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工业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创新驱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呈现低速增长、转型提速、质量提升、疏解有序等特征。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7%,疏解退出企业326户。展望2016年,全市工业既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大等不利因素,也有政策效力发挥、工业发展韧性较强等有利因素。综合判断,2016年工业经济将在2015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平稳运行。
工业运行特点
工业生产低速增长。201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增幅比2014年降低5.2个百分点,为1996年以来年度最低增长水平。从全年各月情况看,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稳开局、快回落、弱回升的运行轨迹。1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为全年最高增速,上半年增速回落至2.6%,1-3季度增速继续回落,同比仅增长0.2%,10月份以后,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和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带动下,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比1-3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
工业转型提速。新常态下全市工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结构升级、产品升级、业态升级提速。结构升级: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以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支撑的格局进一步巩固。2015年,上述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3%和 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为38%,比2014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0.1个百分点。二是高端产业较快增长。 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6.3%,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7个和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1.3%和49.4%,比2014年分别提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全面下降。2015年,全市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7%,比2014年降低1.1个百分点。
产品升级:创新供给与适应新需求并重,工业新兴产品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生产SUV汽车42.1万辆,同比增长26.1%;生产新能源汽车2.4万辆,增长2.4倍;生产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2.2万部,增长14.3%;生产智能电视185.9万台,增长85.4%;生产服务器25.9万台,增长58.1%。
业态升级: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是部分企业从以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向以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和专业服务转变,探索跨界发展的新业务格局。如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风电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等业务为核心,拓展水务开发、智能农业、智能电网、融资租赁等生态链条业务的多元模式。二是从依赖引进外资、成本优势向依靠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转变。如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自主研发的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产量的37.5%。三是从传统营销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集成创新转变。如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集成设计、采购、用户订单等信息,服务企业发展。
工业质量提升。一是效益增长,效率提高。在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全市工业利润实现增长。2015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893.2亿元,同比下降2.5%,实现利润1288.7亿元,同比增长5.4%,利润率达到7.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11月,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2.5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7%。 二是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15年1-11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活跃,R&D经费内部支出173.5亿元,同比增长17.4%。 R&D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0.21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能耗继续降低。为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市加大了高耗能行业淘汰和压减燃煤力度,北京市工业能耗逐年稳步下降,工业能耗从2010年的 2224.1万吨标煤下降至2014年的1873.5万吨标煤。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564.7万吨标煤,同比下降7.3%,为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
产业疏解有序。 一是严控增量。2015年,全市涉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禁限目录)的工业投资445.4亿元,同比下降 12%,降幅高于全市工业投资6.3个百分点,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8%;二是一般制造业关停力度加大。2015年,全市范围内关停退出326 户污染企业;三是企业向河北、天津迁移的意愿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有113户企业计划进行外迁或者在异地新建生产基地,其中,82户企业将落户河北、天津,比1-3季度增加15户。四是不宜发展的一般制造业就业人员减少明显。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为106.9万人,同比减少 4.3万人,其中,《禁限目录》涉及的工业企业减少3.9万人,城六区平均用工人数减少1.4万人。
影响工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因素
政策引导、主动调控、积极适应新常态。近几年,北京工业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产业疏解等工作,研究发布多项政策,促进协同发展,推动创新驱动,严格淘汰清单,加速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退出和转移,促进京津冀产业空间形成新格局。2015年1-9月,河北省从京津引进项目3330个、资金2397.5亿元,天津从北京引进项目130个、协议投资190亿元,从河北引进工业项目349个、协议投资金额307亿元。同时,全市注重高端产业投资。2015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20.2亿元,同比增长6.8%(全市工业投资下降5.7%)。
从产业政策看,国家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低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铁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新兴领域较快增长。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分别增长7%、4.1%、11%和63.6%。
市场调节,工业经济分化发展加剧。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幅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从北京工业的先行指标看,价格持续下行,企业预期走低。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2%,降幅比11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连续44个月同比下降,价格的持续走低表明当前多数产品供过于求,需求不旺;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持续2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从外需看,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3.9%,连续22个月同比下降。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工业经济分化发展加剧。一方面传统消费品领域需求减弱,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原有竞争优势,生产线、订单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同时基础原材料行业在全国产能过剩、投资需求不足、产业疏解等影响下明显下滑。2015年,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传统都市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1.6%、39.9%和16.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基础材料行业分别下降16.8%、8.1%、14.3%和8.6%。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新需求,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在汽车制造业中,四大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均推出了新款车型。医药制造业中同仁堂股份和同仁堂健康药业推出的中高端中成药和保健品带动企业较快增长。 2015年,电子产品核心部件和网络相关产品的增势良好,电子器件制造增加值增长18.7%。全市生产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和电视接收机顶盒同比分别增长 14.9%、33.7%和1.8倍。
投资不足,内在动能偏弱。2011年—2014年,北京工业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平均增速为7.1%。2015年北京工业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除受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外,投资不足和内在动能偏弱也是主要原因。北京工业投资在2011年达到751.9亿元的历史最高值后,2012年— 2014年工业投资年平均下降2%。连续三年的低缓投资,导致工业接续不足,在传统领域下滑的情况下出现断层。另外,北京工业内在动能偏弱,适应新常态仍面临四个不足。一是高端发展不足。高端产业规模小,提升缓,难以弥补传统行业增速下滑。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3%和23.2%,均不足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其中,2010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提高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4倍,但其产量仅占全市汽车产量的1.1%。二是内涵式发展仍显不足。2014年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有6成以上来自新建企业和新增产能。 2015年新建企业8户,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反映北京工业的增长方式仍以规模扩张为主。而反映工业技术工艺升级的技改投资持续下降。 2015年工业技改投资121.5亿元,同比下降4.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8.1%。
对策与建议
对北京工业而言,适应新常态就是要立足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通过创新驱动构建高精尖,通过布局优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增长方式由以增量扩能为主向以存量升级为主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改升级和互联网应用优化存量,向高精尖转型,向跨界融合发展转化。二是加快形成新型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强化不同创新主体和应用主体之间的联系互动。三是加强资金配套支持。充分发挥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入社会资金投入专项和重点产品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对骨干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四是加强品牌培育。进一步强化北京工业的品牌设计与宣传,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北京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并重,进一步严格产业淘汰退出的标准,制定相关政策的配套细则,通过疏解引导资金和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疏解单位的主动性;二是加强统筹调度,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在津、冀两地落地,抓紧研究企业转移搬迁过程中京津冀三地在税收、人力社保、资质认证等方面的实施标准和办法;三是加快由链式集聚向生态集群转变。当前,北京工业部分行业产业链条长,生产分工体系较为复杂,发展模式难以适应首都功能定位,因此应加快由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向抓关键核心环节和主导产业生态转变,不断将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高端化有机结合。
作者:周博 孙稚锐 来源:前线 2016年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