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新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学校需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整体规划构建德育工作体系。一是从社情、校情、学情等多层面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找到突破口和有利契机;二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与办学理念深度融合;三是结合《指南》要求和自身实际,对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细化统整;四是通过课程、文化、活动等途径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并突出特色;五是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硬件支持等多方面提供德育工作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体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伴随“饭圈文化”“祖安文化”“佛系文化”“校园欺凌”等社会现象的出现或加剧,中小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校园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到教育部门也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小学校如何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整体规划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笔者结合实践研究认为,学校需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要从多层面分析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既不能凭空而来,也不能局限于学校已经开展的德育工作,而要基于新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从社情、校情、学情三个层面分析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到开展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有利契机。一是关注社情。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中小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接触到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如“盲目追星”“网络沉迷”“佛系”“内卷”“躺平”等社会现象和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此,中小学校要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探索教育教学与“互联网+”的新融合,尤其要关注青少年亚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二是分析校情。学校在规划构建德育工作体系中,不仅要关注学校规模、教师状况、课程体系建设、硬件设施等方面,更要深入反思学校是否将德育工作放在整体发展规划的首位,已经开展的德育工作是否涵盖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各项内容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否满足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需要,等等。三是研究学情。学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系统梳理各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找到教育的突破点;同时提前研究学校周边适龄入学儿童、小升初学生、中考后入学学生的情况,做好学生入校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列准备工作,等等。例如:天津市静海区第七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思政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等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德育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并做到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分析学生情况,明确学期工作思路。又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通过“六会”(年级组长会、年级班主任工作例会、全校班主任培训会、班级工作案例剖析会、班科任会诊会、家长会)研判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德育管理“三节”(节水、节电、节粮)、“三jing”(静、净、敬)、“三加强”(手机管控、吸烟监控、预防学生欺凌)等举措。
二、要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与办学理念深度融合
当前,中小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顶层设计时,往往是结合重点时段、配合重大活动、突出重点目标、体现重点内容,却忽视了作为立德树人关键环节的德育工作需要与学校办学理念进行深度融合。古往今来,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校,无论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学校,其办学理念均承载着历任校长、教师和学生对本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和育人理念,体现了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理念可以说是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方向而制定的学校发展的小方向,是基于学校特有的校情学情、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现实而作出的价值选择,是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在学校工作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1]基于此,中小学校要站在德育视角剖析阐释办学理念,深挖育人目标,深耕育人资源,将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航向标。同时,在规划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时,要紧密围绕办学理念做新时代的内涵解读,使其既能承载多年来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厚重历史,又能结合新时期党的育人方针做好新的表达,使办学理念不变味儿,有新意、有深度、可实践。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围绕“顺性扬长实施生长教育,唤醒内力奠基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启蒙的关键期,以“立志向·长精神·育情怀”三个角度设计课程目标,建立“三类+N”项家国情怀课程群,对学生精神长相负责。又如: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对学校“诚、仁、智、健”校训进行再次解读,并以此作为学生培养目标(见图1)。
三、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进行细化统整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德育工作督导评价的重要依据。《指南》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既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又突出德育工作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在内容方面,《指南》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2]综观当前,一些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虽然依据办学理念提出了整体育人目标,但在设计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目标时逻辑不够清晰,没能按照整体目标进行分领域、分学段细化,体现不出学生心智发展和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同时在德育工作内容方面,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必须开展并要突出特色的重要内容,以及对防灾减灾、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垃圾分类、防疫防艾等重要专项工作,学校在统筹实施时缺乏系统有效的整合。针对这种情况,中小学校要基于《指南》提出的总体目标、分学段目标,围绕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并进一步细化出学段、年级甚至是班级目标,使德育工作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年级衔接、螺旋上升。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指南》要求和自身特点,对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统整和优化,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尤其在当前为中小学校和师生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这种整合尤为必要。例如: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依据“培养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健全人”的育人总目标,针对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设置了三个分级目标,即“高一入轨教育、享受规则,高二励志教育、砥砺身心,高三成人教育、憧憬成才”。同时,学校以养成教育为起点,在分级目标引领下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统筹实施亲情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让学生从中体验由易到难、步步攀升的过程。[3]
四、要在德育实施途径方面体现多元和特色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途径是否多元有新意、是否实践重落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中小学校要按照《指南》要求,把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途径落实到各方面各环节中,并且突出可操作性和特色。在课程育人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要统筹好“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将学科德育与日常教研无缝对接,把90分钟的教研时间进行模块化、常态化管理,并对学科德育进行了突出强调,其内容包括:10分钟“学科德育”交流+10分钟讨论“课堂引导性标准”落实情况+60分钟“梳理核心课程,重点分析和讲解”+10分钟“班级活动、师生关系”故事分享。在文化育人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等,让校园时时处处都能育人。如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结合云南特色生态文明教育,打造“和美德育年级文化”,六个年级分别用兰花、荷花、梅花、翠竹、红枫、青松六种植物来命名,以激励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植物的品格与风骨。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要善于将德育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各类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研学实践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与社区对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打造出“心星”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及“心烛”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品牌。
五、要站在全局角度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开展得有成效、入人心,前文所述的目标、内容、途径是核心和灵魂。而当前在一些中小学校,党组织抓德育的工作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或落地,思政课教师专职化很难保障,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文化墙、校园网等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新时期要求相契合,家校共育、社会协作的协同育人机制还没有显现成效,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都说明学校需要站在全局角度,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硬件支持等多方面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如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针对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德育干部、少先队辅导员等进行培训,通过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德育培训,营造全员、全方位育人氛围。在硬件支持方面,要利用各种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等。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设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个性化需求,就小升初衔接、青春期沟通、初高三压力缓解等话题为家长开展系列讲座,营造和谐的家校共育生态环境。又如: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建立了德育队伍四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学校党支部书记和德育副校长为核心的德育领导体系,由政教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代表、青年教师联合参与的管理体系,以学生会、班团干部为主的自律体系,由社区、驻地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院青少年法庭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德育专项服务体系,从而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机制:基于办学理念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20(9):16-2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9-05)[2021-05-19].
[3]代保新,丁岚,戚兵.从问题解决出发:高中德育工作之系统设计与整校推进[J].中小学管理,2018(4):41-43.
作者:赵福江 龚杰克 李月 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