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培训资料(畜禽养殖培训方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48:21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64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畜禽养殖的环境压力探讨


  摘要:散养方式下的畜禽,既为人类提供蛋、奶、肉,又提供肥料、动力和经济上的补助并与环境友好相处。随着养殖方式的转变,畜禽养殖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而在肥料和动力方面的功能大大弱化。由于肥料功能的减弱导致大量畜禽粪便变成真正的废物,这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本研究从畜禽粪便的量、粪便中的重金属、病菌污染源、抗生素、激素和畜禽对粮食消耗等方面阐述畜禽养殖带给环境的巨大压力,并从对畜禽粪便监管滞后、畜禽养殖目的转变以及肥料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探讨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关键词:畜禽养殖;环境压力;因素;养殖方式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377—03


  除自然力量外,环境变化都是由人类引起,同时又对人类产生影响。麦克尼尔曾说过“地球上环境的变化就像这个星球一样古老,已有40亿年之久。人类在自身的历史中极大地改变了环境,已有400万年之久。但是什么也不能与20世纪相比”。人类从驯化野生动物开始,畜禽养殖就对环境产生压力,但不同时期、不同养殖方式对环境产生压力的大小不同,其后果也不一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畜禽养殖这一人类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压力以及这一压力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1畜禽养殖方式演变


  我国畜禽养殖从散养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方式。养殖方式不同带给环境的压力也不同。


  1.1环境友好型的畜禽散养方式时期


  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发达时期,以及现在的偏远地区。通过养殖畜禽可以获得:一是动力(役用大牲畜),二是肥料(畜禽粪便、羽毛等),三是提供营养的蛋、肉、奶,四是经济补助(卖畜禽或者其产品)等。这种养殖方式由于畜禽数量少、产生粪便等废物无毒且能及时返回到农田,因此环境自身可以把畜禽养殖带来的压力消化掉。所以,畜禽散养方式可以与环境和谐相处,为更好利用畜禽养殖资源,我国历史上还形成桑基鱼塘、稻鸭共生等农业生产模式。


  1.2专业化、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在畜禽养殖上采取以散养为主、集约化为辅的养殖方式。畜禽养殖业总体发展缓慢,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变畜禽产品供求矛盾,国家开始大规模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集约化畜禽养殖方式在我国经历3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粗放型发展阶段(1980—1995年)该阶段发展特点是重视养殖场数量和规模增长,对其配套排污处理系统和地址选择考虑较少。


  为缓解畜禽产品的供求不平衡状态,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設“菜篮子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各地千头牛、万羽鸡的大型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肉类、奶类和蛋禽产量增长很快,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年增长率超过8%,个别年份的禽蛋产量增长甚至超过2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989年我国肉类、牛奶和禽蛋的产量分别为2628.5万、381.3万、719.8万t;到1995年,产量分别达到5260.09万、576.38万、1676.66万t。在6年的时间内分别增长了100.12%、51.2%、132.9%。由于畜禽产品的大幅度增加,明显缓解了市场上的供求矛盾,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第2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96--2006年)该阶段畜禽养殖发展的特点是顺应人们对畜禽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继续进行规模扩张,同时也开始关注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这一段时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头,人们生活水平也获得大幅度提高,其表现是除关注菜篮子以外,也开始关注环境质量。为满足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和缓解环境压力,国家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并给予政策支持。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和环保部门都开始关注集约化畜禽养殖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问题,一些研究成果相继产生。


  第3阶段:调整转型阶段(2007年至今)该阶段的特点是由以往只关注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耕地面积缓慢减少,农业与工业的结合愈加紧密,畜禽养殖的功能突出为经济效益,由此导致专业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成为我国畜禽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2008年我国全年生猪、肉牛、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养殖量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56.2%、38.0%、36.1%、81.6%和76.9%。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力改善后日益注重环境质量,但各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因此,国家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思路开始转变,注重发展技术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养殖场,如2013年1月发布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要求,以推动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循环利用为根本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区域环境质量和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集约化畜禽养殖方式最初追求的是肉、蛋、奶的产量,对动力和肥料的追求较少,由此决定了畜禽养殖所产生的2个功能被忽视。对肥料功用的忽视大大增加了环境压力,特别是当畜禽粪便的数量远远超出环境自身消化吸收的能力后,就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畜禽养殖业一方面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蛋、奶、肉类食品,另一方面成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65万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25%,占农业源的95%、79%,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源。


