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吴玮,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上海银行;黄娟,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074。
一、引言中小银行战略发展与跨区经营实务研讨会组委会对全国29个分布有城商行的省、市、自治区的140家城商行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全国140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已经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数目为31家,占城市商业银行总数的22%,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为19家,占城市商业银行总数的13.6%。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来看,“引资—更名—跨区域经营—上市”成为众多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四步曲”。然而,围绕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仍有许多富有争议的话题: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还受到来自监管当局的监管,在我国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哪些银行适宜跨区域经营、哪些不适宜,影响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因素是什么?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追求“大而不倒”的规模优势,还是旨在提高银行竞争力?跨区域经营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及风险的影响又如何?一直以来,受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目前国内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案例讨论与理论分析层面,尚无此类的实证研究。为了填补这一文献空白,本文搜集了大量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数据,通过解决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样本选择问题,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提供经验支持。二、文献回顾(一)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收益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风险分散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几个方面。首先,跨区域经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价值。如果商业银行将所有的业务都集中在某一区域,一旦该地区经济或地方政府的政策有较大的变动,银行也将面临较大的系统风险。Lowellen(1971)、Boot and Schmeits(2000)的理论模型表明,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以实现“共同保险”效应,减少收益波动性,进而降低风险。后续的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Hughes, et. al. (1999)、Akhigbe and Whyte(2003)对美国银行的研究发现,跨州经营的银行利润水平更高,与此同时,银行的收益波动性、破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显著低于其他银行。其次,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方面,商业银行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可以突破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限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Deng and Elyasiani(2008)研究发现,跨区域经营可以扩大银行存款资金来源,降低存款资金成本。与此同时新的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跨区域经营带来的规模扩张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范围经济方面,跨区域经营后,总行可以将其产品体系应用到更大的市场范围中去,这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获取协同收益。此外,商业银行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可以积累管理经验,提升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高银行价值,增加收益(Saunders, 1994)。(二)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成本跨区域经营对银行风险及收益的影响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可以称为跨区域经营的成本,这种成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跨区域经营后,由于学习成本、组织体系复杂而带来更多代理问题会导致银行价值下降。此外,更复杂的组织架构与产品结构都会增加代理成本,这些因素会降低银行盈利水平,加剧银行经营风险(Acharya, et. al, 2006, Baele, et. al, 2007)。Demsetz and Strahan(1997)、Chong(1991)等研究发现地理分散并非一定能降低银行风险,因为地理分散会提高银行的杠杆水平,银行追求风险的动机增强。Demsetz and Strahan(1997)对美国银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新设的分支机构迫于当地竞争的压力,发放了很多风险较高的贷款,有些分支机构还持有大量投机性衍生品。DeLong(2001)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另一方面,跨区域经营往往伴随着总分行间距离的增加,会对银行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距离因素对银行价值的影响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实现:第一,总分行间距离越大,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监督功能越弱,产生由距离导致的代理问题。Brickley, et. al.(2003)研究发现,分支机构越是远离总部,总行的管理层对分支行的管理层的监督就越困难。此外,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在银行的组织架构中往往处于次要的地位,管理经验欠缺,管理层面临更大的绩效提升压力。因此,管理层在发放贷款时,往往更为冒险和激进。Berger and Deyoung(2001)的实证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与管理层激励有关。在一些规模较小,只在本区域经营的银行中,银行与管理层的利益关系较为紧密,管理层会更加尽责。相比之下,在跨区域经营的银行中,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受到总行的诸多约束与限制,对银行的归属感较差,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Brickley, et. al, 2003; Sullivan and Spong, 2007)。此外,对跨区域经营银行而言,附属风险(affiliation risk)更高,对于总行而言,由于分支机构距离较远,总行核实风险的确切来源较为困难。这些风险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跨区域经营带来的收益。