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思,点亮教师的教学研究道路(三课一会要突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7 01:36:41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55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

关键词:
  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有效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能引导学生主动“瞻前顾后”地学习,这样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有效的了。那么,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如何上呢?
一、突出一个“趣”字——创设学习情境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一课时通常就是导入新课,就是初读课文,就是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字一个字,从音到形到义,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学生了如指掌,也就容易心生厌烦。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常中有变,这样针对性才会更强,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自然才会更好。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和地方名词,如果第一课时依然是按照固定程序读词语、读课文的话,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这些词语没能在第一课时内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到了城市孩子人虽小,却已游历山山水水,见多识广。全班约一半的学生已游览了圆明园,文中提到的多处景点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由此,我设计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一座历经5代皇帝建筑修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请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
  (相机解释“圆”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明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同音字的字形辨认)
  师:快速浏览课文,圆明园又叫做什么呢?根据你所知道的,简单说说这名字的由来。
  (让学生快速找到“皇家园林”“圆明三园”“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词语,感受到了阅读发现的乐趣。不仅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师:是的,这就是美丽的圆明园,它是一个奇迹。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美丽图片。
  (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圆明园图片,从视觉上感受着圆明园的美丽壮观,从而形象理解了“瑰宝”“精华”等词语的含义。)
出示词语:  师:同学们,一个个词语就是一幅幅画。我知道你们已游览过许多风景名胜,能不能结合你们的游历介绍介绍这一幅幅美丽的画?
  (学生或展示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或介绍自己旅游时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或交流从网络上、课外书上搜集来的资料……大家兴趣盎然,交流展示的过程既学习了词语,又使得学生整体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
  以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既整合多方信息,又落实多元目标,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投入阅读实践活动。
二、突出一个“读”字——转变学习方式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舍得花时间,要肯于下功夫,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当然,多读书并不是让学生自己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要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读书。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的朗读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示范。
  (1)她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了小女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A、战争时期,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学习“炸”。)
  B、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C、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学习“型、否”)
  D、区别“血”的读音和用法。(流血、输血、血型、血管)、(献血、抽血、失去的血、所有的血)
  E、文中出现过她的名字吗?你猜猜为什么会没有名字?了解文章的背景。
  (2)“我”又是谁?(学习“阮恒”)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阮恒的呢?请你找出来,稍做记号,并读一读。
  A、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B、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C、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D、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E、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F、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师:刚才几个同学读了描写阮恒的句子,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句子中有几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学习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哭”的词语。)
  ……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让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明确的目标,读得扎实,读得具体。
三、突出一个“放”字——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更不应该是孤零零地存在着的。它应该向课前延伸,链接学生的“已知”;它应该向课后延伸,衔接学生的“未知”,也就是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首先,培养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在预习中,学生除了读通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语外,还应该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批注读书感受等。如《触摸春天》的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查字典理解生字词以及不懂的词语。(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4)在家里,蒙上自己的眼睛,体验一下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或资料展示,或听写词语,或交流感受。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无疑会增添学文的底气,热情会更高涨,思维会更活跃,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此坚持不懈,便可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这样,第一课时的教学就会变得扎实而丰富。
  其次,设置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是《触摸春天》一课,在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同学们,‘我仿佛看见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你看到了安静怎样的内心世界?她会对蝴蝶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足够引起同学们对安静“内心世界”的关注,从而步步深入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感悟安静对蝴蝶的关爱、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
  又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丽壮观,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课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以此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衔接与铺垫。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新整合,突出“趣”,加强“读”,重视“放”,第一课时的教学必会是扎实有效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还将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有力的基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