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瑞典和印度等国家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特点,发现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启示,在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即“政府组织推动、国家示范带动、高校主导主动、企业重视联动”。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 模式 比较
高等学校是现代科技创新的大本营,同时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为此很多国家都制订了优惠政策和措施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瑞典和印度等国家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特点,获得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1、美国模式——以内容广泛、稳定持久、经费保障、应用性强为特点
美国的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由于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使美国大学的科研能够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但与企业合作紧密,而且内容广泛。为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活动;建立各种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学生搞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在政府的积极资助下,建立实验室、科研中心、工业中心,用于学生创新实践。为保证科技创新的稳定持久和有较强的应用性,美国大学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美国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使美国大学的科研工作能与生产紧密相连。这种“产—学”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不但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技创新更有针对性,而且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
2.日本模式——强调政府行为,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日本大学的科技创新主要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开展也较早。早在1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56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为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日本不断采取新举措,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进其发展。政府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进而高校科技创新当作一项基本国策,要求高校与企业认真加以实施。1997年1月,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含了日本政府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与产业界生产密切的结合。目前日本要求高校必须与产业界相结合,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都承担重要的教育责任,都应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在日本研究生由大学招收,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进入合作企业,企业提供经费、场所和课题,使高校科技创新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回报,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日本许多大学都建立了科学园,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筑波大学的高技术科学城。这些科学园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高技术密集区,既培养新的科技人才,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更源源不断地开发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
3.瑞典模式——以国家创新局,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
瑞士国家创新局创建于2003年,主要职责是进行国家创新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资助对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激励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促进研发与转化之间的合作。一是鼓励高校积极承接国家和欧共体的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二是要求高校和企业联合承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学校应为第一单位,政府的投入只能作为高校研发经费;为刺激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规定成果和专利原则上归个人所有。
4.印度模式——重视产业界发展与大学研究基础结构及国家实验室的牢固关系,实现高校的科技创新
印度大力鼓励国家实验室、企业和学术界合作,尤其重视产业界发展与大学研究基础结构及国家实验室的牢固关系。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控制着40个国家实验室,并负责这些实验室成果在印度工业开发中的应用。该委员会负责人强调:“研究与开发是一种提高利润的商业”,因此号召其下属的各个国家研究实验室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使研究与开发活动更为有效,政府还定期组织召开全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会。这个由科技部下属的科技和工业研究署召集的大会自1987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提供对话场所,加强企业机构与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以及金融和其他机构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印度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以印度的软件业
为例,到2004年,400所大专院校中设有电脑软件专业及世界最大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不仅促进了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培养了大量it人才,而且促进了印度it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印度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部门。
二、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启示
从上述国外高校科技创新几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其共同的特点及启示。
首先,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在促使大学的科技创新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为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都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大量基金。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国家将资助重点由基础研究逐步转向了有应用前景的科研课题,成为其大学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的主要社会原因。
其次,大学对开展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强调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和产业界的生产密切结合,为此,各国不断采取新举措。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也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办学经费从而有利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第三,这些国家的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使大学的科研工作能与生产紧密相连。
最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保证高校科技创新顺利进行。例如澳大利亚的“行业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和印度的“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运作、实施,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如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试点工作站等机构;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培养培训科技和管理人员;组建产学研联合促进会,加强地区与校所之间的全面合作关系;注重国际间的科技合作;组织高层科技人员对企业进行技术协助等。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校科技创新形式:
一是政府推动型高校科技创新。即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初始经费,由高校承担或参与合作攻关,主要支持高风险、高投入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项目。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校能更好更快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二是自我主导型高校科技创新。高校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将经营实体与自主科技创新合二为一,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部门,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各种高级专业人才。但随着世界性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密切结合,r&d(研究与发展)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越来越直接,高科技创新活动己经纳入到了大学,并成为其一个重要职能,形成了所谓的大学“第三功能”。一是建立了高校技术创新基地,我国高校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高校建设了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全国高校2008年共有r&d机构5159个,建在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09年已有165个。此外,高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了大批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等科技基地,据2008年统计,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以及大部分省市都与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二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设立。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设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0所,累计吸引各类资本投资126.3亿元,进驻企业6075家,转化各类成果5716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1.9亿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强化了孵化服务功能,建立了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
三是企业需求型高校科技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科技力量虽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不足,大量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仍在企业之外,这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关键。企业里r&d研究人员比较少,企业r&d的投资相对较少,直接造成了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全国约2/3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研究开发机构,近一半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
动。但是大多数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由此产生了企业需求型高校科技创新模式:即企业将技术难题投入到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攻关,使高校和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这种科技创新模式使大学可直接了解实际问题,把在与企业的相互合作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思想融进教学中去,促使教学的不断改革;企业部门在解决其重大科研难题上得到了大学优秀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帮助,使科研成果很快得益。
通过对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合作,缺少或弱化任何一方,其实施价值与意义就大打折扣。而我国现行高校科技创新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合作各方均为独立的主体,由于各自主体受制约与驱动的因素不同,就产生出一个致命的缺陷,即高校科技创新常常被人为地孤立起来,影响了整合效应。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不突出,缺乏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法规和相应配套措施以及专门协调各方的功能完善的中介机构,政府在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努力还不够,制约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开展;另一方面是高校缺乏自主性社会适应性,办学模式相对封闭,与社会及产业界相互疏离,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加之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不愿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大学生的培训基地,使得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
在新形势下,我国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导向等途径,解决高校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呢?应该如何选择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呢?可以肯定,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高等学校或单靠企业都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高度,站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自利益之上的战略角度,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激励三方的合作,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做出切实努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应该选择一条“政府组织推动、国家示范带动、高校主导主动、企业重视联动”的道路,具体而言:
政府组织推动、国家示范带动,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三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高校科技创新。为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除了必要的宏观调控外,各级政府还必须牵头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以组织和推动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实。在高校科技创新的推行过程中,国家应起示范带动作用,比如鼓励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大学的密切联系。
高校主导主动,就是高等学校应走出自我封闭状态,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应与整个社会及产业界展开广泛的合作,更准确有效地选择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克服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使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高校的各项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高校中科技人才众多,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科研设备条件优良,信息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可以满足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企业重视联动,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与大学联系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的科技创新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企结合”的热情与主动都高于企业,而企业方面则较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关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热情,极少见到企业或产业组织就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系统的建议、要求。从工厂内部看,基本上没有能够独立运用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或大学实验室中的技术所提供的、可能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力量。我国的企业不能不追求技术进步,否则,只有产品卖不掉、企业最终倒闭一条路。但是,我国企业内部的技术开发力量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开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需要的增长。我国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在目前阶段,仍不得不维持以大学为主进行技术开发,把一项一项成熟得可以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技术转交给企业的状况。因此,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除了政府推动、高校主动,还必须有企业的重视联动。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建立,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高校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更源源不断地为企业、为社会开发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微等.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4(3)
[2]张恩栋等.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5)
[3]黎海波.印度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的经验[j].云南科技管理,2006(1)
[4]白阁.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的成绩和问题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郑州大学2007
> [5]中国统计年鉴(2009)[db/ol]
[6]谢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
论文网在线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