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八目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0:59 归属于德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8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大学》是我国古代论述儒家教育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历史上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八目”是《大学》的主要精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从情操培育的角度来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探求事物的内在的原理和规律而求取真知、成长为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德才兼备人才、涵育高尚的审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八目”;大学生;德育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地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是我国古代一部论述儒家教育理论的重要著述,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大学》则居“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官定的科举考试教科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主旨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实施”三纲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大学》“八目”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在学生学业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基本追求,即在提高学生学业和修养水平的同时,促使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统一。孙中山评价《大学》“八目”为中国“独有的宝贝”,曾言:“《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为止。”[1]247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34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大学》“八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比较,说道:“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3]2016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及《大学》“八目”中的“修齐治平”思想时,总书记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4]《大学》是古代初学者的入德之门,尤其是《大学》细化的“八目”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影响极大,可谓是传统道德教育的瑰宝。笔者发现从真、善、美①的角度来审思《大学》“八目”具有一番新的意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培养大学生获求真知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内心培养善的道德感以及培养大学生由内而外的高尚的审美品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求真:格物致知

  《大学》文本并没有对“格物致知”作出详细的解释,“格物致知”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在于即物穷理、穷理即性。朱熹训解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5]4;“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5]6朱熹所谓的“物”和“知”涵括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包括了物体之定理、事物之道理、社会之伦理、人生之命理、宇宙之天理等一切知识。现代汉语中的“知”指知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科学”一词的翻译最早可追溯到“格物致知”一语。明末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学术时,就使用“格物致知”来翻译“自然哲学”,也就是后来的“科学”。“格物致知之学”简称“格物”“格致”“格致(物)学”,徐光启的翻译在明清时代得到广泛的传播。直到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改革教育课程设置,启用“科学”一词,“格致(物)学”才逐渐淡出教育界、学术界。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一种求真务实的格致精神、科学态度。例如,《论语·为政》载有“多闻阙疑”的怀疑精神,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精神,《汉书》载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近代以来,在西方倡导科学实证和经验主义的冲击下,知识分子们以质疑精神、问题意识来审视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表达了我们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望。今天的大学生,要做到“格物致知”、获得真知,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其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801可见,“实事求是”与“格物致知”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要涵养“格物致知”的境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进行考察,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5]3-4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可将“格物”或“物格”诠解为学习、调查等实践活动,而“致知”之“知”即为理论知识、真理知识。因此,大学生须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高校德育工作者尤其重视实践的力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哲学家们习惯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美好的理想,只有去实干、去实践,才能逐步变为现实。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道:“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152实践还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衡量标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支持和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这样从争论一个哲学常识开始的。时至今日,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传承对“真理”不断孜孜追求的精神。由上所述,“求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的智慧武装头脑,涵养“格物致知”品格,不断精益求精、务实奋进,引导其在品行修养和学业提升的追梦道路上,更好地探求事物的内在原理和规律而求取真知。

  二、育善:诚意正心

  按照《大学》的逻辑,“格物致知”之后的两步是“诚意”“正心”,意谓意念诚、心端正,合为“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中国古代儒家首要倡导的一种内心道德的修养方法。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朱熹更是把其推崇为“万世学者之准程”。不仅如此,“诚意正心”的思想还远播海外。中西文化使者利玛窦创造了孔子的拉丁文名字“Confucius”,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利玛窦把“诚意”和“正心”视为儒家最伟大的贡献。作为“善”的道德规范,“诚意正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就有“诚信”和“友善”。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8]669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9]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当前,我国各地多所高校及院系党政团委部门开展一些以“诚意正心”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从目标上看,所谓“诚意”,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真心实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等;所谓“正心”,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等。这一工作计划的实施,体现了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育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大学》“诚意正心”的思想内涵,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大学》讲“诚意正心”,重心落在“诚”字上。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大学》同为儒家“四书”的《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把“诚”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核心。无论在古代或是当代,诚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与基本原则。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章句上》)只有做到真诚待人,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精神愉悦。人若不讲诚信,彼此无信任感,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新时代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中国梦的社会栋梁之材,具备诚信的道德价值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汲取《大学》“诚意正心”的深刻思想内涵,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以德立身,成长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致美: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八目”的第三层目标。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入世”价值。“修齐治平”强调了儒家的审美功能与道德修养功能、社会政治功能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美的伦理性和功利性的统一。《论语》载“里仁为美”,崇尚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审美观。“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志士仁人”“仁人君子”,以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政治理想。《孟子》言“充实之谓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万物”,由内而外、由己及彼,层层递进推广开来施行仁政。《大学》“修齐治平”之“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尽善尽美的入世法门。“修齐治平”是由个人而家、国、天下,层层相扣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过程,显示出《大学》“修齐治平”思想在儒学甚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大学》宣扬的美学是社会性之美与个人品质之美相结合的儒家典范美学。儒家教人“成人”,不仅成为君子,而且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主题即为“学以成人”。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179。也是说衡量“成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美的社会性表现在是由人组成的家庭、国家、民族及其所构成的各种组织、制度、社会活动之美。“修齐治平”的个人品质提升路径,蕴含着一种由内而外的“淑世”之美,在中华民族审美活动中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美起源于劳动,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11]46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实践的美学,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谓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从本质上讲,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12]。“美”常作为一个动词来用,比如,“真美呀”一词的意思就是,这些事物(或人)使我真幸福(或快乐)呀!美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美包括美心和美行。美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丽的心灵,称之为心灵美;美行是指美的身体力行,以衡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道德规范,称之为行为美。人们评价一个生命的意义常常用“美丽”两个字来形容,那么谁是最美丽的人?例如,报纸上刊登的一名女警察救起轻生女孩的新闻,这位女警察被称为是“史上最美的警察”;再例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其评选的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无不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之人,被人们称为这个时代最美的人。这些具备乐于助人、服务社会的美好精神的人往往被赞誉为最美丽的人。行为美是检验审美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大学》“八目”最后四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代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种行为是否美,要看该行为所带来的效果是否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决然不是纯粹个体的,它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或社会。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课堂外德育是课堂内德育的延伸。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的统一。要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将行为美作为审美标准的重要指标,积极培养行为美,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梦想、民族梦想和国家梦想的有机统一奠定基础。古之《大学》“八目”创造了一个真、善、美统一的育才育德模式。在以上三个理论逻辑之中,“格物致知”求真与“诚意正心”育善,是“修齐治平”致美的前提;“修齐治平”要高于前两个环节,最终归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总书记的文学情缘[N].人民日报,2016-10-14(24).

  [5]朱熹.大学章句[A].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9]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李秀林,王于,李准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袁宏禹 单位: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研究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德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