  2畜禽养殖对环境压力的表现形式


  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源,其污染物主要是臭气、畜禽粪便以及粪便中的重金属、微生物、激素和抗生素等。另外由于饲粮型畜禽对粮食消耗的不断增长,也间接增加环境压力。


  2.1畜禽产生粪便数量巨大


  从畜禽粪便的总量构成看,数量最大的是牛粪便,其他依次为猪、羊、鸡、鸭、鹅、马、驴、骡、兔,其中牛、猪、羊、鸡的粪便占年排放总量的96.5%,构成了我国畜禽粪便的主体。畜禽每天排出的粪尿量是体质量的5%~8%。据此测定:1个10万羽鸡场,年产鸡粪达3600t;1个5000头的猪场每天排出的粪尿约10t,1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2个人的排泄量。1988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8.8亿t,是当年工业固废量的3.4倍;1995年达24.9亿t,约为当年工业固废量的3.9倍;2000年达36.4亿t,相当于同期工业固废产生量(9.5亿t)的3.8倍。而到了2002年就增至约41亿t。如此飞快的增长速度让环境消化不掉,更容纳不下。若不采取行动,这些粪便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污染源。


  2.2粪便中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规模化养殖后,为防止畜禽生病,饲料中添加大量的铜、锌、铁等重金属微量元素添加剂,这些添加剂除部分被畜禽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随其粪便排出。含有重金属的畜禽粪便若大量被当作有机肥料还回土地,将会造成农作物中重金属残留超标,甚至导致土壤绝产。以1个10万羽肉鸡场为例,若连续使用有机砷生长剂,15年后周围土壤中的砷含量就会增加1倍,到那时当地所产的大多数农产品的砷含量都将超过国家标准而无法食用。


  2.3畜禽粪便中病原菌种类多、危害大


  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及寄生虫卵,同时还是150多种疾病的潜在发病源。如果大量未经科学处理的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在养殖场内,除了导致畜禽特别是幼小畜禽生病外,还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传染病的大规模暴发等。


  2.4粪便中抗生素和激素污染


  从事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农户为了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促进其快速生长,就会乱用抗生素类兽药和使用添加了各种添加剂的饲料。这已经成为农户保障畜禽健康,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最简单和经济的手段。目前,我国已有17种抗生素、抗氧化剂和激素类药物及11种抗菌剂作为兽药用于饲喂畜禽。最常用的兽药有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镇静剂类和β-肾上素类等7类。药物和添加剂的盲目使用以及生物效用又比较差,成为了食品和环境的公害。因为这些抗生素和激素只有较少的部分被畜禽吸收,其余的或集聚在畜禽产品中或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研究表明若用含有大量激素的鸡粪喂鱼会导致一些鱼的性别发生变化。


  2.5饲粮型畜禽消耗大量粮食


  据报道,每生产1kg猪肉约需消耗2.4kg粮食,每生产1kg禽肉或禽蛋约需消耗1.3kg粮食。据此按照目前人均猪肉和鸡肉的需求量水平估算,到2020年我国约需生产猪肉和鸡肉6160万t,需要消耗饲料粮约1.4亿t。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农民来说增加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特别是增施化肥是最见效的粮食增产措施。为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化肥的盲目和不适量施用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地表水富氧化、大气温室效应加强。


  3畜禽养殖产生环境压力因素分析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压力或者污染是现代农业的产物。现代农业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就是化学化、机械化、专业化(单纯化),这些特征让农民丢失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两难的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的环境问题。加害者是我们人类自己,现在我们又成了受害者。促使畜禽养殖对环境压力逐渐增大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3.1畜禽糞便监管滞后


  从1988年农业部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开始,在各项政策的刺激下,畜禽产品的人均拥有量都有大幅度提高。1989年人均肉类、蛋类和奶类分别为23.3、6.4、3.4kg,到2014年则分别达到63.65、21.15、27.23kg(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在发展畜禽业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对其粪便监管则比较滞后。到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才提到“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此后陆续颁布一些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如:《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004)、《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2006)、《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2006)、《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2009)、《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0)。


  从以上条例、规范等颁布的时间看,国家对集约化畜禽场畜禽粪便的重视是进入21世纪才开始的。由于忽视对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和技术规范的监管,当意识到大量粪便对养殖场周围土壤、水体环境、空气环境造成的压力远远超过环境自身消解能力后,才发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除了提供蛋、奶、肉外,还产生大量的粪便,畜禽养殖业成了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提供产业。