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对跨区域经营的优劣势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银行是否应该跨区域经营、跨区域经营能带来哪些收益等问题仍存在一定争议。类似的研究中,孙启伟、刘天威(2009)检验了跨区域经营战略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跨区域经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尚无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对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三、样本与数据(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城市商业银行年报与Bankscope银行财务数据库、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共收集了10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区间选择上,考虑到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于2007年之后才开始在省内外设立分支机构,本文以2004~2009年作为研究区间,剔除异常值与数据缺失,共得到467个有效样本。样本代表性方面,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3家,其中有49家银行实现了跨区域经营。本文样本银行达到104家,占全部城市商业银行比例为70.63%,其中跨区域银行36家,占全部跨区域银行的比例为73.47%。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2009年年底,样本银行总资产占所有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为76.18%,其中贷款占72.43%;总负债占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81.05%,其中存款占79.91%。从地区分布来看,104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东部地区有50家,中部地区共有28家,西部地区有26家,银行数目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因此,本文所选取的样本银行可以基本代表国内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较高代表性。(二)样本描述1.跨区域经营的形式:城商行怎样实现跨区域经营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模式主要有银行间合并重组、兼并重组与新设分支机构三种。表1总结了2004~2009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三种模式,从表1数据可知,异地新设分支机构是我国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首选模式,90个跨区域经营的样本中,通过异地新设分支机构方式实现的共有79个,占总样本的比例为87.78%;合并重组与兼并重组的样本较少,分别占总样本的11.39%与2.53%。①2.跨区域经营的时间:城商行什么时候跨区域经营从样本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时间来看,最早实现跨区域经营的银行是宁夏银行(原银川市商业银行),该行于2001年在省内的吴忠市设立了分行,而上海银行2006年在宁波设立了分行,开创了城商行省外跨区域经营的先河。2007~2009三年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密集地实现了跨区域经营。3.跨区域经营的分布:都在哪些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从我国实践来看,跨区域经营主要有省内跨区域经营与省外跨区域经营两种,省内跨区域经营是指新设的分支机构与总行同属一个省份,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省会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其他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二是非省会城市商业银行在省会设立分支机构;三是非省会城市间跨区域经营。省外跨区域经营是指新设的分支机构与总行所在地不在同一省内。表2总结异地分支机构分布的基本情况。从表2结果来看,2004~2009年我国共有36家城商行异地设立了125家分支机构,其中在省内设立了77家,跨省设立了48家。省内跨区域经营方面,省会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最多,共新设了39家分支机构,地级市向地级市设立了24家分支行,而地级市商业银行在省会设立的分支机构较少,仅有14家分支行。目前省外跨区域经营主要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开展,共有30家分支行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而其他形式的跨区域数量较少。四、研究设计(一)谁在跨区域经营首先,本文要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影响因素,回答哪些银行在跨区域经营的问题。虽然我国监管当局对城商行跨区域的准入制度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域经营是否有其自身的考虑,本文力求寻找这些影响因素。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模型(1)。(二)跨区域经营与本区域经营的比较为了比较跨区域经营的优劣性,借鉴国外之前的研究,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是否进行跨区域经营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比较跨区域经营银行与本区域经营银行在信贷扩张、风险水平及银行绩效等方面的差异性。但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还需要监管当局的审批。因此,跨区域经营与否并非城商行自主选择的结果,还要受到行政规定的影响。这种由行政规定导致的跨区域经营存在样本不随机的问题,模型估计会产生样本选择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引用了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首先,建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选择模型,进行probit回归,对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进行估计。选择模型如下:其次,计算米尔斯比率IMR(Inverse Mills Ratio)。根据城商行跨区域与否,可将模型分解为实现了跨区域经营与没有跨区域经营两类,检验两者残差项是否满足均值为零的传统假设,计算过程如下: 对模型(3)~(5)进行回归,如果米尔斯比率的系数显著,说明由于行政规定而造成的样本选择偏差是不可忽略的,有必要控制样本选择问题。(三)跨区域经营程度对银行信贷扩张、风险水平及绩效的影响选择的样本只包括了进行跨区域经营的银行,对没有进行跨区域经营的银行则排除在样本之外。由于所有样本都进行了跨区域经营,只是跨区域经营的程度略有不同,因此并不存在由于行政管制而导致的样本选择问题。对跨区域经营程度的度量,较早的文献以异地分支机构的数量或银行跨州经营的州数量作为跨区域经营程度的代理变量Fraser, et. al. (1997)。但是这一度量方法有两个缺陷:一是无法反映异地分支机构的规模,二是没有反映总分行距离。为了弥补以上缺陷,借鉴近期的相关研究,本文构造了一个经距离调整,以业务量大小作为权重因子的贷款分散指数作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程度的代理变量(Hughes, et. al., 1999; Deng, et. al., 2007)。该变量的构造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借鉴HHI指数,构建贷款分散化指数,具体见公式(3):公式(3)中j表示银行分支机构的数目,如果银行只在本区域经营,则j=1;反之,如果跨区域经营,j=2,3,…,m表示异地分支行的数目。对于只在本区域经营的银行,j=m=1,贷款分散指数等于0,该变量取值越大,说明银行跨区域程度越高。