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7 03:18:39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29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和学习。据研究,我国网民的主体以年轻人为主,在上网总人数中,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且低龄学生上网人数比例逐年增长。 
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传统的师生互动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它带来了思维习惯、话语方式、生活态度、交往规范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改变。电脑网络增加了素未谋面的师生互动以及师生间非面对面的自由大胆地交流,使师生关系在距离增大的日渐机器化中变得更加直接。在互动中迸发创造性思想的过程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相反,技术不仅没有削弱或取代教师的地位,反而使之在得到加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固和发展师生间的关系。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信息社会下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的个性与师生互动
有效的教师个性特征是指能够对学生产生持续的、积极的、良性的影响的那一部分教师个人性格及特点研究表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教师良好的性格有助沟通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多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是和蔼、热情、宽容、耐心和坦率、开朗的教师。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教师能很快地赢得学生的好感,易于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还善于缓和教育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师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乐趣。特别是对于低年龄的学生,他们常从直觉印象出发去评价教师。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他们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主要条件。再如师生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人格的健康发展;相反,猜忌、敌对与冲突的师生关系则不利于学生的学校适应与社会性发展;在爱心、关怀与鼓励等师生交往环境的学生日后取得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高于不具备这些交往环境中的学生。
师生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个性因素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个性因素,诸如认知、情感、性格等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
具有热情直率、活泼好动等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与教师交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并大胆向老师质疑,这就促使教师的思维处于教学兴奋状态。如果教师无论怎样启发,那些有孤僻、怯懦等不良性格的学生都羞于回答、害怕回答,一切保持沉默,拒绝与教师交流,不但教师无法把握学生学习、领悟知识的程度,而且影响教师在互动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师生双方只有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努力排除不利的因素,积极创造对教学活动有利的因素,全力合作,精神饱满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互动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沟通方式与师生互动
师生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师生沟通上,教师一般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予以学生最恰当表现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采用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能立竿见影。但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沟通,那么就需采用间接的方式。比如,电话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电话、手机已经十分普及,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方便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而且电话沟通,能很好的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又能保证沟通及时性。而随着当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沟通成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一般分为电子邮件、聊天软件(qq、msn等)、聊天室交流,还有现在最新的博客等。电子邮件,与传统的书信沟通作用相似,但较书信传递更为便捷,现代人更喜好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而qq、msn等聊天软件的方便、及时性,并配有强大的功能,也是交流沟通的好方法。年轻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强,也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教师若能很好的掌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师生间交流将更为深入,教师能了解到学生中平时不易掌握的情况,甚至能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三、环境因素与师生互动
根据托马斯的理论观点,在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也分别对师生互动的环境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的一般经验形成对对方的认识和期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所认可的行为系统。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师生对对方的认识和期待来源于社会规范中的角色期待,即以社会规范作为参照系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在当代,绝大多数教师的早期社会化过程是受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虽然网络规范成为他们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年龄、固有的经验等因素使教师在网络规范的习得上相对苍白。而学生则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是他们进行社会化的共同场所,传统和网络规范同时制约着他们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无论其处于虚拟影响下的现实环境还是现实影响下的虚拟环境中的哪一种状况,如果师生双方对互动的环境界定不同,就会产生彼此的互动行为系统的相互冲突,导致互动过程的受阻。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中心主义从来未受到质疑。虽然在课堂教学中经历了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是知识传递者、学生是知识汲取者这样的角色特征,因此,教师和学生公认的教育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但是面对信息化大潮,学生和教师在获取信息资源上是平等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甚至会比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单方地认为对方的角色与自己的角色同处于不同的规范系统,那么彼此都会对对方产生角色失望。比如,在虚拟影响的现实社会中,如果教师仍然把课堂教学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进而把自己的角色仅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却已经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了教师将要传授的基本知识,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教师的智者形象就会受到巨大影响。同理,如果教师完成了由传统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角色转变,而学生却没有完成,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角色预期也会产生偏差。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在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应该从两种社会规范框架出发,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设一个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环境的标准定义,使师生在此范畴下构建各自的行动系统。
师生互动是主体情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暗示、感染、合作甚至竞争与冲突等,对教学效果均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研究师生互动,就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因素,通过情感的启智功能创造更多的随机因素,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乐趣,充满智慧的挑战和好奇的刺激,最终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激发。师生互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推进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的交互活动。但师生互动远非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上的交互活动,其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情感的互动和人格的彼此感染。教学只有上升到这种层次,整个课堂才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师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自由的愉悦,并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兴奋,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学生渴望的就是这种境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