  3.2养殖畜禽目的转变


  役用目的消失。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农牧分离,农是农,牧是牧,两者之间联系很少。集约化畜禽养殖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主要提供蛋、奶、肉,或者提供皮毛及他产品,不再作役用和肥料用。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饲养大型牲畜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动力的话,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役畜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949年役畜占牲畜总量的67.3%,1960年是56.0%,到1989年就只有0.5%。如今除牧区和贫穷地区还有役畜外,绝大多数地区已不需要动物提供动力。


  肥料目的弱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不再注重对肥料的利用,也就不会关注畜禽粪便的质量和处理。为提高蛋、奶、肉产量和皮毛的质量,在饲养过程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导致畜禽粪便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不利于被二次利用。农民也就逐渐不再施用畜禽养殖场的粪便了。


  3.3肥料总投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现代农业是化学农业,大量化肥的使用是其最好的表现。畜禽粪便数量虽逐年上升,但有机肥料在投入农业生产中总肥料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原因:


  一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效果显著。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亚太地区91个国家,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得出结论:施肥可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5%,总产30%。为增加粮食产量,国家一度也鼓励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在肥料的总施用量中有机肥料从1949年的99.9%,下降到1980年的49%。1981年后化学肥料施用量首次超过50%,进入21世纪,化肥施用量约占全球总施用量的1/3。我国人口众多,预计到2030年总数将达到16亿,以人均粮食400kg计算,粮食生产目标应为6.4亿t。即使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不变,粮食单产需要比目前提高约25%。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考验,为提高和保障粮食产量只能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


  二是成本上升。这里的成本包含2层意思:一是运输畜禽粪便的成本;二是劳动力成本增加。这2个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导致农民更愿意施用化肥。由于畜禽养殖都远离农田,把养殖场畜禽粪便收集运送到农田需要价格不菲的运输和人工费用,大大增加了畜禽粪便还田的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是指现在农民多进城打工,打工赚的钱远远超过其从事种地所赚的钱。通过比较农民乐意使用获得简单、施用轻松的化肥,而不是获得和施用需要耗时耗力的有机肥,为的是能够节约时间进城打工,而不是把时间用来投在收益少的农业上。


  4小结


  由于养殖方式的转变,畜禽养殖与环境关系发生转变,从友好型逐渐变为敌对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一味地向环境索取,结果换来的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行为。所以,为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付出行动的时候需要作出长远、科学考虑,而不只是追求短期利益。


  作者:慕亚琴等

  第2篇:东海县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的做法


  摘要: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推进养殖污染防治,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统筹保护环境和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养殖;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4-0158-01


  1目标明确


  按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绿色发展为抓手,以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推进种养业生态循环,促进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到2020年,江苏省东海县畜牧业区域布局科学,养殖结构合理,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绿色水平明显改善,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种植业布局相协调的生产格局。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动物。规模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基本全配套、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基本治理和畜禽生产基本稳定的双重目标。


  2重点突出


  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方案,然后报乡镇政府和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规划的编制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市场需求、农民增收和污染治理的要求,并与当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禁养区划定工作相衔接,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区域、总量、畜种及规模。在沿水库、河流等重点流域保护区实行养殖总量严格控制,从保障主要畜产品供给、增进农牧循环、维护社会稳定的全局出发,鼓励在现代农业园区、规模种植业基地中配套建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支持丘陵山区适度布局生猪、家禽等畜禽规模养殖,保持猪肉、家禽及其产品等主要畜产品合理供应。在单位面积耕地畜禽承载压力较高的区域适度调控养殖总量。


  立足生态优先,配合做好禁养区划定。依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规定,综合考虑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及生态功能重要性,在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相协调前提下,以西双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温泉、西双湖风景名胜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区域为重点,兼顾河流源头区、重要河流岸带等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综合考虑畜产品供给安全和环境承载等因素,积极主动向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禁养区划定的合理建议,防止盲目扩大禁养区范围,确保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指导督促乡镇年底前完成禁养区需关闭搬迁养殖场户的工作,引导畜禽养殖向非禁养区养殖密度较低区域转移。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及时将划定的禁养区范围、涉及的畜禽养殖场数量、养殖规模列出清单报县主管部门,自报送次月起,将禁养区内列入清单的畜禽养殖场关停搬遷进展情况每月底报送一次至县主管部门,同时按照有关要求报送相关数据信息。