应当指出的是,公式(3)并没有将总分行间的距离考虑进去,因此,本文引入了距离因素:五、实证结果(一)数据统计样本银行总资产的均值为322亿元,中位数为146亿元,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普遍较小,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样本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0.76%与0.63%,不良贷款率的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4.03%与2.63%。跨区域经营方面,实现了跨区域经营的银行样本为90个,占总样本的比例为19%,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在本区域内经营。在最低资本要求的约束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普遍改善,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均值为10.19%,中位数为10.12%。样本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贷款比重的均值为4.61%,贷款增长率均值为20.13%,贷款份额平均为17%。此外,从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看,银行所在经营区域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GDP增长率年均达到14.22%,人均GDP平均达到3.96万元。进一步,将所有样本分为跨区域经营银行与本区域经营银行两类,分别比较两者在资产规模、银行收益、风险状况、资本水平、信贷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高潮始于2007年,在此之前实现跨区域经营的银行数量有限。因此,我们主要比较两类银行2007~2009三年间的差异。可以看出,跨区域经营银行与本区域经营银行在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人均GDP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跨区域经营银行资产均值为895.63亿元,本区域经营银行仅为164.37亿元。跨区域经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比本区域经营银行低0.7个百分点;跨区域经营的银行其所在地区的人均GDP较高,比本区域经营银行要高1.55万元,跨区域经营的银行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除此之外,两者在存贷款增长率、资产收益率与风险系数等方面则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二)回归结果分析1.谁在跨区域经营表3归纳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影响因素,从表中回归结果可知,影响我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主要因素有:银行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状况、市场势力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其中,除资产质量外,其他变量均与跨区域经营的概率呈正相关,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进行跨区域经营城商行的基本面貌:第一,跨区域经营的多是资产总量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表3中第1~6列银行规模的系数显示,上一期银行资产总量与跨区域经营的概率在1%的置信区间内显著为正。数据统计结果也显示,进行跨区域经营的银行资产均值为900亿元,而没有进行跨区域经营的多是小银行,资产均值为160亿元。一方面,受监管当局的限制,规模是其中的重要门槛,大银行的跨区域申请更有可能获批;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大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动机更强。第二,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盈利能力较强,资产质量较好,是名副其实的“好”银行。表3第1~6列资产收益率(ROA)与不良贷款率系数表明,城商行上一期资产收益率与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显著正相关,而不良贷款率则与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显著负相关。第三,资本水平是影响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重要因素。表中结果显示,银行上一期的股东权益占比、资本充足率越高,本期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也越高,表3第1、2、4、5列资本水平的系数显示,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股东权益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提高0.879与0.61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提高0.174与0.122个百分点。表3第3、6列比较了资本水平对跨区域经营概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与资本充足银行相比,资本受约束银行与资本不足银行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显著降低。最后,城商行所在地区的外部环境对跨区域经营概率有重要影响。本文刻画了三种外部变量:总行所在地区人均GDP、GDP增长率与贷款市场份额。表3回归结果显示,总行所在地区人均GDP、存贷款市场份额两个变量与跨区域经营的概率呈显著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商行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更高,市场份额较大的城商行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概率也较高。2.跨区域经营战略的效果:信贷扩张、风险行为及银行绩效表4总结了模型(3)~(5)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2列的被解释变量为贷款增长率,第3、4列的被解释变量为银行不良贷款率,第5、6列的被解释变量为资产收益率。④第1、3、5列选择的样本为只在本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共有306个有效样本;第2、4、6列选择的样本为进行了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共有90个有效样本,两类银行的米尔斯比率分别为λ[,0]、λ[,1]。对非平衡面板数据,Hausman检验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以扩大存贷款资金来源,有助于商业银行以更低的成本在更大的市场内吸收存款资金。与此同时,市场范围的扩大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与新的客户资源,这些都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Deng and Elyasiani, 2008)。但从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跨区域经营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并未起到推动作用,表4第l、2列中米尔斯比率的系数为正,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短期来看,实施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并不能以此追求规模的迅速扩张。这体现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鲜明的地方特色,实施了跨区域经营之后,由于缺少地方政府的支持,加之对新市场客户的了解尚需一定时间,因此,与只在本区域内经营的银行相比,跨区域经营的银行在信贷扩张方面并没有享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经营的战略能否有效分散风险,降低银行风险水平?