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受到了全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新课改革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教育工作者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任务。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国家把新课程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这次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形成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全的标准,即使一个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壮的体魄,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同样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重,教师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生心理上存在如自卑感太强、耐挫力差、胆怯、害羞等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体验的过程,又是教育意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形成态度并内化成价值观,如在活动中让学生“当一次主持人”,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消除胆怯和害羞等学生常见的心理弊病;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要加强学生自我在心理上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这句话包含着“学生个性有多样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承认这个事实,在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很好落实。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期,他们的情绪时常不够稳定,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常为一些小事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一次考试不理想而泪丧,甚至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兴趣。心理专家指出:“情绪是认识自我的镜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受真实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抓住学生青春过渡这一关键时期中并非每个人时时刻刻的情绪和态度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偶尔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但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情绪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查根源,分析自己平常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事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强调学生要注意分析自己主观方向的原因以及体验不良情绪给自己或给他人带来的危害,通过找原因、查根源、体验等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和转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在心理上进行控制情绪的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是课堂良好教育氛围的直接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使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及其自然而最佳的状态发挥出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消除学生心灵上的恐惧感,从而使师生之间增进感情交流,形成心灵上的和谐的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还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谐,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施教,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更要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随时调整学生的认知行为,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都愿意做一个好人,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等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才能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很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生活、学习充实乐观起来,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