  3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以培育家庭农场和建设集约化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通过整治、改造、提升,不断优化规模养殖结构。到2020年底,力争全县小散养猪场户(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总量下降60%,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家禽,扩大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积极推动地方畜禽品种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肉兔、肉鸽、鹌鹑等特色畜禽生产。鼓励养殖场更新升级生产设备,完善动物防疫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淘汰水冲圈等落后的饲养工艺,推广舍内发酵床生态养殖和舍外异位发酵床生物降解、“畜-沼-果”和“畜-沼-鱼”等种养循环、蛋鸭笼养和肉鸭肉鹅旱养等清洁健康的养殖模式,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4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同步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一匹配:依据耕地实际面积配套布局畜禽养殖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加强依法管理和服务指导,督促畜禽养殖场(户)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


  二分离:畜禽养殖场(户)推行节水养殖,实行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实现源头减量。


  三配套:配套堆粪存储、厌氧发酵和工程处理等设施,实行资源化利用。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


  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示范推广以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依托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产模式,鼓励和支持中小规模养殖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养殖场根据周边环境承载力和生产实际现状选择清洁回用模式或环保达标排放模式,同步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作者:李翠玉等

  第3篇:析畜禽养殖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


  1畜禽养殖业的重要性


  畜禽养殖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人民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山东省单县实际,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提升山东省单县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大做强畜禽养殖产业,立足山东省单县畜牧大县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资源优势


  山东省单县是鲁西南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种植业结构主要是小麦和玉米、花生,收获季节秸秆多、草多等自然资源优势,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养殖户所需要的低价饲养原材料,降低饲养户的成本,降低养殖风险。农业大县,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但是舍饲的程度很低,许多有用的秸秆都把老百姓作为燃料烧掉,平时采取散户饲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低,规模养殖水平低,饲养粗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常年存栏量在6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不到50家,多是半舍饲半放养的状态,营养不均衡,管理水平低下,饲料转化率很低,很不适应现代肉羊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山东省单县被确定为国家青山羊种羊繁育基地、鲁西黄牛基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不断壮大专业村、专业户的养殖规模,畜牧业已占据了农业的主要位置,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3品种选择


  畜禽养殖业中畜禽品种是畜牧业中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之重,也是关系到畜牧技术高低的表现。所以说养殖户饲养的品种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省单县畜禽品种的繁育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山东省单县是优良的青山羊之乡,在青山羊的保种方面做了很多大量细致的工作。2008年,山东省单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才从澳大利亚引种波尔山羊原种羊进行饲养和繁殖,与本地的青山羊进行杂交,繁殖杂交一代、杂交二代波尔山羊。因为波尔山羊具有优良的增长性能,具有生长速度快,体格大,育肥周期短等特点。特别是在2010年,在畜牧主管部门的通力技术指导下,西下陕西省西安市杨凌地区学习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通过移植的波尔山羊长势良好,并获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在鲁西黄牛的保种和育种方面,畜牧人员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保持地方的品种特色外,还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和本地牛进行交配和杂交改良。如引进外来的品种有利木赞、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外来牛,利用引进的冻精细管、冻精颗粒等牛的精液与本地的鲁西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生产出长势更好,体格更大,更健壮的牛。


  4畜禽产品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費量在逐渐增大,并且在品种和花色上也是不断的追求和提高,人民的菜篮子工程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膳食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所以畜禽产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也在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问题。前几年市场上出现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一些养殖场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从促进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者违禁使用抗生素、防腐剂和一些国家禁止的激素类药物。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更多的隐患。但是,在山东省单县的畜禽养殖业当中,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这与畜牧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和细致周到的工作分不开的。山东省单县的生猪出境量在逐步逐年的增加,肉牛的饲养量也在全区保持第一的良好水平。肉鸭的养殖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给山东省单县的经济带来了活力,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主要成就


  山东省单县畜禽养殖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动物疾病防控能力方面明显加强,兽药和饲料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产量稳步增长。畜产品产量也在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日益增长的膳食结构的需要,确保人民群众食物安全,为改善人们的营养结构、营养水平、保证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的春秋两季防疫,在县政府的统一协调,各个乡镇的统一配合下,落实了全县的防疫目标,防疫数量,确保山东省单县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动物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动物防疫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作者:刘军等

  第4篇: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技术分析


  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阻碍各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自然环境是保证畜禽养殖质量的关键因素。可见,做好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不仅缓解我国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现状