从表4第3、4列回归结果来看,对于跨区域经营的银行而言,由于“共同保险”效应而为银行带来的好处要超过由此而来的代理成本,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跨区域经营银行的风险水平要显著低于只在本区域经营的银行。对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可以享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降低银行的个体风险。跨区域经营扩大了银行的市场空间,银行可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优化投资组合。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跨区域经营有助于降低银行自身风险水平。二是可以规避地方经济波动的系统风险。跨区域经营的银行可以降低对本地经济的依赖性,由此可以规避地区经济波动而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的损失。以宁波银行为例,宁波地区出口加工型企业较多,宁波银行的客户中以依靠订单生产的制造类企业为主,外贸依存度较高。2007年银行在杭州、上海、南京、苏州、深圳等地设立分行,异地分行在扶持高端服务业客户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跨区域经营使得宁波银行经受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2009年异地贷款占全行贷款的比例上升到32.96%,贷款总量达到1633亿元。3.跨区域经营程度对银行信贷扩张、风险水平及绩效的影响本文以跨区域经营的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比较了跨区域经营程度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风险水平及绩效的影响。根据研究设计,本文引入了基于距离调整的贷款分散指数作为跨区域经营程度的代理变量,由于模型中同时控制了总分行间的距离,所以贷款分散指数可以反映出跨区域经营程度的作用。表5总结了模型(6)~(8)的回归结果。本文发现,跨区域经营的程度对银行的信贷扩张、风险水平及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信贷扩张方面,表5前两列结果显示,经平均距离调整后的贷款分散指数的系数在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为正,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分散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贷款增长率则增加0.3个百分点。这表明,由跨区域经营而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协同收益”、规模经济等优势要超过由此而来的代理成本。风险方面,表5第3、4列结果显示,贷款分散指数与银行风险水平显著负相关,在表4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发现,与本区域经营银行相比,跨区域经营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而且跨区域经营的程度越高,银行风险水平也越低,这与国外之前的发现一致(Akhigbe and Whyte, 2003; Deng and Elyasiani, 2008)。银行绩效方面,表5第5、6列结果显示,贷款分散指数的系数在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为负,跨区域经营的程度越高,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反而越低。跨区域经营程度高的银行并未从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考虑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多发生在最近几年,时间尚短,跨区域经营战略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的“显性”及“隐性”成本,短期内跨区域经营并不能提升银行的绩效水平。⑤其他变量中,总分行间的距离因素对银行特征有不同的影响。第1、2列结果显示,总分行间距离与银行信贷扩张的速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分行间距离每增加1000米,银行的信贷增长率平均下降0.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开设的异地分支机构越远离总部,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督作用更受到削弱,由此而来的代理成本越高,对信贷扩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总分间距离对银行风险、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尚无证据表明由距离而来的代理问题会提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并降低银行绩效。六、结论及研究启示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尽管目前我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还受到监管当局的限制,但是城商行在选择跨区域经营时仍有所侧重。本文发现,现阶段进行跨区域经营的银行大多是规模较大、资本水平高、资产质量好、市场势力强的“好银行”。第二,本文引入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通过比较跨区域经营银行与本区域经营银行发现,跨区域经营战略能起到分散银行风险的作用,但尚无证据表明跨区域经营可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跨区域经营能否实现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三,本文选择参与跨区域经营的银行作为子样本,进一步分析了跨区域经营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文章发现,虽然与本区域经营的银行相比,跨区域经营的优势尚不明显,但是在内部比较来看,跨区域经营程度较高的银行,其信贷扩张的速度显著提高,风险水平也明显下降。本文认为,尽管短期内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还没有显著提升银行业绩,但银行的风险水平显著降低,信贷扩张也较为明显。因此,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在审慎的原则下坚持跨区域经营战略,监管当局应继续有条件的鼓励和引导城市商业银行走出去,在更大的市场内参与竞争,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与风险管理能力。收稿日期:2011-07-22注释:①截至2009年年底,本文样本中通过合并重组实现跨区域经营的银行有徽商银行、江苏银行与长安银行,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跨区域经营的是富滇银行,该行2008年通过兼并保山城市信用社实现了跨区域经营。②借鉴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了商业银行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例(equity)、资本充足率(CAR)等连续变量作为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除此之外,本文还根据城市商业银行上一期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将所有银行分为资本充足银行(CAR>10%)、资本受约束银行(8%<CAR<10%)与资本不足银行(CAR<8%)三类,使用两个虚拟变量以检验资本水平对跨区域经营概率的非线性影响。虚拟变量反映了城商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一般认为资本充足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较小,而资本受约束银行及资本不足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较大。③一般而言,银行规模越大,开设的分支行数目越多,与分支行的距离也就越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