附加值低,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养兔业的规模小、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被国外市场或其他行业冲垮,不能适应兔产品生产发展和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发展对策
1引导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发展绿色兔肉生产积极引导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加大兔产品开发广度和深度,减少对出口和外销的依赖。国际市场价格虽好,但市场容量有限,应该把重心放在国内,把国内市场做大。中国兔肉消费水平还很低。兔肉消耗量不足肉类总产量的1%,年人均消费水平只有0.2千克。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动物福利认识的不断提高,以肉兔为主的规范化养殖成为发展的主流,在全球兴起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发展绿色兔业势在必行,以实现兔产品的高质量和无残留(农药、兽药、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应鼓励地方性从事兔产品收购、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的发展,注重地方性企业和地方性市场的作用。
2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种兔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培育和维护正常的种兔生产和市场秩序。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依靠科研力量,建立稳定可靠的优良种源基地,不断加强品种改良,优化杂交组合,提高养兔的科技含量和良种率。良种兔推广应纳入畜牧业良种推广工程,从技术、资金、管理上支持良种兔场的建设。并不断选育、提高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化生产对种源的要求。
3提高规模化技术管理水平。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和扶持,转变观念。重视科技培训,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组织的技术合作,加大科普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加快养兔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兔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实行标准化饲养,种植优质牧草及利用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开发家兔的配合饲料生产,对规模化兔场推广兔用全价颗粒料,解决家兔营养不平衡的问题,以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户的饲养与管理水平。
4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疫情发生情况,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防疫程序,科学用药,及时监控,防止传染病和普通病的地方性流行。
5做好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加工技术。中国养兔业多年来的动荡起伏,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及成品的销售和市场的开发问题。肉兔加工的方向是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肉兔的全方位深加工,特别是对兔副产品的深加王,,这是中国兔业的发展重点、难点‘也是未来兔业投资的热点之一。建议建立兔产品加工企业,以调节供求余缺,提高养兔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6适度规模经营。推广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中国的家兔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群众自发行为上。仿效他人、零星散养,多为单家独户分散饲养,同国外规模饲养相比缺乏竞争力。目前,全国各地在养兔产业化经营方面已作,出了不少的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行政+农户”“公司+科技+基地”等形式是发展养兔较为成功的模式。必须发展中国兔业规模经营,逐步走产业化道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养兔方式,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建立区域性的龙头企业,进行集团式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本文来自《中国养兔》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