  畜禽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有关数据显示,85%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并没有配备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最常见的污染和处理方法是坑埋。另外农家肥料的使用使得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据统计,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量是七个人每天污水排放量的总和,而一头牛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了22个人每天污水排放量的总和。因此,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以缓解我国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另外,据调查显示造成我国养殖业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小型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还制定相应的畜禽养殖业存栏规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管理技术。


  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技术措施


  2.1规范畜禽养殖场,实现污染防治


  规范畜禽养殖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简单说就是实现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并控制畜禽场的规模;二是通过干清粪工艺方式获得粪便,然后可以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加以处理,土壤获得肥料的同时净化了粪污,也节省处理费用。另外,也可以将污水引流到污水处理厂,并缴纳一定的费用,这样不仅能减少畜禽养殖场的共工作量,还能减少环境问题。


  以养猪场为例,规范化畜禽养殖场可以以下内容为参考:


  ①豬场场址选择,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猪场周围3km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场、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或其他畜禽场的污染源。


  ②场区布局,场区内部分生产区和管理区。二者之间要有一定距离(200m)的缓冲防疫隔离带。整个场区要有围墙,最好是围墙外有防疫沟,设浴室、更衣室、消毒间,生产区内不同的猪群应实行隔离饲养。舍与舍之间间距不少于10m。


  ③猪舍设计,猪舍应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和消毒药液的清洗消毒。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需求,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应符合要求。


  ④环境控制措施,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猪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猪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猪污染的主要途径。


  ⑤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场内应设有废弃物储存的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由此可见,规范畜禽养殖场的养殖方式、养殖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减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鼓励综合利用,实现环境管理


  与工业污染不同的是,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物含有丰富的肥源,能够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更何况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可见,科学、合理利用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转废为宝不仅能减少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还能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养殖户的投资成本。


  此外,畜禽养殖场还可以采取疏堵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所谓疏堵方式就是在源头上减少污染来源,在生产完成实现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废物利用。例如以猪为主的福建山区,为了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该省农业厅大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了养猪场的废弃物处理设施。此外,还推广了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即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推广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和生物发酵垫料床等行之有效的养殖减排技术,加快推进生猪养殖环保设施建设,减少养殖业面源污染。除却利用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外,畜禽养殖场还可以采用各种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绿色环保饲料技术等方法。其中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包括干燥处理、好氧堆肥、沼气发酵以及饲料利用等,而绿色环保饲料技术主要是研发绿色饲料,实现畜禽的健康成长,间接保护人们的健康。总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畜禽养殖业的长久发展,畜禽养殖场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养殖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环保养殖技术,减少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


  2.3完善环境管理措施,加强畜禽养殖的管理


  在我国多项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下,国家也应该建立畜禽养殖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虽然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防治排放标准》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为了适应现代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和现代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加大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管理力度,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措施。如我们调研的福建的一家养殖场为了加强污染防治,制定了完整的污染管理措施。首先,对于猪栏污水的处理是通过猪栏污水通过漏缝地板-沼气池-氧化塘-消纳地一系列的工序进行处理。其次,要根据实际的吸纳地面积选择污水排放方式。如果吸纳地面积足够则可以将污水灌溉周围吸纳地。最后,如果吸纳地面积不足,则需要进行生化处理,直至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例如据调查显示某猪场目前生猪存栏500头,配套有猪粪干化池-立方米、沼气池200立方米、氧化塘600立方米、日处理1.3吨生化处理池,干化后的粪便用于牧草。这样通过干化池、沼气池等环节的处理,能够减少猪场的污染。此外,该猪场将干化后的粪便作为有机肥外卖或外赠,氧化塘中的污水部分则用于养殖场配套的吸纳地吸纳或者周围农户吸纳。最终剩下的污水则进行外排,经生化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才予以排放。


  另外,在加强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时,国家相关部门还可以推行分级管理,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情况复杂,因此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及分级管理,这样既能保证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处理,又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总之而言,强化畜禽养殖的环境保护是提高畜禽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和污染防治效果的最佳手段。


  2.4宏观性措施


  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需要国家从宏观角度出发,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技术的良好运营环境,并完善对畜禽养殖户的鼓励措施,从而达到畜禽养殖业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可以建立实现全过程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


  首先,国家可以采取一定的农业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畜禽养殖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一体化的生态农业等,这样就能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国家可以实施一些惠民政策,如调整环境污染处理价格,提高化肥价格,降低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并設定一定环境保护津贴,使畜禽养殖户能积极的开展污染防治活动及采用环境管理技术。


  最后,国家可以加大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技术的资金投入,扩大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如为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了《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内容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国家应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采取补贴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并积极推广环境管理技术来提高畜禽养殖场的规范化、现代化,以减少污染源的产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尤其是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做好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技术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畜禽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魏浩龙

  第5篇:探索提高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畜禽养殖技术,直接关系着养殖业的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惠民、惠牧政策力度的同时,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全力发挥积极作用,各地畜禽养殖数量、养殖规模和养殖质量取得了长足发展,畜禽养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基层少数地方在畜禽养殖技术培训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区域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培训时间过于教条


  从基层了解到,少数地方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没有很好地结合畜禽养殖的特点特色,一般都集中在春季或农事相对闲少的冬季,并时常与“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相结合,“一阵风”、短行为的表现较为突出,致使一些畜禽养殖者怀疑技术培训是在“作秀”或走过场。


  2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少数地方的畜禽养殖技术培训仍然是全县集中或以乡镇为单位,采取拉横幅、贴标语营造培训氛围,现场发放一些技术资料,然后请专家或者技术人员进行“填鸭式”授课。对于此种“老套”的培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的“80后”“90后”养殖者一般难于接受,甚至比较反感。


  3培训内容依然陈旧


  从基层畜禽养殖技术的培训课上了解到,专家或者技术人员授课内容一般是基础概念、基本常识,占据了大量篇幅和大量时间,广大养殖者真正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饲养新理念、管理新模式、防疫新动向等没有时间去讲授。有的专家教授或者技术人员甚至倚老卖老,未准备新的相关知识,拿的讲义是陈年旧稿或者滥竽充数。


  4培训效果有待商榷


  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养殖者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培训工作中,较短的时间既传授了猪、牛、羊、禽饲养知识,还传授了疫病防治等诸多知识,培训对象往往是不知道培训的重点,越聽越迷糊,及时消化和运用就更是不可能。如此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培训目标最终难以较好地实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畜禽养殖大场(大户)和广大散养户对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无论是时间、内容,还是师资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故此,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才能满足广大养殖者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时间上要力求便民


  时间就是金钱。从事畜禽养殖具体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人员都知晓,畜禽养殖业没有节假日,养殖者365d必须天天出勤,否则,畜禽就会“断顿”挨饿、不利于生长。故此,对于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时间的选定,要充分考虑养殖业的规律性和具体实际,多听取养殖者的意见建议。笔者建议减少所谓的“淡季”或“春季”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养殖者忙完一天饲养管理后的晚上,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方便广大养殖者参与培训。


  6方式上要力求多样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是要进出互补。基层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既可以采取“走出去”,让培训对象参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或大专院校的短期培训班学习。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请专家教授到县、到养殖单位集中统一授课,从而达到“进出互补”学习效果。二是要内外兼顾。可采取组织培训对象参观区域内优秀养殖单位与学习区域外先进养殖单位好做法、好经验的方式,实现取长补短、全面进步。三是要现场培训。把培训地点放到畜禽养殖场,专家教授或技术人员到现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面对面”、“手把手”地传帮带,增强畜禽养殖者的动手能力。


  7内容上要力求精准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一是要重视基础。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培训要突出畜禽养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特别是要强化“新”养殖者的基础知识培训,打牢创业、富业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满足当下。专家或技术人员应接“地气”,务实地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摸清弄明养殖者当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其现实需要解难答疑。三是要拓宽视野。要通过宣讲外地先进经验、典型作法等事迹,积极拓宽养殖者的发展视野,提升其科学养殖素养。


  8结果上要力求质量


  养殖技术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困难多,要求高。一是要强化培训组织领导。各地应结合区域实际,组建培训机构和领导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培训。二是要强化培训师资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培训业绩。师资既要有专业大专院校的“名人”“大家”和优秀的基层技术人员,还应有养殖者极为熟悉的“土专家”“小能人”。三是要强化培训对象管理。应指定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对象的日常管理,确保参训率、合格率均达到100%,培训内容能真正深入人之心、践于行。


  9长效上要力求规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是要注重顶层设计。各地应结合畜禽养殖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制定好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养殖业发展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完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和目标,确保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行。二是要落实培训资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各地应将培训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优先安排培训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规避贻误最佳培训时机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健全政策措施。各地应健全培训政策,建立各项制度,完善相关措施,并强化贯彻执行。要坚决摒弃“文本”主义,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纪律规范培训行为,确保畜禽养殖技术培训长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作者:杨晓芸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